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工部郎中欧阳公墓志铭
欧阳氏世为庐陵人,庐陵于五代时属伪吴,故欧阳氏在五代无闻者。淳化三年,修仲父府君始以进士中乙科①,其后为御史,有能名。真宗尝自择御史,府君以秘书丞召见②。见者数人皆进,自称荐,唯恐不用。府君独立墀下,无所说③。明日④,拜监察御史。中丞王嗣宗指曰⑤:“是独立墀下者,真御史也。”会晋州守齐化基犯法⑥,制劾其事⑦。化基,嗣宗素所恶者,讽之,欲使蔓其狱。府君曰⑧:“如诏而已⑨。”嗣宗怒,及狱上,奏用他吏覆之,他吏索其家⑩,得金涂铜器十数⑪。府君坐鞠狱不尽免官。明年,复得御史、监蕲州税⑫。又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左巡使⑬。居二岁,奏事殿中,真宗识之,劳曰:“御史久矣,亦劳乎!”问何所欲,府君谢不任职而已⑭。后数日,真宗语宰相与转运使,宰相疑其有求而不先白己,对以“员无阙”。复使与一大郡,宰相召至中书,问御史家何在,欲郡孰为便?对曰“无不便”。宰相怒,与海州⑮,又移睦州⑯。天禧元年,入迁侍御史⑰。二年,出知泗州⑱。先是,京师岁旱,有浮图人断臂祷雨,官为起寺于龟山⑲,自京师王公大臣,皆礼下之,其势倾动四方⑳。又诱民男女投淮水死,曰:“佛之法,用此得大利。”而愚民岁死淮水者几百人㉑。至其临溺时,用其徒倡呼前后,拥之以入,至有自悔欲走者㉒,叫号不得免㉓。府君闻之,惊曰㉔:“害有大于此邪㉕!”尽捕其徒,诘其奸民,诛数人㉖,遣还乡里者数百人,遂毁其寺㉗。入转尚书司封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㉘。六年,为广南东路转运使㉙。前为使者以市舶物代俸钱,其利三倍。府君叹曰:“利岂吾欲邪!”使直以钱为俸。今上即位,就转工部郎中,秩满,以一弊舟还,无一海上物。归朝,赐金紫,为两浙路转运使,以足疾求知江州㉚。天圣四年,又求分司,未得命,以其年二月某日卒于江州之廨,享年六十有八。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某所。曾祖讳某。祖讳某,伪唐吉州军事判官。
父讳某,伪唐屯田员外郎。娶米氏,封金坛县君,先府君以卒。嗣子鉴,今为右侍禁㉛、武昌巡检㉜。女二人,长适某,次未嫁。府君讳载,字则之。性方直严谨,美仪容㉝,治身俭薄,简言语,为政务清净。平居敛色而坐㉞,如对大宾,终日不少懈弛,人用惮之。荐举下吏,人未尝知㉟,后有知者来谢,皆拒不纳。所至官舍,未尝窥园圃,至果烂堕地,家人无敢取者,其清如此。铭曰:
唐隳盗猖,土裂四方㊱。钟氏于洪,入州自王㊲。传死子时,败臣于杨㊳。自梁迄周,庐陵伪邦。欧阳是家,世以不章。违命之侯,庐陵王土㊴。欧阳有闻,始我仲父。以贡中科,来者继武。仲父之材,御史其能。廉清俭恭,直躬以行。铭以藏之,子孙之承。
【编 年】
嘉祐二年在京師時作。是年欧公屡改官,未详在何职任所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二年,作《尚书工部郎中欧阳公墓志铭》。”
【笺 注】
①淳化三年修仲父府君始以进士中乙科:原本校云:“一作‘太宗时,修仲父府君始以进士中淳化三年乙科’。”
②以秘书丞召见:原本无“召”字,据校语补。
③无所说:原本校云:“一作‘无言’。”
④明日:原本校云:“一作‘翌日’。”
⑤中丞王嗣宗:《宋史》卷二八七《王嗣宗传》:“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召拜御史中丞。”《会要·职官》一七之五:“(大中祥符二年七月)诏御史中丞王嗣宗举才堪御史一人。”
