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①

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

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上柱国、清河县伯张公讳锡,字贶之。其先京兆长安人也。其祖山甫从唐僖宗入蜀,留不返,蜀遭王、孟再乱,绝于中国。中国更五代,天下为宋而蜀平,张氏留蜀,盖亦已五世矣,始得去为汉阳人。又二世,而张氏遂以大显。公为人清方敏默,为善不倦,而喜自晦敛,若不欲人知,其遇人怡怡,若无所不可。及视其发施于事者,其义有可畏,其守有不可夺,其能有不可及,既已,则若未尝有所为者。少喜读书,至其疾革,犹不释手,自经、史、子、集、百家之说,无不记览通达,而绝口不道于人。故其晚,始侍读于中。上尝叹曰:“自吾得张锡,日益有所闻。”以飞白为“博学”二字赐之,曰:“锡老矣,恨得之晚也。”

公初举进士祥符元年甲科,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迁萍乡令,改著作佐郎,又知安远县。徙知新州,兴学校以教新人,新人有进士自公始。再迁太常博士、监染院。诏选能吏治畿县,公以选知东明。前为令者阖门重帘,以壅隔废治。公至,则辟门去帘,告其人曰:“吾所治者三而已:强恃力、富恃资、刑恃赎者,吾所先也。”其人以谓公言简必信,法简必严,于是豪势者屈而善弱者伸,县以大治。工部侍郎李及荐公材堪御史,上曰:“李及清慎人,未尝妄有所举,此可信也。”乃以为监察御史。故相丁谓贬崖州,至是,议徙内地。公疏言:“谓奸邪弄国,罪当死,无可怜。且大臣窜逐,本与天下弃之。今复内还,是违天下意。”由是止徙道州。玉清昭应宫灾,坐火事,劾当死者百余人,公疏言:“天灾可畏,不可反也罪人而重天怒,愿益修德也塞谴。”人乃获免

【编 年】

皇祐三年在颍州时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皇祐三年,作《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

【笺 注】

①张公:张锡,《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②京兆长安:古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元和郡县志》卷一:“长安县,赤。本秦旧县。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则长安久矣,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关,复置长安县,乃取旧名以名县也。至隋开皇三年,迁都长安,移至长寿坊西南隅。”

③僖宗入蜀:《新唐书·僖宗纪》:“(乾符六年十二月丙戌)黄巢陷京师。辛卯,次凤翔。丙申,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叛附于黄巢。丁酉,次兴元。中和中和元年正月壬子,如成都。丁丑,次成都。二月己卯,赦剑南三川。”

④王孟再乱:指五代代前蜀王建、王衍和后蜀孟知祥、孟昶两个偏国政权。《十国春秋》卷三五《前蜀·高祖本纪》:“高祖姓王,名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天复七年)秋九月,王会将佐议称帝,皆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者也。’判官冯涓独劝王以蜀王称制,王不从,用安抚副使、掌书记韦庄之谋,帅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帝以卯年生,至是丁卯即位,左右献‘兔子上金床’之谶。帝命饰金为坐,诏蜀人以金德王,用承唐运。”《十国春秋》卷四八《后蜀·高祖本纪》:“高祖姓孟,名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人也。以唐咸通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诞生。时火光照室,邻里多异之,有僧见而抚之曰:‘此武台山灵也。’弱冠,补太原卫指挥使。(后唐)庄宗遇弑,明宗入立,改是年为天成元年,知祥乃训练甲兵,阴有王蜀之志。秋七月,开库中,得铠甲二十万,益置义胜、定远诸军,左右牙等兵,凡十六营,共万六千人,营于牙城内外。至是八月,增置左、右冲山等六营凡六千人,营于罗城内外;置义宁等二十营凡万六千人,分营内州县就食;又置左、右牢城四营凡四千人,分戍成都境内。九月壬戌,又置左、右飞棹兵六营凡六千人,分戍滨江诸州,习水战以备夔、峡,命李仁罕及廷隐、知业等分领之。明德元年春正月,黄龙见犍为,白鹊集玉局观,白龟游于宣华苑。武泰节度使赵季良上表陈符瑞,率文武百官劝进。王曰:‘德薄不足辱天命,以蜀王而老,于孤足矣。’季良曰:‘将士大夫尽节效忠于殿下,皆望攀鳞附翼,今不正大统,无以副军民推戴之心。闰月己巳,王乃即皇帝位于成都,国号蜀。三月,追尊曾祖佚为孝元皇帝,庙号太祖;祖察为孝景皇帝,庙号世祖。遣使持书至洛,称大蜀皇帝。”

