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主客郎中刘君墓志铭①(并序)

尚书主客郎中刘君墓志铭 (并序)

君讳立之,字斯立,姓刘氏,吉州临江人也。曾祖讳逵,祖讳玙,当五代时,避乱皆不仕。父讳式,官至尚书工部员外郎,掌三司磨勘十余年,能其职,世以其官名其家。君少孤,能自立。举进士,为福州连江尉、睦州青溪主簿、宣州南陵令,改大理寺丞、知婺州金华县,太子中舍、知梓州中江县,通判泸州。泸州接西南夷,常用武人为守,而夷数怨叛。议者以谓武人不习夷情以生患,宜得能吏通判州事,君始以材选。至则为明约束,止侵欺,曰:“必使信自我始。”夷人安之。凡君之所更立,至今用以为法,而夷亦至今不叛。通判常州,知高邮军,累迁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比部员外郎,知润州,皆有能政。以能选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察狱之冤死者,奏黜知泉州苏寿与其通判张太冲,福建七州皆震悚。御史考其课,为天下第一。迁司勋员外郎、开封府判官、荆湖北路转运使,坐举官免。杜衍、李若谷、范仲淹等皆言:“方天下多事时,如刘某者,不宜久居于家。”乃复起为比部员外郎、知涟水军。言事者以谓自元昊反,一方用兵而天下之民弊,财绌于上而盗起于下,然州县吏犹习故态,苟简弛坏如无事时。于是大选转运使以按察诸路,君以选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他路绳吏或过急,而被按劾者多不服,君所举察简,而贤否无不当

【编 年】

皇祐二年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皇祐二年,作《尚书主客郎中刘君墓志铭》。”

【笺 注】

①主客郎中:《宋史·职官志》三:“主客郎中、员外郎:掌以宾礼待四夷之朝贡。凡郊劳、授馆、宴设、赐予,辨其等而以式颁之。至则图其衣冠,书其山川风俗。有封爵礼命,则承诏颁付。”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寄禄之官阶。《宋史·选举志》四:“(淳化四年)始定迁秩之制:三丞、著作皆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优者为礼部、工部、祠部、主客。”刘君,刘敞之父刘式。《公是集》卷五一有《先考益州府君行状》,可参。

②吉州:宋代州名,属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元丰九域志》卷六:“上,吉州,庐陵郡,军事,治庐陵县。”临江:按,宋代吉州无临江县,只有临江军。《宋史》卷三一九《刘敞传》:“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此临江即江南西路之临江军。新喻在临江军西南,紧临吉州。据此言之,则刘立之当是新喻人。新喻治所在今江西省新余市。

③“父讳式”三句:《长编》卷三〇:“(端拱二年)十二月辛亥,诏置三司都磨勘司,以左赞善大夫刘式主之。式,袁州人也。”《宋史·职官志》二:“都磨勘司,端拱二年置。判司官一人,以朝官充。掌覆勾三部账籍,以验出入之数。”按,此处又云刘式为袁州人,与上所云皆不同。袁州在吉州西南一百七十里,与临江军、吉州为邻,袁州州治距新喻约一百里。

④连江:宋福州所属县,治所在今福建省连江县。《元丰九域志》卷九:“望,连江。州东北一百六十里。”

⑤睦州:宋代州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县东。《元丰九域志》卷五:“睦州,新定郡,军事。治建德县。”青溪:睦州所属县,治所在今浙江省淳安县西。《元丰九域志》卷五:“望,青溪。(睦)州西一百六十六里。”按,刘立之任青溪主簿当在真宗天禧初年。

⑥宣州:宋代州名,属江南东路,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州市。《元丰九域志》卷六:“宣州,望,宣城郡,宁国军节度。治宣城县。”南陵:宋县名,属江南东路宣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南陵县。《元丰九域志》卷六:“望,南陵,(宣)州西一百五里。”

⑦婺州金华:宋代州、县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婺州,上,东阳郡,保宁军节度。治金华县。”

⑧梓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元丰九域志》卷七:“梓州,梓潼郡,剑南东川节度。治郪县。”中江:梓州所属县,治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元丰九域志》卷七:“望,中江。州西九十里。”

⑨泸州:宋代州名,属梓州路,治所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七:“上,泸州,泸川郡,军事。治泸川县。”

⑩用:原本校云:“一作‘因’。”

