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①

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

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傅胡公讳宿,字武平。其先豫章人也,后徙常州之晋陵,世有隐德,为晋陵著姓。公举进士,中天圣二年乙科,为真州扬子尉。县大水,漂溺居民,令不能救,公曰:“拯溺,吾职也。”即率公私舟活数千人。岁满,调庐州合淝主簿。张丞相士逊称其文行,荐诸朝,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赐绯衣银鱼。知湖州,为政有惠爱,筑石塘百里,捍水患。大兴学校,学者盛于东南,自湖学始。公丁母夫人忧去,而州人思之,名其塘曰胡公塘。学者为公立生祠于学中,至今祠之。公居丧,毁瘠过礼,三年不居于内。服除,为三司盐铁判官,转尚书祠部员外郎,判度支句院。知苏州、两浙路转运使。召还,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诰,兼勾当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铨。入内都知杨怀敏,坐卫士夜盗入禁中惊乘舆,斥出为和州都监。怀敏用事久,势动中外,未几,召复故职。公封还辞头,不草制,论曰:“卫士之变,踪迹连怀敏,得不穷治诛死,幸矣,岂宜复在左右?”其命遂止。久之,拜公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兼端明殿学士。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群牧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醴泉宫,判尚书礼部,遂判都省,再知礼部贡举。奉使契丹,馆伴北朝人使,亦皆再,而虏人严惮之。公为人清俭谨默,内刚外和。群居笑语欢哗,独正容色,温温不动声气。与人言,必思而后对。故其莅官临事,慎重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而其趣要归于仁厚。朝议:在官年七十而不致仕者,有司以时按籍举行。公以谓:“养廉耻,厚风俗宜有渐,而欲一切以吏议从事,殆非所以优老劝功之意,当少缓其事,使人得自方而全其美节。”朝廷嘉其言是,至今行之。

【编 年】

治平四年知亳州时作。原本题下注云:“治平四年。”

【笺 注】

①太子太傅胡公:胡宿,《东都事略》卷七一、《宋史》卷三一八有传,本书卷五〇有《祭胡太傅文》。

②豫章:旧郡名,宋为洪州,为江南西路治所所在州,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元丰九域志》卷六:“洪州,都督,豫章郡,镇南军节度。治南昌、新建二县。”

③晋陵:宋代常州州治所在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常州,望,毗陵郡,军事。治晋陵、武进二县。”

④扬子:宋代真州州治所在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元丰九域志》卷五:“上,真州,军事。乾德二年,以扬州永贞县迎銮镇为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升为州。治扬子县。”

⑤庐州合淝:宋代州、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庐州,庐江郡,保信军节度。治合肥县。”

⑥张丞相士逊:《东都事略》卷五二《张士逊传》:“张士逊字顺之,光化军人也。举进士,为郧乡簿,迁射洪令。江南转运使缺,中书进拟数人,真宗自除士逊焉。徙广东。仁宗为皇太子,迁右谏议大夫兼右庶子,又为宾客。迁枢密直学士。天禧五年,擢拜枢密副使,累迁尚书左丞。章献亦欲相士逊,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赵州上曹汭变。士逊亦罢知江宁府。居二年,朝京师,除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复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吕夷简罢相,进士逊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为御史所弹,罢为左仆射、知河南府,除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改判陈州。徙河南。吕夷简罢相,仁宗用王随、陈尧左为相。明年,随、尧佐罢,复拜士逊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七上章请老,优拜太傅,进封邓国公致仕。宰相谢事,自士逊始也。就第十年而薨,年八十六。赠太师、中书令,谥曰文懿。”士逊,《宋史》卷三一一亦有传。

⑦判吏部南曹:《会要·选举》二三之一:“南曹,掌考验选人殿最式状而送流内铨。”

⑧知湖州:嘉泰《吴兴志》卷一四守臣题名:“胡宿,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康定二年四月到,庆历三年四月罢。”原本校云:“一本‘知’前有‘出’字。”

⑨筑石塘百里:《宋史·胡宿传》:“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

⑩大兴学校:《宋史·胡宿传》:“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⑪为三司盐铁判官:王鏊《姑苏志》卷三守臣题名:“胡宿,庆历七年五月,以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知苏州。”