⑤汉阳:汉阳军,北宋前期军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元丰九域志》卷六:“熙宁四年,废汉阳军为县,汉川县为镇,并隶(鄂)州。”

⑥怡怡:和顺安详之貌。《论语·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怡怡,和顺之貌。”

⑦故其晚:原本校云:“一本无‘其’字。”

⑧南昌:宋代县名,为江南西路洪州州治所在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元丰九域志》卷六:“洪州,都督,豫章郡,镇南军节度。治南昌、新建二县。”

⑨萍乡:宋代县名,属江南西路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元丰九域志》卷六:“望,萍乡。(袁)州西一百四十五里。”

⑩安远:江南西路虔州所属县名,治所在今江西省安远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上,安远。(虔)州东南七百里。”

⑪新州:宋代州名,属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东省新兴县。《元丰九域志》卷九:“新州,下,新兴郡,军事。治新兴县。”

⑫监染院:即监西染院,宋代差遣官名,属少府监。《会要·职官》二九之七:“西内染院,在全城坊,旧曰染坊。太平兴国三年,分为东、西二染院。”咸平六年,东染院并入西染院之后,西染院之名依旧沿用,或省称为染院。

⑬东明:北宋京师开封府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北。《元丰九域志》卷一:“畿,东明。京东九十里。”

⑭“阖门重帘”二句:意谓前令经常闭门不出,厅前挂有两层竹帘,故而与外界隔绝,以致县内不治。

⑮李及:《东都事略》卷四五《李及传》:“李及字幼几,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稍迁至户部副使,出为准南转运使,改知秦州。迁枢密直学士,入判吏部铨。出知杭州。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徙知应天府,迁工部侍郎、知郓州,又徙河南。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赠礼部尚书,溢曰恭惠。”及,《宋史》卷二九八亦有传。

⑯乃以为监察御史:《彭城集》卷三七《王公墓志铭》:“公讳嘉言,字仲谟。工部侍郎李及荐御史,以公洎张锡二人应诏,遂并用之。召为监察御史。”按,张锡与王嘉言同任监察御史在真宗天禧三年至五年间。

⑰故相丁谓贬崖州:《宋史·宰辅表》一:“(乾兴元年)二月丙寅,丁谓自左仆射、太子少师、同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六月癸亥,丁谓自左仆射、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以太子太保分司西京。七月辛卯,贬崖州司户。”《宋史》卷二八三《丁谓传》:“先是,女道士刘德妙者,尝以巫师出入谓家。谓败,逮系德妙,内侍鞫之。德妙通款,谓尝教言:‘若所为不过巫事,不若托言老君言祸福,足以动人。’于是即谓家设神像,夜醮于园中,允恭数至请祷。及帝崩,引入禁中。又因穿地得龟蛇,令德妙持入内,绐言出其家山洞中。仍复教云:‘上即问若,所事何知为老君,第云:相公非凡人,当知之。’谓又作颂,题曰‘混元皇帝赐德妙’,语涉妖诞。遂贬崖州司户参军。诸子并勒停。又坐与德妙奸,除名,配隶复州。籍其家,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其弟诵、说、谏悉降黜。坐谓罢者,自参知政事任中正而下十数人。”谓,《东都事略》卷四九亦有传。崖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

⑱由是止徙道州:《宋史·丁谓传》:“谓在朱崖凡五年,尝以家财与土人商贩,蠲其息。其人问所欲,谓曰:‘欲烦赍家书至洛阳尔。’仍戒其人曰:‘俟有中贵人至,与留守宴,即投之。’其人如教。留守得之大惊,不敢拆其书,遂奏之,乃谓作《陈情表》,假家书以达之也。其表叙其受遗册立之功,有云‘臣有弥天之罪,亦有弥天之功’。章献与仁宗览之恻然,遂徙雷州。又三年,徙道州,复秘书监致仕。居安州,又徙光州,卒,年七十二。”道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中,道州,江华郡,军事。治营道县。”