⑪知高邮军:《公是集》卷五一《先考益州府君行状》:“改国子博士、知高邮军。明道元年,江淮大旱,蝗虫起,扬、楚间尤甚。公悉心抚辑。”高邮军,宋代军名,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省高邮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开宝四年,以高邮县建军。熙宁五年,废高邮军,隶(扬州)。”

⑫知润州:《先考益州府君行状》:“转虞部员外郎,又转比部、知润州。前守三四公,死徙相继。转运使王夷简上状,于是复置诸路提点刑狱,就除公福建路。”润州,宋代州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润州,望,丹阳郡,镇江军节度。治丹徒县。”

⑬选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先考益州府君行状》:“复置诸路提点刑狱,就除公福建路。在福建三年,拜开封府推官。”《福建通志》卷三二福建路提刑题名:“刘立之,景祐元年任。”

⑭奏黜知泉州苏寿与其通判张太冲:《会要·刑法》四之七三:“(景祐三年)四月九日,法寺奏断泉州录事参军张寻失吴皓死罪,徒二年半,公罪定断,合追一任勒停;支使施牧罚铜三十斤勒停;通判张太冲二十斤,知州苏寿十斤。各与监当。”泉州,宋代州名,属福建路,治所在今福建省泉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九:“泉州,上,清泉郡,平海军节度。治晋江县。”苏寿,《宋史·苏易简传》:“三子,曰宿、曰寿、曰耆,大中祥符间,皆禄之以官云。”寿为易简之长子。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一四《先公墓志铭》:“(苏耆)兄寿,终水部郎中。”民国《泉州府志》卷二六守臣题名:“苏寿,(景祐)二年任(知泉州)。”

⑮福建七州:《宋史·地理志》五:“福建路,州六:福、建、泉、南剑、漳、汀。军二:邵武、兴化。”按,七州,言其大概也。福建实为六州二军,故后人称之为“八闽”。悚,原本校云:“一作‘栗’。”

⑯荆湖北路转运使:《先考益州府君行状》:“拜开封府判官。宝元初,除荆湖北路转运判官。丁太夫人忧,解官。”

⑰杜衍:《东都事略》卷五六、《宋史》卷三一〇有传,本书卷三一有《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李若谷:《东都事略》卷五六《李若谷传》:“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也。举进士,调长社尉,累迁兵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出知荆南府。知潭州,徙知滑州,又知延州。知寿州。加集贤院学士、知江陵府,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改枢直学士、知并州。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景祐五年,拜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以耳疾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宫观置提举,自若谷始也。明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曰康靖。”若谷,《宋史》卷二九一亦有传。范仲淹:《宋史》卷三一有传。本书卷二〇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⑱方天下多事时:原本校云:“一作‘方今天下多事’。”

⑲家:原本校云:“一作‘外’。”

⑳涟水军:宋代军名,熙宁五年废。治所在今江苏省涟水县。《宋史·地理志》四:“熙宁五年,废涟水军,以涟水县隶(楚)州。”《苏舜钦集》卷一三《涟水军新闸记》:“司勋员外郎刘君署郡之日,竦然念之。兴于庆历三年二月丙午,逾月而成。”据此,则刘君知涟水军当在庆历二年至三年间,庆历三年,刘君已选为湖北转运按察使。

㉑坏:原本校云:“一作‘曼’。”

㉒大选转运使以按察诸路:《长编》卷一四一:“(庆历三年五月戊寅)先是,谏官欧阳修既受命,首建议天下官吏员数极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审官、三班、吏部等处至是具差除日月,人之能否都不可知。诸路转运使等,除有赃吏自败者临时举行外,亦别无按察官吏之术,政使年老病患,或懦弱不才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滥者多矣。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今兵戎未息,赋役方烦,百姓嗷嗷,疮痍未复,救其疾苦,择吏为先。臣今欲乞特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中,自三丞以上至郎中官,选强干廉明者为诸路按察使。请令进奏官各录一州官吏姓名为空行簿以受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其公廉干明著实状;及老病不才、显有不治之迹,皆以朱书于名之下;其中材之人,别无奇效,亦不致旷败者,以墨书之;又有虽是常材,能专长于事,亦以朱书别之。使还,具奏,则朝廷可以坐见官吏贤愚善恶,不遗一人,然后别议黜陟之法。如此足以澄清天下,不岁之间,可望致治,只劳朝廷精选二十许人充使,别无难行之事。然朝廷重于特遣,使未及行也。参知政事贾昌朝前为御史中丞,尝言:‘转运使,朝廷责以按察官吏能否而使名未正。’于是参取修议,诏诸路转运使、副并兼按察使。提点刑狱虽不带此使名,并当准此。”《宋史·仁宗纪》三:“(庆历五年十月辛酉)罢转运按察。”