⑫知苏州、两浙路转运使:《姑苏志》卷三守臣题名:“胡宿,庆历七年五月,以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知苏州。八年正月丙戌,就除两浙转运使。”

⑬修起居注:《长编》卷一六五:“(庆历八年八月)庚寅,太常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李绚为契丹国母生辰使。既而绚辞不行。改命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胡宿。”

⑭以本官知制诰:《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舍人,国初,为所迁官。实不任职。复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主行词命,与学士对掌内外制。及修官制,随以实正名,而判后省之事。”《长编》卷一六七:“(皇祐元年十一月戊午)初,怀敏自高阳关钤辖入奏事,除副都知,知制诰胡宿当制。”《会要·礼》二〇之二:“皇祐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知制诰胡宿言事。”《会要·职官》六之五七:“(皇祐)四年九月十二日,知制诰胡宿言事。”

⑮兼勾当三班院:见本书卷三二《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墓志铭》注⑯。按,胡宿为知制诰自皇祐元年至皇祐五年五月,其间勾当三班院、判吏部流内铨、翰林侍读学士等皆为兼官。

⑯入内都知:宦官名,掌轮值殿中,行供奉洒扫之事。或衔命出使中外,或随从天子行幸,执乘舆御服等事。

⑰斥出为和州都监:《长编》卷一六七:“(皇祐元年十一月戊午)昭宣使、眉州防御使、内侍副都知杨怀敏领梓州观察使,为三陵副使,罢副都知。初,(胡宿)言:‘怀敏先为入内副都知,管勾皇城司,以宿卫不谨,致逆徒窃入宫闱,其士卒又不能生致之。议者谓其欲灭奸人之口,罪在怀敏及杨景宗二人。而陛下不忍加诛,止黜于外,况旧制,内臣都知、副都知以过罢去者,不许再除。今中书送到词头,臣不敢草制。’辄封还以闻。上疑宿职不当言,翌日,谓宰相曰:‘前代有此故事否?’文彦博对曰:‘唐给事中袁高不草卢杞制书,近来富弼亦曾封还词头。’上意解。谏官钱彦远谓宿曰:‘仁者必有勇,于公见之矣。’既而他舍人为怀敏草制,彦远及台官论列不已,逾半月,卒罢之。宿闻怀敏除三陵副使,谓人曰:‘怀敏必死矣,祖宗神灵所在,大奸岂能逃乎!’未几,怀敏果卒。”和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西路,治所在今安徽省和县。《元丰九域志》卷五:“和州,上,历阳郡,防御。治历阳县。”都监,《宋史·职官志》七:“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资浅者为监押。”

⑱拜公翰林侍读学士:王珪《华阳集》卷三五有《翰林学士知制诰知审刑院胡宿可兼侍读学士制》。皇祐四年行制。

⑲迁翰林学士:《翰苑群书·学士年表》:“(皇祐五年)五月,胡宿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

⑳史馆修撰: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卷三《范镇加修撰制》:“《容斋随笔》:‘熙宁以前,秘书省无著作局,故置史馆修撰、直馆之职。’《石林燕语》:‘唐正观初,始置史馆于门下省,以他官兼领。秩卑者以为直馆。宰相监修撰。开元中,李林甫为监修国史,始迁于中书省,复置史馆修撰。讫五代遂为故事。本朝乾德初,首以赵韩王监修国史馆,修撰之外,复有编修校勘、校书校勘。随时创制不一。’”判馆事:即主管史馆之事。

㉑端明殿学士:本书卷一二八《归田录》卷二:“端明殿学士,五代、后唐时置,国朝尤以为贵,多以翰林学士兼之。其不以翰院兼职及换职者,百年间才两人,特拜程戡、王素是也。”

㉒尚书左司郎中:《宋史·职官志》一:“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左司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各一人,掌受付六曹之事,而举正文书之稽失,分治省事:左司治吏、户、礼、奏钞、班簿房,右司治兵、刑、工案钞房,而开拆、制敕、御史、催驱、封椿、印房,则通治之,有稽滞,则以期限举催。”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之阶官。

