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或问一

易或问一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缊乎学者,莫不尽心焉。”

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也?《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六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

“然则不足学乎?”

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六十四卦,自古用焉。夏、商之世,筮占之说略见于书。文王遭纣之乱,有忧天下之心,有虑万世之志,而无所发,以谓卦爻起于奇耦之数,阴阳变易,交错则成文,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刚柔之象,而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具焉,因假取以寓其言,而名之曰‘易’。至其后世,用以占筮。孔子出于周末,惧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筮占用也,乃作《彖》、《象》,发明卦义,必称圣人、君子、王、后以当其事,而常以四方万国、天地万物之大以为言,盖明非止于卜筮也,所以推原本意而矫世失,然后文王之志大明,而《易》始列乎六经矣。《易》之沦于卜筮,非止今世也,微孔子,则文王之志没而不见矣。夫六爻之文,占辞也;大衍之数,占法也,自古所用也。文王更其辞而不改其法,故曰:大衍非文王之事也。所谓辞者,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刚柔之象,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学者专其辞于筮占,犹见非于孔子,况遗其辞而执其占法,欲以见文王作《易》之意,不亦远乎!凡欲为君子者,学圣人之言;欲为占者,学大衍之数,惟所择之焉耳。”

【编 年】

景祐四年任夷陵县令时作。原本题下注云:“景祐四年。”《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景祐四年,作《易或问》。”

【笺 注】

①大衍:古人对于数字的解释。古称四十九为数之极,然而此数究竟怎么来的,各家说法不同。《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孔颖达疏:“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马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十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动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郑康成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

②缊:原本校云:“一作‘数’。”

③大衍《易》之末也:谓大衍之说乃是《周易》中的末枝小节,不是圣人主要强调的内容。

④何必尽心焉也:何必在这个问题上煞费苦心。焉,原本校云:“一本无此字。”

⑤《易》者文王之作也:《周易》是周文王所作。《文选》卷四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李善注:“《易》之兴也,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又曰:作《易》者,其有忧患邪?《史记·本纪》曰:崇侯谗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有不利于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西伯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

⑥其书则六经也:谓《周易》历来被列在六经之中。六,原本校云:“一本无此字。”

⑦筮占之一法耳:谓《周易》中的大衍部分,是术士们用来为人占卜的一种方法。筮占,原本校云:“一作‘卜筮’。”

⑧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意谓学习圣人之道,得其大旨,其余小道便可以迎刃而解;从没有听说过学了一些雕虫小技,倒可以融通圣人至道。

⑨以谓卦爻起于奇耦之数:发现八卦的爻辞要么是奇数(一三五七九),要么是偶数(二四六八)。按,此句谓周文王发现了爻辞中的阴阳规律。谓,原本校云:“一作‘为’。”

⑩“因假取以寓其言”二句:因此借卦爻的变易形式来解说其中的君子、小人、进退、动静、刚柔之象和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

⑪占:原本校云:“一作‘卜’。”

⑫筮占:原本校云:“一作‘卜筮’。”

⑬乃作《彖》、《象》:按,《周易》除了原文之外,还有所谓“十翼”,翼者,辅翼也,解说也。其《上彖》、《下彖》、《上象》、《下象》、《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均为孔子所作。

⑭“微孔子”二句:如果没有孔子对《周易》的发明和解说,周文王的大旨恐怕已经被湮灭了。微,相当于今言“无”,表示假设。《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⑮六爻之文:六爻之不同形态。爻,指卦象当中的长划和双短划。每个卦象有六个长短划相互叠加,故称六爻。凡一长划者称为阳爻,双短划者成为阴爻。如乾卦为六个长划,纯阳之卦;坤卦为六个双短划,纯阴之卦。其余各卦阴阳交叉,形成各种不同的卦象。

⑯占辞也:用来占卜的语句。此句原本校云:“一有‘文王之作也’五字。”

⑰自:原本校云:“一作‘皆’。”

⑱筮占:原本校云:“一作‘卜筮’。”

⑲惟所择之焉耳:只看学者怎么选择了。之,原本校云:“一无此字。”

【附 载】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一:“《易或问》,谓‘大衍,筮占之一法’,《系辞》非圣人之作,穆姜道《乾卦文言》乃先夫子之生十五年,筮占之法虽是而言则非,‘蓍数无所配合,阴阳无老少,乾坤无定策。’乾用九,坤用六,皆谓以其所用者名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