㉓君以选为荆湖北路转运使:见上条注。

㉔而:原本校云:“一作‘其’。”

是时广西、湖南、夔峡诸蛮皆叛乱,君所部下溪、辰州彭氏蛮,亦折誓柱,招集亡命,移书州县,州县使人往者,辄囚辱侮慢。辰、鼎、澧三州守吏皆言蛮叛有迹,请加兵。诏书问君,君曰:“蛮道辰溪落鹤水悍激,可下不可上,其必不敢辄出,而辰州土丁胜兵者三万人,宜积粟利兵为备而已。”因言蛮类虽人,宜鸟兽畜。其小嘲啾抵触,驱而远之耳。若必扰伏制从,至戾其性,则噪呼跑虣,骇起而奔突,乃欲力追而捕之,则散漫山林,我弊而彼逸。凡湖广之患,皆如此也。天子以其言然,下三州毋得妄动,一听君所为,而蛮亦卒无事。复为司勋员外郎、判三司度支勾院,改盐铁判官,假太常少卿接伴契丹使者,遂送之。明年,遂使于契丹。还,言澶、魏筑河堤,非其时,必难成,虽成必决,不如因其所趣而导之利,后河果决商胡。君仕宦四十年,不营产业。自复为司勋员外郎,遂不复求磨勘,凡三迁,皆为知者所荐。为人沉敏少言笑,与人寡合,而喜荐士,士由君荐者多为闻人,天章阁待制杜杞、田瑜是也。转运、盐铁,皆掌财赋,而君常以民为先,其调率有可免,免之;其不得已,必为处画,使吏不能因缘,而民不重费。其守官不为势牵,不为利夺。为青溪主簿时,知睦州事李阶、通判朱正辞者,皆号强吏,喜负其能以折辱下士,士皆承望奔走不暇,独君数以事争,而二人者常辄屈。其始皆怒,后卒叹服,共荐之。其通判泸州,州有盐井,蜀大姓王蒙正请岁倍输以自占,蒙正与庄献明肃太后连姻,转运使等皆不敢与夺。君曰:“倍输于国家犹秋毫耳,奈何使贫民失业?”遂执不与。鄂州官岁市茶五百万斤,君为转运使,时三司请益市一百万,君上言曰:“鄂人利茶以为生,今官市之多,反以茶为病,纵不能减,奈何增之?”天子为君许宽一年,君曰:“事苟可行,何必一年?如其不可,虽宽十年不可也。”争之不已,后卒为君罢之。君在盐铁,次当举官掌某事(51),三司使欲用其私人,以空名状请君署,君不肯署,而求举者姓名,三司使不悦,卒命他判官举之。其后三司使竟坐所举罢(52)。庆历八年五月,迁主客郎中、益州路转运使。其年十一月七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四。夫人临沂县君王氏,赠尚书右仆射砺之女,先君若干年卒。五子:元卿、真卿,亦早亡;敞(53),今为大理评事;攽(54),凤翔府推官(55),皆贤而有文章。放,太庙斋郎,尚幼。四女,三适人,一尚幼。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县某乡某原。铭曰:

刘氏显晦,以时乱治。有声王朝,自君再世。惟德之贻,是将又大。曷知其然?君实有子。

【笺 注】

㉕是时广西、湖南、夔峡诸蛮皆叛乱:李攸《宋朝事实》卷一六:“欧希范,环州思恩人,尝举进士试。景祐五年,应募从官军击安化州蛮,既而诣登闻求录用,下宜州,而知州冯伸己言其妄要赏朝廷,遂编管全州。未几,辄遁归,其族百余人谋为乱,杀冯伸己。乃杀牛,建坛场,祭天神,推白崖山酋蒙敢为帝,叔欧正辞为奉天开基建国桂王。庆历四年正月十三日,遂领众二千余人,破环州,劫州印,以环州为武成军,又破镇宁州及普义寨。”此广西蛮叛乱也。又欧阳修《奏议集》卷九《论湖南蛮贼可招不可杀札子》:“臣风闻杨畋近与蛮贼斗敌,杀得七八十人首级。仍闻入彼巢穴,夺其粮储,挫贼之锋,增我士气。畋之勇略,固亦可嘉,然朝廷谋虑事机,宜思久远。窃恐上下之心,急于平贼,闻此小捷,便形虚喜,不能镇静,外示轻脱。其间二事,尤合深思:一曰不待成功,便行厚赏。二曰谓其可杀,更不肯招。苟或如此,则计之大失,而事之深害也。今湖南捕贼者,杀一人头,赏钱十千,官军利赏,见平人尽杀。平人惊惧,尽起为盗,除邓和尚、李花脚等数十头项外,其余随大小成火者,不可胜数。今畋所击只一洞,所聚已二千余人,于二千人中杀七八十人,是二十分之一,其余时暂鸟散,必须复集。臣见自古蛮蜑为害者,不闻尽杀,须是招降。昨缘邵饰等失信于黄捉鬼,遂恐更难招诱。今若因畋小胜,示以恩威,正是天与招服之机,不可失也。今湖南贼数虽多,然首恶与本贼绝少,其余尽是枉遭杀戮、逼胁为盗之徒,在于人情,岂忍尽杀?惟能全活人命多者,则其功更大。仍乞明说此意,谕与杨畋,其赏典乞少迟留,庶合事体。取进止。”原题下注:“庆历四年三月。”此湖南蛮叛乱也。

㉖君所部下溪、辰州彭氏蛮:《宋史》卷四九三《西南溪峒诸蛮》上:“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彭仕羲有子师宝,景祐中知忠顺州。庆历四年,以罪绝其奉贡。”下溪,宋代羁縻州名,属荆湖北路辰州羁縻。宋代对于蛮夷聚居地区,采取地方自治的办法,由当地大族管理,叫做羁縻。《元丰九域志》卷一〇《羁縻州》:“荆湖北路:下溪州。”在今湖南省永顺县西。辰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下,辰州,卢溪郡,军事。治沅陵县。县四:中,沅陵;中下,叙浦;下,辰溪;下,卢溪。”

㉗折誓柱:谓将本部族与宋朝廷共立的刻有世世盟好碑文的石柱推倒,以示反叛朝廷。立誓柱誓碑,为宋代朝廷对蛮夷部族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按,此所谓“夔峡诸蛮叛乱”也。

㉘移书州县:意谓彭氏以文书的形式通谍所在州县官吏,命他们答应部族首领所提出的求和条件,如果不答应,便会采取强硬手段。

㉙州县使人往者:意谓州县官员派出属吏到部族中协调。原本校云:“一本无‘者’字。”

㉚囚辱侮慢:原本校云:“一作‘侮慢辱囚’。”

㉛鼎:宋代州名,属荆湖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元丰九域志》卷六:“鼎州,上,武陵郡,团练。治武陵县。”澧:宋代州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澧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上,澧州,澧阳郡,军事。治澧阳县。”叛有迹,意谓这三州的蛮夷蠢蠢欲动,已经出现了反叛的迹象。辰、鼎、澧,原本校云:“一作‘鼎、澧、辰。”

㉜蛮道辰溪落鹤水悍激:谓辰州地区的落鹤江水流湍急。

㉝蛮类虽人宜鸟兽畜:蛮夷虽然是人,但只能像对待鸟兽一样哄着。

㉞“其小嘲啾抵触”四句:意谓蛮夷稍有骚动,只管驱使他们躲得远些就是了。如果非要强行压服,逆了他们的性情,把他们惹急了,便会生出更大的祸端。

㉟判三司度支勾院:《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五月)戊申,诏罢盐铁、度支、户部等使,三司但置使一员,判官六员,推官三员;三部勾院但置判勾院一员,判官一员。”《先考益州府君行状》:“复为湖北转运按察使。庆历五年,复拜司勋员外郎。六年,判三司度支勾院、盐铁判官。”

㊱盐铁判官:《宋史·职官志》二:“三部判官,各三人,分掌逐案之事。旧以朝官充。国朝承旧制,每部判官一人。乾德四年,三部各置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三年,诸案置推官或巡官,以朝官充。四年,三司止置判官一人,推官三人。及分十道,二计各置判官一人。五年,废十道,三部各置判官二人。元丰官制行,罢三司使并归户部。”《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十二月)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各有勾院及开拆司,皆本部判官主之。”《公是集》卷五一《先考益州府君行状》:“六年,判三司度支勾院、盐铁判官。又以太常少卿使契丹。八年五月,改主客郎中、益州路转运使。”

㊲明年遂使于契丹:《长编》一六一:“(庆历七年八月丙戌)盐铁判官、司勋员外郎刘立之为契丹正旦使。”注:“立之,式子。”