㉓通进银台司:《宋史·职官志》一:“旧制,通进、银台司,知司官二人,两制以上充。通进司,掌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阁门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

㉔审刑院:《宋史·职官志》三:“淳化二年,增置审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都官以上至两省充,详议官,以京朝官充,掌详谳大理所断案牍而奏之。凡狱具上,先经大理,断狱既定,报审刑,然后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章,奏记上中书,中书以奏天子论决。官制行,悉罢归刑部。”《长编》卷一八三:“(嘉祐元年八月丙寅)翰林学士胡宿知审刑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二年十一月丙申,权知审刑院。候胡宿回,依旧。辛丑,免。”《欧阳文忠公集》卷八六《赐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尚书户部郎中知制诰知审刑院胡宿诏》,题下原注:“(嘉祐三年)三月三日。”

㉕群牧使:《宋史·职官志》四:“群牧司:置使一人,景德四年置,以枢密使、副为之。至道三年罢,而复置使一人,咸平三年置,以两制以上官充;副使一人,以阎门以上及内侍都知充;都监二人,以诸司使以上充;判官二人,以京朝官充。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焉。凡受宣诏、文牒,则以时下于院、监。大事则制置使同签署,小事则专遣其副使。”

㉖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长编》卷六一:“(景德二年十月)庚寅,以宫苑使刘承珪、龙图阁待制戚纶都大提举诸司库务。时议者言辇下库务其数逾百三十,出纳或致因循,三司簿领繁多,不能案视,故特置此职,掌举察京城储蓄受给、监生能否及覆验所受三司计度移用之事焉。”拙撰《宋代京朝官通考》列胡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在嘉祐二年至嘉祐三年。

㉗醴泉宫:即提点醴泉观之省称,宋代祠禄官名,宋代罢实职后给予的一种官称,以道教宫观为名,无职事,仅借名食禄,以示朝廷礼遇。《宋史·职官志》一〇:“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诏:‘杭州洞霄宫、亳州明道宫、华州云台观、建州武夷观、台州崇道观、成都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自今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干或提举、提点官。’‘奉给,大两省、卿、监及职司资序人视小郡知州,知州资序人视小郡通判,武臣仿此。’”醴泉观故址在今陕西省礼泉县,此处仅作为祠禄官称,不实赴其地。

㉘判尚书礼部:《会要·职官》一三之一:“礼部,判部事二人,以两制及带职朝官充。凡礼仪之事,悉归于太常礼院,而贡举之政领于知贡举官,本曹但掌制科举人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掌坐都省集议、百官谢贺章表、诸州申举祥瑞、出纳内外牌印之事,而兼领贡院焉。”拙撰《宋代京朝官通考》列胡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在嘉祐三年至嘉祐四年。

㉙判都省:即判尚书都省。《会要·职官》四之一:“尚书都省,旧制,尚书令、左右仆射、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都省事。国朝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一员权判,凡尚书诸司,悉他官主判,其事务至少者,但中书批状送印领,判都省总领省事,及集议、定谥、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出雪投状,二十四司吏员迁补、纳检校官、兑省礼钱,有议事注甲白状、库收造礼钱公廨杂事,凡八案二十四司每季轮掌。”

㉚再知礼部贡举:《长编》卷一八九:“(嘉祐四年正月)甲辰,翰林学士胡宿权知贡举。”

㉛奉使契丹:《长编》卷一八六:“(嘉祐二年十月)己酉,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工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胡宿为回谢契丹使。”

㉜馆伴北朝人使:陪同契丹使节的官员。司马光《辞免馆伴札子》:“伏望圣慈矜察,于两制中别选差才敏之人,馆伴北使,贵无阙误。”

㉝事:原本校云:“一作‘法’。”