⑥会晋州守齐化基犯法:《长编》卷七〇:“(大中祥符元年九月)辛未,考功员外郎、知晋州齐化基削籍黥面,流崖州,纵逢恩赦,不在放还之限。其子淄州司理参军溥、同学究出身渎并削籍,与少子涤、侄涣分配安、邓、汝、蔡州。化基所至以贪暴闻,性凶狠,人皆避之,在晋州尤为苛刻,而诸子受赇五百余匹,又蓄铜器衣、涂金袍裤。事发,遣官按鞠,化基狡狯惧罪,款不实,凡三易制使,又命御史艾仲孺考讯之,乃引服。朝议惩其积恶,故令族窜之。仍诏谕晋州,官吏民庶莫不欣快。元推官、监察御史欧阳载等三人悉坐停官。”注:“欧阳载,修之叔父。集有墓志,述载得御史,因依冯洁己,《御史台记》已辨其不然,今不取。”按,会晋州,原本无“会”字,据校语补。又“晋州”,诸本均误作“绛州”,兹据《长编》改正。
⑦制劾其事:谓皇帝下诏审理齐化基案。古代朝廷特旨办理的重大案件称为诏狱。制,诏也。
⑧府君曰:原本校云:“一本‘府君’下有‘遽拒’二字。”
⑨如诏而已:原本校云:“‘如诏’,一作‘如制所劾’。”
⑩他吏索其家:谓御史艾仲孺也。原本无“他吏”二字,据校语补。
⑪金涂:原本无此二字,据校语补。
⑫复得御史监蕲州税:谓以监察御史之官监蕲州盐酒税。此处监察御史乃带职,监蕲州盐酒税才是实任之职。即以监察御史的高资格去担任监税小官。蕲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蕲春县。《元丰九域志》卷五:“蕲州,望,蕲春郡,防御。治蕲春县。”
⑬左巡使:御史台属官。《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咸平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祭祀则兼监祭使,掌受誓戒致斋,检视纠劾。又有廊下使,专掌入阁监食;又有监香使,掌国忌行香,二使临时充。通称曰五使。元丰正官名,于是使名悉罢。”
⑭谢不任职:任,原本校云:“一作‘称’。”
⑮海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路,治所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元丰九域志》卷五:“海州,东海郡,团练。治朐山县。”按,欧阳载任海州,不知是否为通判。
⑯睦州:宋代州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县东。《元丰九域志》卷五:“睦州,新定郡,军事。治建德县。”
⑰入迁侍御史:《宋史·职官志》四:“侍御史一人,掌贰(御史)台政。”《会要·职官》一七之五:“(大中祥符)三年四月,诏御史台今后委台官勘事,如阙人,即申中书。四年八月,诏自今御史须文学优长,政治尤异者,特加擢拜。遇庆恩,不得以他官转入。五年,诏三院御史除差出外任及在京莅他局之外,定以六员为制。”此云入迁,乃实任也。
⑱泗州:宋代州名,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元丰九域志》卷五:“上,泗州,临淮郡,军事。治盱眙县。”
⑲龟山:《大明一统志》卷七《凤阳府》:“龟山在盱眙县。有二,上龟山在县治西南,下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禹治水,锁涡水神巫卜祁于此山之足,上有绝壁,下有重渊。”原本校云:“一本‘龟山’上有‘淮上’二字。”
⑳倾动四方:原本校云:“一本无‘动’字。”
㉑几百:原本校云:“一作‘常数十’。”
㉒欲走者:原本校云:“一无‘者’字。”
㉓叫号不得免:原本校云:“一作‘而叫号不得免者’。”
㉔惊曰:原本校云:“一作‘大骇’。”
㉕大:原本校云:“一作‘甚’。”
㉖数人:原本校云:“一作‘十余’。”
㉗遂:原本校云:“一作‘而’。”
