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墓表
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①,后为泰州如皋人②。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师道废久矣,自明道、景祐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③。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④。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⑤,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方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拜秘书省校书郎⑥,辟丹州军事推官⑦,改密州观察推官⑧。丁父忧,去职。服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⑨,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⑩,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祐中,驿召至京师议乐⑪,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⑫,又以疾辞。岁余,为光禄寺丞⑬、国子监直讲⑭,乃居太学。迁大理寺丞,赠绯衣银鱼。嘉祐元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⑮,仍居太学。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⑯。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具志于幽堂⑯。呜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慰学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六年八月三日,庐陵欧阳修述。
【编 年】
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时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六年,作《胡先生墓表》。”
【笺 注】
①其上世为陵州人:陵州,原本校云:“一作‘京兆’。”陵州,唐、宋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眉山县东。《元丰九域志》卷七:“陵井监,唐陵州,皇朝淳化三年升团练州,熙宁五年废为监。治仁寿县。”
②如皋:原本校云:“一作‘海陵’。”如皋,宋代县名,属淮南东路泰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如皋市。《元丰九域志》卷五:“中下,如皋。(泰)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海陵,宋代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为泰州治所所在县。同书同卷:“泰州,海陵郡,军事。治海陵县。”
③孙明复:《东都事略》卷一一三《孙复传》:“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鲁多学者,自石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复年四十,家贫不娶。丞相李迪将以弟之子妻之,复疑焉。介与群弟子进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贫贱,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行义也。先生宜因以成丞相之贤名。’于是乃许。孔道辅为人刚直严重,闻复之风,就见之。介执仗屦侍左右,鲁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范仲淹、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其家得诗,有复姓名,坐贬虔州商税,徙监泗水税,又徙知长水县,佥书应天府判官,通判陵州。翰林学士赵概等上言:‘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以为直讲,居三岁而卒,年六十六。仁宗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录其书十有五篇,藏于秘阁云。”复,《宋史》卷四三二亦有传。《东都事略》卷一一三《石介传》:“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世为农家。举进士甲科,为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辟主簿,未至,以上书论赦,罢不召。秩满,为镇南军掌书记、嘉州军事推官。以内外艰去官,垢面跣足,躬耕徂徕之下,葬五世之未葬者七十丧。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是时兵元昊久无功,海内重困。仁宗奋然思欲振起威德,宰相吕夷简以疾罢归第,夏竦罢枢密使,章得象、晏殊为相,贾昌朝参知政事,用杜衍为枢密使,范仲淹、韩琦、富弼枢密副使,王素、欧阳修、余靖、蔡襄同时为谏官,所以求治之意甚锐。介跃然喜曰:‘此盛德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云云。诗出,孙复谓介曰:‘子祸始于此矣。’夏竦见而衔之。介在太学,以师道自居,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介始。直讲岁余,用杜衍荐,拜太子中允。又用韩琦荐,乃直集贤院、通判濮州,卒,年四十一。”介,《宋史》卷四三二亦有传。
④署:原本校云:“一作‘宇’。”
⑤取:原本校云:“一作‘中’。”
⑥论乐拜秘书省校书郎:原本校云:“一本‘拜’下有‘试’字。”《宋史》卷四三二《胡瑗传》:“景祐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荐瑗,白衣对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同较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虡。以一黍之广为分,以制尺,律径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丁度等以为非古制,罢之,授瑗试秘书省校书郎。”