皇祐新乐成,议者多异论。有诏:“新乐用于常祀朝会,而郊庙仍用旧乐。”公言:“书称‘同律’,而今旧乐高,新乐下,相去一律,难并用,而新乐未施于郊庙,先用之朝会,非先王荐上帝、配祖考之意。”皆不可。近制,礼部四岁一贡士,议者患之,请更为间岁。议已定,公独以为不然,曰:“使干子废业,而奔走无宁岁,不如复用三岁之制也。”众皆以公言为非。行之数年,士子果以为不便,而卒用三岁之制。仁宗久未有皇子,群臣多以皇嗣为言,未省。公以“学士当作青辞祷嗣于山川,即建言储位久虚,非所以居安而虑危,愿择宗室之贤者立之,以慰安天下之心。”语甚切至。公学问该博,兼通阴阳五行、天人灾异之说。南京鸿庆宫灾,公以谓:“南京,圣宋所以受命建号,而大火主于商丘,国家乘火德而王者也,今不领于祠官,而比年数灾,宜修火祀。”事下太常,岁以长吏奉祠商丘,自公始。庆历六年夏,河北、河东、京东同时地震,而登、莱尤甚。公以岁推之,曰:“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阴生于子,而极于亥。然阴犹强而未即伏,阳犹微而未即胜(51),此所以震也。是谓龙战之会(52),而其位在乾(53)。今西北二虏,中国之阴也(54),宜为之备,不然,必有内盗起于河朔。”明年,王则以贝州叛(55)。公又以为登、莱视京师为东北隅(56),乃《易·艮》少阳之位也(57),今二州并置金坑,多聚民以凿山谷,阳气损泄,故阴乘而动。县官入金岁几何?小利而大害,可即禁止,以宁地道。皇祐五年正月,会灵宫灾(58),是岁冬至,祀天南郊(59),以三圣并配(60)。明年大旱,公曰:“五行,火,礼也。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诏(61)。其后,并州议建军为节镇,公以星土考之,曰:“昔高辛氏之二子,不相能也。尧迁阏伯于商丘,主火,而商为宋星;迁实沉于台骀,主水,而参为晋星。国家受命,始于商丘,王以火德。又京师当宋之分野,而并为晋地,参、商,仇雠之星,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62)。自宋兴,平僭伪,并最后服,太宗削之(63),不使列于方镇八十年矣。”谓宜如旧制。公在翰林十年,多所补益,大抵不为苟止而妄随。故其言或用或不用,或后卒如其言,然天子察公之忠,欲大用者久矣。

【笺 注】

㉞皇祐新乐成:《宋史·乐志》二:“(皇祐五年)六月,帝御紫宸殿,奏太常新定《大安》之乐,召辅臣至省府、馆阁预观焉,赐详定官器币有差。八月,诏:‘南郊姑用旧乐,其新定《大安》之乐,常祀及朝会用之。’翰林学士胡宿上言:‘自古无并用二乐之理,今旧乐高,新乐下,相去一律,难并用。且新乐未施郊庙,先用之朝会,非先王荐上帝、配祖考之意。’帝以为然。”

㉟并:原本校云:“一作‘遂’。”

㊱皆不可:原本校云:“一作‘遂不行’。”

㊲更为间岁:意谓隔一年举行一次科考。《宋史·选举志》一:“嘉祐二年,亲试举人,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王洙侍迩英阁讲《周礼》,至‘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上曰:‘古者选士如此,今率四五岁一下诏,故士有抑而不得进者,孰若裁其数而屡举也。’下有司议,咸请:‘易以间岁之法,则无滞才之叹。荐举数既减半,主司易以详较,得士必精。’于是下诏:‘间岁贡举,进士、诸科悉解旧额之半。’”

㊳卒用三岁之制:《宋史·选举志》一:“英宗即位,议者以间岁贡士法不便。乃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天下解额,取未行间岁之前四之三为率,明经、诸科毋过进士之数。”

㊴青辞祷嗣于山川:青辞,即青词,道教用以祈福的一种文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陈绎曾云:‘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其谓密词者,则释道通用矣。词用俪语,诸集皆有。”嗣,原本校云:“一作‘祠’。”

㊵南京鸿庆宫灾:《宋史·仁宗纪》二:“(康定元年六月)乙未,南京鸿庆宫神御殿火。”