㉘三司户部判官:《宋史·职官志》二:“三部判官,各三人,分掌逐案之事。旧以朝官充。国朝承旧制,每部判官一人。乾德四年,三部各置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三年,诸案置推官或巡官,以朝官充。四年,三司止置判官一人,推官三人。及分十道,二计各置判官一人。五年,废十道,三部各置判官二人。元丰官制行,罢三司使并归户部。”
㉙六年为广南东路转运使:按:天禧无六年,此云六年,或为五年之误。
㉚江州:宋代州名,属江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元丰九域志》卷六:“上,江州,寻阳郡,军事。治德化县。”
㉛今为右侍禁:原本无“今”字,据校语补。
㉜武昌巡检:即武昌兵马巡检使。武昌,宋鄂州之军额,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元丰九域志》卷六:“鄂州,紧,江夏郡,武昌军节度。治江夏县。”
㉝美仪容:原本无此三字,据校语补。
㉞平居敛色而坐:原本校云:“一本‘而’下有‘常正依独’四字。”
㉟人未尝知:原本校云:“一作‘人不之知’。”
㊱土裂四方:原本校云:“一作‘食有一方’。”
㊲钟氏于洪入州自王:意谓钟氏占据洪州,据地称王。《十国春秋》卷一《吴太祖世家》:“(唐文德元年)秋八月,杨行密欲轻兵袭洪州,袁袭言:‘钟传未易图。赵锽新得宣州,其为人非公敌,此可取也。’(天复二年)夏四月,时冯宏铎以升州介居宣、扬间,常不自安,然颇恃楼船之强,不事两道。宁国节度使田镠欲图之,募宏铎工人造战船。宏铎将冯晖、颜建说宏铎先击镠,宏铎从之,帅众南上,声言攻洪州钟传,实袭宣州也。(天祐三年)夏四月癸未朔,日有食之。镇南节度使、颍川郡王钟传卒,军中立其子匡时为留后。”入州:原本校云:“一作‘八州’。”
㊳传死子时,败臣于杨:意谓钟传死后,其子匡时无法立足,最终败于昊王杨行密,俯首称臣。《十国春秋》卷一《吴太祖世家》:“太祖姓杨,名行密,字化源,庐州合肥人也。行密初名行愍,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唐乾符中,江淮群盗起,行愍以为盗见获,刺史郑綮奇其貌,曰:‘尔且富贵,何为作贼?’释缚纵之。行愍将行,过军吏舍。军吏阳为好言,问其所须,行愍奋然曰:‘惟少公头耳!’即斩其首,携之而出,因起兵为乱,并将诸营,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时中和三年三月也。刺史郎幼复不能制,荐于淮南节度使高骈,请以自代,骈以行愍为淮南押牙,知庐州事。唐即除行愍庐州刺史。(天祐三年)九月,秦裴拔洪州,大掠三日,卤匡时及其司马陈象等五千人以归。王切责匡时,匡时请死,哀赦之,斩象于市。先是,谣言云:‘杨老抽嫩鬓,堪作打钟槌。’至是应焉。”
㊴违命之侯,庐陵王土:意谓五代时期,庐陵属于南唐李氏。违命侯,指南唐后主李煜。《十国春秋》卷一七《南唐后主传》:“后主名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元宗第六子也。母光穆圣后钟氏。乙亥岁春二月壬戌,宋师拔金陵阙城。明年春正月辛未,至汴京。诏曰:‘上天之德,本于好生;为君之心,贵乎含垢。江南伪主李煜,聚兵峻垒,包蓄日彰,劳锐旅以徂征,傅孤城而问罪。洎闻危迫,累示招携,何迷复之不悛,果覆亡之自掇。昔者唐尧克宅,非无丹浦之师;夏禹泣辜,不赦防风之罪。朕以道在包荒,恩推恶杀,在昔骡车出蜀,青盖辞吴,彼皆闰位之降君,不预中朝之正朔,乃颁爵命,方列公侯。尔实为外臣,戾我恩德,比禅与皓,又非其伦,特升拱极之班,赐以列侯之号。式优待遇,尽舍尤违。可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仍封违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