⑲玉清昭应宫灾:《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丙午,诏于皇城西北天波门外作昭应宫以奉天书。”同书卷八三:“(大中祥符七年十月)甲子,玉清昭应宫成。”《宋史·仁宗纪》:“(天圣七年六月)丁未,大雷雨,玉清昭应宫灾。”

⑳“坐火事”七句:《长编》卷一〇八:“(大中祥符七年七月乙丑)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宋绶落学士,绶领玉清昭应宫判官而宫灾,故责之。内侍为都监、承受者停降、赎铜有差,道士杖脊者四人,决杖者五人,知宫李知损乃编管陈州。初,太后怒守卫者不谨,悉下御史狱欲诛之。监察御史张锡言:‘若反以罪人,恐重贻天怒。’言者既重,上及太后皆感悟,遂薄守卫者罪。”

公于御史,自监察历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知杂事;于尚书,为员外郎、郎中,累官至谏议大夫;于外为荆湖北路、京东、河北转运使,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制置使,利夔路安抚使,知河中府、滑州;于三司,为盐铁判官、判句院,盐铁、度支、户部副使;又尝权知谏院,判三班、审官院,太常寺、国子监;于侍从,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虽其自晦,其所居,人皆以为宜。其在京东,籍淄、青、齐、濮、济、郓六州之人冒耕河壖地收租缗、绢岁二十八万,而六州之民争讼遂息。其后言利者请税天下桥渡以佐军,公建言:“津梁利人而反税之以为害。”卒争罢之。平居退让,未尝肯为人先。妖贼王则反贝州,兵围,久不克。而自河以北,军饷调发益急。转运使受命者以疾留不行,公自滑州权河北转运使。命至,即日驰城下,军须皆如其期。其于取舍缓急常如此。公居家有常法,虽贵显,衣服饮食如少贱时。事母至孝,与族兄甚相友爱,人以为同产。平生所为文章,有集十卷。公以皇祐元年七月十日遇疾,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八。上闻震悼,以白金三百两赐其家,特赠工部侍郎。

曾祖讳惟序,不仕;祖讳文翼,复州录事参军,赠太子中舍;父讳龟从,赠右谏议大夫。母南阳郡太君邓氏。自皇祖中舍君家于汉阳,遂葬之。至公,始葬汝州之襄城彰孝乡保丰原,实五年闰七月十七日也。公初娶程氏;再娶孙氏,封乐安郡君,先公五十日而卒。公子五人:曰子骏、子充、子云、子谅、子真,子真、子充皆早卒。于公之葬也,子骏、子云皆为大理评事。子谅大理寺丞。有孙十人,女三人。长适虞部员外郎杜枢,次早卒,幼适大理寺丞王縡。铭曰:

自足乎其中,不求乎其外,斯惟公之善晦。仁能勇于必为,善有应而无远,故公晦其终显。难于自进,以晚见嗟,而寿胡不俾其遐?呜呼,其奈何!

【笺 注】

㉑历殿中侍御史:按,锡任殿中侍御史约在天圣八年至明道间。《长编》卷一〇九:“(天圣八年十二月壬辰)殿中侍御史张锡言事。”

㉒侍御史知杂事:《会要·职官》五五之一:“国朝之制,大夫无正员,止为兼官,中丞除正官,外带他官尚书,则曰‘某官兼御史中丞’,丞、郎则曰‘御史中丞兼某官’,给事、谏议则曰‘某官权御史中丞事’。次有知杂御史一员,以尚书省郎中、员外充,副中丞判台事。”《会要·职官》一七之三六:“元丰七年,诏侍御史知杂事为侍御史,不带知杂事,今并入三班院。”按,锡任侍御史知杂事约在景祐末至康定初。

㉓谏议大夫:北宋前期文臣迁转寄禄官名。《宋史·选举志》四:“迁秩之制:由前行郎中转太常少卿、秘书少监,由此二官转右谏议大夫或秘书监、光禄卿;谏议转给事中。”