㊶大火主于商丘:《左传·襄公九年》:“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味,以出内火。是故味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又《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㊷国家乘火德而王:古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施之于王朝更迭,则有某朝乘某德而生。如秦以水德,唐以木德之类,此古人所谓天运也。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而宋州恰为陶唐氏之火正阏伯所居,主火,故赵氏建国后,托于天运,谓以火德而王。

㊸今不领于祠官:意谓南京鸿庆宫长期没有官员祭祀,对于神灵来说是一种怠慢。

㊹庆历六年夏,河北河东京东同时地震:《宋史·五行志》一下:“庆历六年五月,雷雹、地震。”

㊺登莱尤甚:《长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三月)庚寅,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岁震,即海底有声如雷。五月甲申,京师雨雹、地震。”登,北宋州名,属京东东路,治所在今山东省蓬莱市。《元丰九域志》卷一:“上,登州,东牟郡,防御。治蓬莱县。”莱,北宋州名,属京东东路,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元丰九域志》卷一:“中,莱州,东莱郡,防御。治掖县。”

㊻以岁推之:意谓按照流年运数推算。

㊼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意谓次年庆历七年乃丁亥之年,主刑杀之神当行至北宫。

㊽极于亥:古以岁星纪年,岁星绕地球一周为十二年,古人称之为十二次,以星纪与丑辰相对应,以玄枵与子辰相对应,以诹訾与亥辰相对应,以降娄与戌辰相对应,以大梁与酉辰相对应,以实沉相对应,以鹑首与未辰相对应,以鹑火与午辰相对应,以鹑尾与巳辰相对应,以寿星与辰辰相对应,以大火与卯辰相对应,以析木与寅辰相对应(前者称为次,后者称为辰)。玄枵子辰和诹訾亥辰相邻,岁星东行,故子辰的下一个辰次为亥,为十二辰之终极(传统十二辰的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亥为终极,若再轮回,又回到子辰)。

㊾阴生于子:按,此句误,当作“阳生于子”。卷后校云:“‘阴生于子’,当作‘阴生于午’。”亦切。《淮南子·天文》:“阴阳刑德有七舍。何谓七舍?室、堂、庭、门、巷、术、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德在庭则刑在巷,阴阳相德,则刑德合门。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门。德南则生,刑南则杀,故曰二月会而万物生,八月会而草木死,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臧,蛰虫北向,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㊿阴犹强而未即伏:就一年之内而言,元月至六月为阳,七月至十二月为阴。这十二个月,古人亦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辰次作为代称而行之。比如夏历建岁首月在寅辰,其顺序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商历建岁首月在丑辰,其顺序为: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周历建岁首月在子辰,其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不论哪一种月建,子与亥皆是相邻。且子辰为阳之初生,亥辰为阴之终极,故曰“阴犹强而未即伏”。以六年而言,庆历七年为丁亥,亥为阴之极;庆历八年为戊子,子为阳之初,一为“阴犹强而未即伏”也。

(51)阳犹微而未即胜:以一年十二辰言之,子辰虽表示阳气初生,但还很脆弱,没有完全抵消亥辰的阴气,故云“阳犹微而未即胜”也。

(52)龙战之会:《周易·坤卦》:“上六:战龙于野,其血玄黄。象曰:战龙于野,其道穷也。”

(53)其位在乾:意谓龙的主卦应当在乾卦。《周易·乾卦》:“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54)今西北二虏中国之阴也:中原政权是为阳,其四边之蛮夷,是为阴。

(55)王则以贝州叛:《宋史·仁宗纪》三:“(庆历七年)十一月冬至,祀天地于圜丘,大赦。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反。十二月枢密直学士明镐体量安抚河北。癸丑,诏贝州有能引致官兵获贼者,授诸卫上将军。甲寅,遣内侍以敕榜招安贝贼。八年春正月丁丑,文彦博宣抚河北,明镐副之。闰月辛丑,贝州平。”

(56)登莱视京师为东北隅:《文王八卦图》:“八卦,坎为北,艮为东北,震为东,巽为东南,离为南,坤为西南,兑为西,乾为西北。”登州、莱州皆在开封东北方。

(57)乃《易·艮》少阳之位也:“易艮”,原本无此二字,据校语补。《易·艮》,《周易·艮卦》也。《博物志》卷一:“东方少阳,日月所出;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南方太阳,土下水浅;北方太阴,土平光深;中央四析,风雨交,山谷峻。”登、莱二州在东方,故属五行少阳之位。

