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
公讳晔,字日华。于检校工部尚书讳托、彭城县君刘氏之室为曾孙,武昌县令讳郴①、兰陵夫人萧氏之室为孙②,赠太仆少卿讳偃③、追封潘原县太君李氏之室为第三子,于修为叔父。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④。尝奉太夫人之教曰:“尔欲识尔父乎?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修虽幼,已能知太夫人言为悲⑤,而叔父之为亲也。欧阳氏世家江南,伪唐李氏时为庐陵大族。李氏亡⑥,先君昆弟同时而仕者四人,独先君早世,其后三人皆登于朝以殁。公以咸平三年举进士甲科⑦,历南雄州判官⑧、随阆二州推官⑨、江陵府掌书记⑩,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九,最后终于家。以庆历四年三月十日,葬于安州应城县高风乡彭乐村⑪。于其葬也,其素所养兄之子修泣而书曰:呜呼!叔父之亡,吾先君之昆弟,无复在者矣。其长养教育之恩既不可报,而至于状貌起居言笑之可思慕者,皆不得而见焉矣。惟勉而纪吾叔父之可传于世者,庶以尽修之志焉。公以太子中允监兴国军盐酒税⑫,太常丞、知汉州雒县⑬,博士、知端州⑭、桂阳监⑮,屯田员外郎、知黄州⑯,迁都官、知永州⑰,皆有能政。坐举人夺官,复以屯田通判歙州⑱,以本官分司西京⑲,许家于随,复迁都官于家,遂致仕。景祐四年四月九日卒。
【编 年】
庆历四年任知制诰时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庆历四年作,《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
【笺 注】
①武昌:宋代县名,荆湖北路鄂州属县名,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长江南岸,与黄冈隔江相对。《元丰九域志》卷六:“上,武昌,(鄂)州东北一百八十里。”
②兰陵夫人:原本校云:“一作‘兰陵郡’,无‘夫人’二字。”
③太仆少卿:《宋史·职官志》四:“太仆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车辂、厩牧之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国有大礼,供其辇辂、属车,前期戒有司教阅象马。凡仪仗既陈,则巡视其行列。后妃、亲王、公主、执政官应给车乘者,视品秩而颁之。总国之马政,籍京都坊监、畿甸牧地畜马之数,谨其饲养,察其治疗。考蕃息损耗之实,而定其赏罚焉。元丰官制行,始归本寺。”此处为官员父祖死后的赠官。
④依于叔父而长焉:意谓自己依存于叔父,把叔父当作自己的至亲长辈。
⑤悲:原本校云:“一作‘哀’。”
⑥李氏亡:《十国春秋》卷一七:“(开宝八年)春二月壬戌,宋师拔金陵阙城。外援既绝,金陵益危蹙。宋师百道攻城,昼夜不休。城中米斗万钱,人病足弱,死者相枕藉。国主两遣徐铉等厚贡方物,求缓兵,守祭祀,皆不报。冬十一月,乙未,城陷,将军呙彦、马诚信及弟承俊帅壮士数百力战而死。明年春正月辛未,至汴京。”
⑦公以咸平三年举进士甲科:原本无“公”字,据校语补。
⑧南雄州:宋代州名,属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元丰九域志》卷九:“下,南雄州,军事,治保昌县。”
⑨随:宋代州名,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随州,上,汉东郡,崇信军节度。治随县。”阆:宋代州名,属利州路,治所在今四川省阆中市。《元丰九域志》卷八:“上,阆州,阆中郡,安德军节度。治阆中县。”
⑩江陵府:宋代府名,治所在今湖北省沙市市西北。《元丰九域志》卷六:“(荆湖北路)次府,江陵府,江陵郡,荆南节度。治江陵县。”掌书记:即节度掌书记,幕职官名,为节度州属官,与节度推官共掌本州节度使印,有关本州军事文书,与节度推官共签署、用印,协助长吏治本州事。《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六:“宋朝乾德二年,诏历两任有文学者,许两使、留侯奏充掌书记。太平兴国六年,诏诸节度州依旧置观察支使一员。凡书记、支使不得并置。有出身曰书记,无出身曰支使。位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
⑪安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元丰九域志》卷六:“安州,中,安陆郡,安远军节度。天圣元年隶京西路,庆历元年还隶湖北。治安陆县。”应城:宋县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应城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中,应城。(安)州西南八十里。”
⑫兴国军:宋代军名,属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湖北省阳新县。《元丰九域志》卷六:“同下州,兴国军。治永兴县。”
⑬汉州雒县:宋代州、县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元丰九域志》卷七:“汉州,上,德阳郡,军事。治雒县。”