㉔京东:《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九月)丙戌,兵部员外郎张锡为京东转运使。”

㉕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制置使:《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一月)乙卯,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张锡言事。”

㉖利夔路安抚使:《会要·职官》五二之二〇:“康定二年正月十二日,命诸路安抚副使:御史知杂张锡利夔路。”

㉗知河中府滑州:《宋史》卷二九四《张锡传》:“历度支、盐铁副使。丧母,起复,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累迁右司郎中,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滑州。”按,据此,锡知河中府当在庆历初年。《涑水纪闻》卷三:“庆历五年正月一日,见任两制以上官:知滑州张锡。”此当是庆历六年之事。

㉘盐铁判官:《宋史》卷二九四《张锡传》:“迁殿中侍御史、权三司盐铁判官。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据此,锡权盐铁判官当在景祐中。

㉙判句院:《宋史》卷二九四《张锡传》:“为京东转运使。判盐铁勾院,为河北转运。”

㉚盐铁度支户部副使:《宋史·职官志》二:“三部副使,各一人,通签逐部之事。旧以员外郎以上充。端拱初,省。淳化三年复置,又省。至道初,又置。真宗即位,副使迁官,遂罢之。咸平六年复置。盐铁分掌七案:一曰兵案,掌衙司军将、大将、四排岸司兵卒之名籍,及库务月帐,吉凶仪制,官吏宿直,诸州衙吏、胥吏之迁补,本司官吏功过,三部胥吏之名帐及刑狱,造船、捕盗、亡逃绝户资产、禁钱。景德二年,并度支案为刑案。二曰胄案,掌修护河渠、给造军器之名物,及军器作坊、弓弩院诸务诸季料籍。三曰商税案,四曰都盐案,五曰茶案,六曰铁案,掌金、银、铜、铁、朱砂、白矾、绿矾、石灰、锡、鼓铸。七曰设案,掌旬设、节料、斋钱、餐钱、羊豕、米面、薪炭、陶器等物。元丰官制行,罢三司使并归户部。”《长编》卷一三四:“(庆历元年十月丙申)时盐铁副使张锡丁母忧,而三司使姚仲孙请特起复之。”

㉛又尝权知谏院:《宋史》卷二九四《张锡传》:“为河北转运使,改江淮制置发运使,召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大理寺、权知谏院,安抚利夔路。历度支、盐铁副使。”《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一月)乙卯,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张锡言事。”是知张锡权知谏院当在康定元年前。《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法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国初虽置谏院,知院官凡六人,以司谏、正言充职;而他官领者,谓之知谏院。正言、司谏亦有领他职而不预谏诤者。官制行,始皆正名。”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王公墓志铭》:“真宗天禧中,诏置谏院,定谏官六员,而难用人,员常不足。”《会要·职官》三之五〇:“谏院,旧常以两省官一员判院事,其员有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天禧元年,诏别置院。知院官六人,以两省官充,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进议,小则上封。”同书三之五二:“天圣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御史知杂陈执中言:‘近以旧门下省充谏院,其选差臣僚主判。’诏院印并公事令石中立兼权管勾。明道元年七月辛卯,以门下省为谏院,徙旧省于右掖门之西。自先朝除谏官,而未尝置谏院。”

㉜判三班:《会要·选举》二五之一〇:“侍郎右选,旧系三班院,元丰五年改今名。其五年以前仍具载于此:三班院,勾当院官无常员,文臣以两制以上、武臣诸司使以上充。常置籍以总使臣之名,均其出使厘务,定其任使远近之等级,及考其殿最而上于朝,凡借职以上至供奉皆隶焉。”《宋史·太宗纪》二:“(雍熙四年七月)置三班院。”《会要·职官》一一之五七:“(雍熙)四年七月,诏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其事。侍郎右选,旧系三班院,元丰五年改今名。”《长编》卷二八:“(雍熙四年)七月,诏即内客省使厅事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知院事。”注:“太平兴国六年初,有点检三班公事之名,今始正名曰三班院耳。诸书或云太平兴国中已置三班院者,皆误。《职官志》又云:‘咸平三年始置三班院。’《真宗实录》亦于三年六月乃书名三班曰三班院。今不取。”