(58)会灵宫灾:《宋史·仁宗纪》四:“(皇祐五年春正月)丁巳,会灵观火。”

(59)是岁冬至祀天南郊:《宋史·仁宗纪》四:“(皇祐五年)己巳,祀天地于圜丘。”

(60)以三圣并配:《宋史·礼志》二:“景祐二年郊,诏以太祖、太宗、真宗三庙万世不迁。南郊以太祖定配,二宗迭配,亲祀皆侑。常祀圜丘、皇地祇配以太祖,祈谷、雩祀、神州配以太宗,感生帝、明堂以宣祖、真宗配如旧。皇祐五年郊,诏自今圜丘,三圣并侑。”三祖,谓太祖、太宗、真宗也。

(61)迭配:谓除天神以外再配一位祖宗,如此次以太祖配享,则下次以太宗配享。《宋史·礼志》二:“嘉祐六年,谏官杨畋论水灾繇郊庙未顺。礼院亦言:‘对越天地,神无二主。唐始用三祖同配,后遂罢之。皇祐初,诏三圣并侑,后复迭配,未几复并侑,以为定制。虽出孝思,然颇违经典,当时有司失于讲求。’下两制议,翰林学士王珪等曰:‘推尊以享帝,义之至也。然尊尊不可以渎,故郊无二主。今三后并侑,欲以致孝也,而适所以渎乎享帝,非无以宁神也,请如礼官议。’七年正月,诏南郊以太祖定配。”

(62)“并州议建军为节镇”十八句:见本文注㊶。

(63)太宗削之:《宋史·太宗纪》:“四月壬午,移幸城南,手诏赐继元。癸未,进攻将士尽奋,若将屠之。是夜,继元遣使纳款。甲申,继元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戊子,以榆次县为新并州。己丑,以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帝作《平晋诗》,令从臣和。辛卯,乙未,筑新城。送刘继元缌麻以上亲赴阙。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丁酉,以行宫为平晋寺,帝作《平晋记》刻寺中。”

嘉祐六年八月,拜公谏议大夫、枢密副使(64)。公既慎静而当大任(65),尤顾惜大体,而群臣方建利害,多更张庶事以革弊。公独厌之,曰:“变法,古人之难(66),不务守祖宗成法而徒纷纷,无益于治也。”又以谓:“契丹与中国通好六十余年,自古未有也,善待夷狄者,谨为备而已,今三边武备多弛,牧马著虚名于籍,可乘而战者百无一二。”又谓:“沧州宜分为一路以御虏(67),此今急务也。若其界上交侵小故,乃城寨主吏之职,朝廷宜守祖宗之约,不宜争小利而隳大信,深戒边臣生事以为功。”在位六年,其论议类皆如此。英宗即位,拜给事中(68)。治平三年,累上表乞致仕,未允(69)。久之,拜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70)。为政不略细故,或谓大臣不宜自劳,公曰:“此民事也,吾不敢忽。”以是民尤爱之。明年,今上即位,迁左丞。五月,公以疾告,遂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而公以六月十一日薨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三(71)。即以其年十一月某日,葬于常州晋陵县葛安乡之隆亭(72)。公之曾祖讳持,累赠太傅。曾祖妣欧阳氏,追封晋陵郡太夫人。祖讳徽,累赠太师。祖妣杨氏,追封华阴郡太夫人;余氏,嘉兴郡太夫人;余氏,丹阳郡太夫人;龚氏,武陵郡太夫人。父讳冧(73),累赠太师兼中书令。妣沈氏,追封东阳郡太夫人;贝氏,南阳郡太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公累阶光禄大夫,勋上柱国,开国安定,爵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推诚保德翊戴功臣。初娶吴氏,追封兰陵郡夫人;再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子男五人:长曰宗尧,今为都官员外郎;次曰遵路,早卒;次曰宗质,国子博士;次曰宗炎(74),著作佐郎;次曰宗厚,秘书省正字,早卒。女四人,皆适士族。孙:志修,太常寺太祝;行修,守秘书省校书郎;简修,试秘书省校书郎;世修、德修、安修、奕修、慎修、益修。公自为进士(75),知名于时。杨文公亿得其诗(76),题于秘阁(77),叹曰:“吾恨未识此人!”其举进士也,谢阳夏公绛荐公为第一(78),公名以此益彰,而谢公亦以此自负。少尝善一浮图,其人将死,谓公曰:“我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子其葬我,我以此报子。”公曰:“尔之后事,吾敢不勉?秘术,非吾欲也。”浮图叹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笃行自励,至于贵显,常如布衣时。有文集四十卷(79)。铭曰:

允矣胡公,顺外刚中。惟初暨终,一德之恭。公之燕居,其气温温。举必可法,思而后言。公在朝廷,正色侃侃。蔚有嘉话(80),忧深虑远。不迎利趋,不畏势反。有或不从,后必如之。久而愈信(81),孰不公思?侍从之亲,枢机之密。名望三朝,清职峻秩。恺悌之仁,宜国黄耇。七十而止,孰云多寿?惟善在人,刻铭不朽(83)

【笺 注】

(64)拜公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史·宰辅表》二:“(嘉祐六年闰八月庚子)胡宿自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翰林学士、左司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除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65)大:原本校云:“一作‘重’。”

(66)人:原本校云:“一作‘今’。”

(67)沧州:北宋州名,属河北东路,治所在今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元丰九域志》卷二:“沧州,上,景城郡,横海军节度。治清池县。”

(68)英宗即位拜给事中:拜,原本校云:“一作‘迁’。”《续资治通鉴》卷六一:“(嘉祐八年四月甲申)枢密副使胡宿、吴奎并加给事中。”

(69)未允:未,原本校云:“一作‘不’。”

(70)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卷三守臣题名:“治平三年四月庚戌,以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胡宿为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六月甲子,以太子少师致仕。”

(71)三:原本校云:“一作‘二’。”

(72)常州晋陵县葛安乡之隆亭:原本作“某州某县某乡之某原”,据校语改。

(73)冧:欧阳衡本作“霖”。

(74)宗炎:《宋史》卷三一八《胡宗炎传》:“宗炎字彦圣,由将作监主簿锁厅登第。为国子大宗正丞、开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初,父宿使辽,辽人重之。其后宗炎婿邓忠臣迓客,客问:‘中外尝有充使者否?’忠臣以宿告,且言:‘前使鸿胪,其子也。’客叹:‘胡氏世不乏人。’俄以直龙图阁知颍昌府,历密州而卒。”

(75)公自为进士:原本校云:“一本无‘自’字。”

(76)杨文公亿:《东都事略》卷四七《杨亿传》:“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也。淳化中,命读书秘阁,迁光禄寺丞。真宗即位,拜右正言,修太宗实录凡八十篇,而亿独成五十六卷。出知处州,召还,拜左司谏、知制诰。景德初,同王钦若修《册府元龟》。大中祥符初,为翰林学士,进秘书监,起知汝州。天禧二年,迁工部侍郎、知贡举,坐谴降秘书监。母丧,诏起为翰林学士。”亿,《宋史》卷三〇五亦有传。

(77)秘阁:《宋史·职官志》四:“端拱元年,建秘阁于(崇文)院中。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皆沿唐制立名,但有书库寓于崇文院庑下。”

(78)谢阳夏公绛:谢绛。本书卷二六有《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79)有文集四十卷:原本校云:“一本‘十’下有‘一’字。”

(80)话:原本校云:“一作‘谋’。”按,作“谋”是。

(81)久而愈信:久,原本校云:“一作‘多’。信,一作‘笃’。”

(82)仁:原本校云:“一作‘化’。”

(83)刻铭:原本校云:“一作‘知名’。”

【附 载】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一:“《枢副胡宿墓志》,兴湖学,筑塘,封还杨怀敏词头,清俭谨重,发不可回,而其要归于忠厚。少尝善一浮图,谓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公曰:‘非吾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