⑭博士知端州:谓以太常博士任端州知州。端州,宋代州名,属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元丰九域志》卷九:“端州,高要郡,军事,治高要县。”
⑮桂阳监:宋代监名,属荆湖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桂阳县。《元丰九域志》卷六:“同下州,桂阳监。治平阳县。”
⑯黄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元丰九域志》卷五:“黄州,下,齐安郡,军事。治黄冈县。”
⑰永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市。《元丰九域志》卷六:“永州,中,零陵郡,军事。治零陵县。”
⑱歙州:宋代州名,属江南西路,治所在今安徽省歙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上,歙州,新安郡,军事。治歙县。”
⑲分司西京:宋代分司官。唐朝于东都置分司官,宋沿用,于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皆置此官,用以优养大臣。此类官介于职事官与致仕官之间,可领分司俸禄,名列于官员班簿中,亦许于都进奏院投进文字。《王荆公诗文沈氏注》:“按:唐以洛阳为东京,置百司于内,以愆尤及老病闲务者居之,谓之分司,俸给相等,惟繁简不同耳。自东宫三师至御史、郎官、博士皆有。宋亦以分司为致仕之渐,而禀承于留守司,亦有任便居住者。”
公为人严明方质,尤以洁廉自持。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其莅官临事,长于决断。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⑳。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㉑,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官为出入㉒。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陈尧咨以豪贵自骄㉓,所居为不法㉔,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㉕,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虽惮而止,然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鄂州崇阳㉖,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县民王明与其同母兄李通争产累岁,明不能自理,至贫为人赁舂。公折之一言,通则具伏,尽取其产钜万归于明㉗,通退而无怨言。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有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公娶范氏,封福昌县君。子男四人:长曰宗颜,次曰宗闵,其二早亡。女一人,适张氏,亦早亡。铭曰:
公之明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思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而铭之以此,足以遗其子孙。
【笺 注】
⑳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原本校云:“一本下有‘人’字。”
㉑大洪山奇峰寺:《舆地纪胜》卷八三《随州》:“大洪山,慈忍灵尊者道场在州西南隅。以峰岚奇绝,旧为奇峰寺,后改为灵峰寺,今为崇宁保寿禅院。山崛起一方,巉然云间。”
㉒官为出入:原本无此四字,据校语补。
㉓所居为不法:原本无此五字,据校语补。
㉔陈尧咨:宋初宰相陈尧佐之弟。《宋史》卷二八四《陈尧咨传》:“陈尧咨字嘉谟,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知河南府。既而有发尧咨守长安不法者,帝不欲穷治,止削职徙邓州,才数月,复知制诰。尧咨性刚戾,数被挫,忽忽不自乐。还,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换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已而卒,赠太尉,谥曰康肃。”
㉕在江陵:按,尧咨守荆南在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至四年间。《宋史·五行志》二上:“(大中祥符三年)九月,江陵府永泰寺竹出地七节,分为两茎,长丈余。知府陈尧咨以闻。”
㉖崇阳:宋代县名,属荆湖北路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崇阳市。《元丰九域志》卷六:“望,崇阳。州南四百七十里。”
㉗归于明:原本校云:“一本‘归’上有‘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