㉝审官院:《会要·职官》一一之一:“审官东院,淳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四年,改。又,太平兴国中置差遣院,至是并入。掌考校京朝官之殿最。熙宁三年,分东西院,以审官院为东院。”《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二月)丙戌,以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五月)丁未,废京朝官差遣院,令审官院总之。”《会要·职官》一一之四:“(熙宁三年五月)诏以太常礼院为审官西院,从参政王安石、韩绛之言也。”《会要·选举》二四之二:“(熙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以审官院为东院,别置审官西院,置知院二人。以天章阁待制齐恢为知院,兵部郎中韩缜同知。”

㉞太常寺:《宋史》卷二九四《张锡传》:“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滑州,迁右谏议大夫、知审官院。进翰林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国子监。卒。”《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则合唐之卿数矣。”《宋史·职官志》四:“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元丰正名,始专其职。”《会要·职官》二二之一七:“太常寺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习乐之事。判寺官一人或二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充。元丰正名,始专其职焉。”

㉟国子监:《宋史·职官志》五:“国子监:旧置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凡监事皆总之。直讲八人,以京官、选人充,掌以经术教授诸生。”

㊱虽其:原本校云:“一作‘其虽’。”

㊲淄:北宋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元丰九域志》卷一:“上,淄州,淄川军,军事,治淄川县。”

㊳齐:北宋州名,属京东东路,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元丰九域志》卷一:“上,齐州,济南郡,德兴军节度。治历城县。”

㊴濮:北宋州名,属京东西路,治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元丰九域志》卷一:“濮州,上,濮阳郡,团练。治鄄城县。”

㊵妖贼王则反贝州:《长编》卷一六一:“(庆历七年十一月戊戌)是日,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反。则本涿州人,岁饥,流至贝州,自卖为人牧羊,后隶宣毅军为小校。贝、冀俗,妖幻相与习五龙滴泪等经及图谶诸书,言声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初,则去涿,母与之诀别,刺‘福’字于其背以为记。妖人因妄传‘福’字隐起,争信事之。而州吏张峦、卜吉主其谋党,连德、齐诸州,约以明年正旦断澶州浮梁,乱河北。会党人潘方净怀刃以书谒北京留守贾昌朝,事觉被执,不待期,亟叛。”贝州,北宋初州名,属河北东路,庆历八年平定贝州军乱,改为恩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元丰九域志》卷二:“恩州,清河郡,军事。唐贝州。晋永清军节度。周降防御。皇朝建隆元年,复为永清军节度,庆历八年改恩州,降军事。治清河县。”《长编》卷一六二:“(庆历八年闰正月甲辰)改贝州为恩州。”

㊶平生所为文章,有集十卷:原本无此十字,据校语补。

㊷复州:北宋前期州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元丰九域志》卷六:“(熙宁)六年废复州,析地益嘉鱼。”录事参军:幕职官名,为州郡属官。掌州院、军院诸务,兼纠察诸曹官之职。繁难州郡,以京官充,为知录事参军。上州知录从七品上。孙逢吉《职官分纪》卷四一:“炀帝置主簿,唐武德元年,复为录事参军。开元初,改京尹属官为录事参军,掌府事,勾稽首署抄目,纠弹部内非违,监印,给纸笔之事。”

㊸彰孝乡保丰原:原本作“某乡某原”,据校语改。

㊹云:原本校云:“一作‘瑾’。”下同。

㊺葬:原本校云:“一作‘终’。”

㊻虞部员外郎杜枢:《宋史》卷三〇〇《杜杞传》:“弟枢,亦强敏,为比部员外郎。有张彦方者,温成皇后母越国夫人客也。坐奸利论死,语连越国夫人。开封不敢穷治,执政以后故,亦不复诘。狱上,中书遣枢虑问,枢扬言将驳正;亟改用谏官陈升之,权幸切齿于枢。前此,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论张尧佐除宣徽使,枢尝出班问其故。至是,盖累月矣,坐是罪枢,绌监衡州税,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