⑦辟丹州军事推官:《宋史·胡瑗传》:“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丹州推官。”丹州,北宋州名,属陕西路,治所在今陕西省宜川县。《元丰九域志》卷三:“上,丹州,咸宁郡,军事。治宜川县。”军事推官:宋代的州,根据其人口、地理、军事、前朝传统等因素分为四等,即军事州、节度州、团练州和防御州。设在军事州中负责审理狱讼的属官,叫做军事推官。推,谓推谳狱讼也。
⑧密州:北宋州名,属京东东路,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元丰九域志》卷一:“密州,高密郡,安化军节度。治诸城县。”观察推官:宋代设在节度州中负责审理狱讼的属官。余参上条注。
⑨保宁军:宋代婺州之军额。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婺州,上,东阳郡,保宁军节度。晋武胜军节度。皇朝淳化元年改保宁军。治金华县。”节度推官:宋代设在节度州中负责审理狱讼的属官。余参本文注⑦。
⑩诸王宫教授:即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宋史·职官志》五:“宗学,元丰六年,宗室令铄乞建宗学,诏从之,既而中辍,建中靖国元年复置。南渡初,建学。嘉定更新四斋,后再增三斋。宗学博士,旧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也。至道元年,太宗将为皇侄等置师傅,执政谓环卫之官非亲王比,当有降,乃以教授为名。咸平初,遂命诸王府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崇宁五年,又改称某王宫宗子博士,位国子博士之上。靖康之乱,宗学遂废。绍兴四年,始复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二员,隆兴省其一。嘉定九年十二月,始复置宗学,改教授为博士,又置宗学谕一员,并隶宗正寺,在太常博士之下,谕在国子正之上,奉给、赏典依国子博士及正例,于是宗室疏远者皆得就学。旋有旨复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
⑪皇祐中驿召至京师议乐:《宋史·胡瑗传》:“皇祐中,更铸太常钟磬,驿召瑗、逸,与近臣、太常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
⑫大理评事:北宋初期带职名。《宋史·职官志》四:“诸科及无出身者,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并转太祝、奉礼郎,太祝、奉礼郎转大理评事,评事转诸寺监丞。”太常寺主簿:《宋史·职官志》四:“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主簿,掌稽考簿书。”
⑬光禄寺丞:《宋史·职官志》四:“光禄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会、宴飨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备而谨其出纳之政,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北宋前期无具体职事,为文臣寄禄之官阶。
⑭国子监直讲:宋代学官名,掌在太学教授诸经。《宋史·职官志》六:“国子监旧置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凡监事皆总之。直讲八人,以京官、选人充,掌以经术教授诸生,旧以讲书为名,无定员。淳化五年,判监至奏为直讲,以京朝官充。其后,又有讲书、说书之名,并以幕职、州县官充。其熟于讲说而秩满者,稍迁京官。皇祐中,始以八人为额,每员各专一经,并选择进士并《九经》及第之人,相参荐举。”
⑮天章阁侍讲:《青箱杂记》卷三:“本朝真宗御集、御书,并藏于天章阁。天圣末,始置待制,以范讽为之。景祐中,又置侍讲,以贾昌朝、赵希言、赵宗道为之。”《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正月丁亥)始置崇文院说书,命都官员外郎贾昌朝……为之。日以二人人侍讲说。初,奭出知兖州。上问奭谁可代讲说者,奭荐昌朝等,因命中书试说书。至是,始特置此职以处之。后三岁,乃迁天章阁侍讲。”
⑯乌程:宋代湖州州治所在县,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湖州,吴兴郡,昭庆节度使。治乌程、归安二县。”何山:《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八八《湖州府》:“何山,在乌程县南少西十四里。”
⑰莆阳:宋代兴化军之别称,属福建路,治所在今福建省莆田市。《元丰九域志》卷九:“同下州,兴化军,治莆田市。”蔡君谟:《东都事略》卷七五《蔡襄传》:“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历漳州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迁秘书丞、知谏院兼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以便亲。遂为福建路转运使。以父忧去官,服除,复修起居注。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进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福州,复移泉州。召拜翰林学士、三司使。未几,襄丁母忧,以疾卒,年五十六。”襄,《宋史》卷三二〇亦有传。具志于幽堂:具,原本校云:“一作‘且’。”蔡襄《蔡忠惠集》卷三三《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胡氏世居长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韬因乱留蜀,为伪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卿,于君为曾祖。生泰州司寇参军讳修己,卒葬海陵。”幽堂,谓坟墓也。韩愈《刘统军碑》:“有谥有诔,有幽堂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