㊳澶:北宋州名,属河北东路,治所在今河北省濮阳市。《元丰九域志》卷二:“澶州,上,澶渊郡,镇宁军节度。治濮阳县。”魏:北宋府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市。《元丰九域志》卷一:“北京,大名府,魏郡。庆历二年升北京。治元城县。”

㊴后河果决商胡:《长编》卷一六四:“(庆历八年六月)癸酉,河决澶州商胡埽。”

㊵磨勘:宋代考察官吏的制度。《宋史·职官志》三:“淳化中,又置考课院,磨勘幕府州县功过,引对黜陟。”

㊶杜杞:《宋史》卷三〇〇有传,本书卷三〇有《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公墓志铭》。田瑜:《宋史》卷二九九《田瑜传》:“田瑜字资忠,河南寿安人。举进士,历袁、郢、合三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知鹿邑、建阳县,徙知蒙、江二州,累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徙两浙转运按察使。加直史馆、益州路转运使,改江、淮制置发运使,擢天章阁待制、知广州,累迁谏议大夫、权三司户部副使。侬智高犯邕,瑜条上用兵御贼十事。乃以为广南东路体量安抚使。还,纠察刑狱,同判吏部流内铨,除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徙知澶州,背发疽卒。”

㊷其不得已:原本校云:“一本下有‘费’字。”

㊸费:原本校云:“一作‘困’。”

㊹牵:原本校云:“一作‘夺’。”

㊺夺:原本校云:“一作‘牵’。”

㊻李阶:《文庄集》卷一有《监察御史知陕州军府事李阶可殿中侍御史余依旧制》,大中祥符九年制。据此,李阶知睦州当在真宗天禧初年。通判朱正辞:潭州衡山人。真宗天禧初通判睦州,天圣初知饶州,天圣五年,为河东路提点刑狱。《宋史》卷四三九《朱昂传》:“子正彝、正辞,并登进士第。”

㊼皆号强吏:原本校云:“一本‘皆’下有‘世’字。”

㊽蒙正与庄献明肃太后连姻:原本校云:“一本‘太后’上有‘皇’字。”庄献明肃太后,即章献明肃皇太后,宋真宗皇后。《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章献明肃刘皇后。真宗即位,入为美人。自章穆崩,真宗欲立为皇后,大臣多以为不可,帝卒立之。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视甚至。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引故事以对。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后决于后。宰相寇准密议奏请皇太子监国,以谋泄罢相。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崩,年六十五,谥曰章献明肃。”《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己卯,改上庄穆皇后谥曰章穆;庄献明肃皇太后曰章献明肃。”

㊾五百万斤:百,原本校云:“一作‘十’。”

㊿益市一百万:谓增一百万斤也。原本校云:“一本无‘益’。字。”

(51)掌某事:原本校云:“一作‘某人为’。”

(52)“三司使欲用其私人”七句:按,此三司使指王拱辰。《公是集》卷五一《王开府行状》:“权三司使。是冬,请补外,改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知亳州,改郑州。”《长编》卷一五九庆历六年十一月戊子注:“拱辰是年正月戊子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同书同卷:“(庆历六年十一月)戊子,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王拱辰为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知亳州。从拱辰请也。请改知郑州,从之。”拱辰,《宋史》卷三一八亦有传。

(53)敞:刘敞。《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彭城集》卷三五有《刘公行状》,本书卷三五有《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

(54)邠:《东都事略》卷七六《刘邠传》:“攽字戆父,少疏隽,与兄敞同学,自刻厉,博读群书,遂偕中进士,调江阴簿,为国子监直讲。赵概荐邠可备文馆,召试优等,当除直史馆。熙宁初,知太常礼院。出通判泰州。代还,为集贤校理、判登闻鼓院、三司户部判官,知曹州。召为国史院编修官、开封府判官。元丰初,出为京东转运使,坐不按斥部吏,罢知兖州,徙亳州。后转运使吴居厚以苛劾致财赋丰衍,擢天章阁待制,邠又坐废弛夺两官,黜监衡州盐仓。起知襄州。元祐初,召为秘书少盐。以疾求补外,除直龙图阁、知蔡州,召拜中书舍人,卒,年六十七。”放,《宋史》卷三一九亦有传。

(55)凤翔府:北宋府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元丰九域志》卷一:“凤翔府,次府,扶风郡,凤翔节度。治天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