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故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卜以至和二年正月某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神禾原①。其素所知秘书丞李诩与其孤安期,谋将乞铭于庐陵欧阳修,安期曰:“吾不敢。”诩曰:“我能得之。”乃相与具书币,遣君之客贾绎,自长安走京师以请。盖君以至和元年五月某日卒于长安,享年四十有六,其仕未达,而所为未有大见于时也。然诩节义可信之士,以诩能报君,而君能知诩,则君之为人可知也已。
君讳汉卿,字师黯,世居阆中②。其先博州人③,因事伪蜀为县令,遂留家焉。其曾叔祖省华④,官至谏议大夫,生尧叟⑤、尧佐⑥、尧咨⑦,先后为将相。而君自曾祖而下,三世不显。曾祖讳省恭,不仕。祖讳尧封,举进士,为虢县主簿⑧。王均乱蜀⑨,诣阙上书,献破贼策,不报,遂退老于嵩山⑩。父讳渊,亦举进士,官至大理寺丞,与其兄渐所谓金龟子者⑪,皆以文学知名。君生一岁而孤。年十三,与其母入蜀,过凤翔⑫,谒其府尹,而吏少君,不为之通。君直入,伏庭下,曰:“陈某请见。”因责尹慢士,戒吏不谨。尹惭,笞吏以谢君。君用叔祖尧咨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大理寺丞、监沙苑监⑬、权知渭南县⑭。民有兄弟争田者,吏常直其兄,而弟讼不已。君为往视其田,辨其券书,而以田与弟。其兄谢曰:“我悔欲归弟以田者数矣,直惧笞而不敢耳。”弟曰:“我田故多,然耻以不直讼兄,今我直矣,愿以田与兄。”兄弟相持恸哭,拜而去。由是县民有事,多相持诣君,得一言以决曲直。又知登封县⑯,县有恶盗十人,已谋未发,而尉方以事出,君募少年,选手力,夜往捕,获之。明日召尉归,以贼与之,曰:“得是,可以论赏。”赏未及下而尉卒。尉,河南儒者魏景山也,老而且贫,君为主其丧事,买田宅于汝州⑯,以活其妻子。通判嘉州⑰,治田讼三十年不决者,一日决之。秩满,嘉人诣转运使,乞留不得。时文丞相守成都⑱,荐其材,而荐者十有五人。通判河中府,府有妖狱二百余人,君方以公事之他州,提点刑狱司疑狱有冤,召君还视之,独留其一人,余皆释之。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天子享明堂⑲,推恩,遂迁比部。通判宁州⑳,决疑狱活一家五人。
君好学,重气节,尝有负其钱数千万,辄毁其券弃之。与人交,久而益笃。喜为歌诗,至于射艺、书法、医药,皆精妙。尤好古书奇画,每倾资购之,尝自为录,藏于家。其材能好尚,皆可嘉也。母曰仁寿县太君王氏。初娶王氏,生一子,安期也;后娶又曰王氏。铭曰:
在蜀伪时,处昏不迷。惟陈最微,蜀亡而东。高明显融,莫如陈宗。惟陈有声,自其高曾,君世不兴。惟兴与伏,有俟而畜。其周必复,实始自君。昌其子孙,考铭有文。
【编 年】
至和二年任翰林学士时作。原本题下注云:“至和二年。”
【笺 注】
①京兆府万年县:北宋府、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元丰九域志》卷三:“次府,京兆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治长安、万年二县。”
②阆中:宋阆州州治治所在县,在今四川省阆中市。《元丰九域志》卷八:“上,阆州,阆中郡,安德军节度。治阆中县。”
③博州:北宋州名,属河北东路,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元丰九域志》卷二:“上,博州,博平郡,防御。治聊城县。”
④陈省华:《宋史》卷二八三《陈尧叟传》:“父省华,字善则,事孟昶为西水尉。蜀平,授陇城主簿,累迁栎阳令。太宗召省华为太子中允,俄判三司都凭由司,改盐铁判官,迁殿中丞。河决郓州,命省华领州事。俄为京东转运使,超拜祠部员外郎、知苏州,赐金紫。历户部、吏部二员外郎,改知潭州。入掌左藏库,判吏部南曹,擢鸿胪少卿。景德初,判吏部铨,权知开封府,转光禄卿。未几,因疾求解任,拜左谏议大夫。三年,卒,年六十八,特赠太子少师。”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九《金石志》有宋王举正所撰《陈公墓志铭》。
⑤尧叟:《东都事略》卷四四《陈尧叟传》:“陈尧叟字唐夫,阆州阆中人也。举进士第一,为光禄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久之,为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代还,为度支判官,迁枢密直学士。咸平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幸澶渊,命乘传先赴北砦按视戎事,许以便宜。景德中,与王钦若并知枢密院事兼群牧使。从祀东封,加尚书左丞。祀汾阴,加户部尚书,与钦若并同平章事。为枢密使,与钦若同罢。明年,复与钦若为枢密使。以疾出为右仆射、知河阳,疾甚,求还京师,卒,年五十七。赠侍中,谥曰文忠。”尧叟,《宋史》卷二八五亦有传。
⑥尧佐:《东都事略》卷四四《陈尧佐传》:“尧佐字希元,举进士,累迁太常丞、知开封府录事参军。用理狱有能绩,迁府推官。以言事切直,贬通判潮州。尝为两浙转运使。天禧三年,编次御试进士,坐误差其第,贬监鄂州茶场。起知渭州,徙京西转运使,入为三司副使,拜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并州。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天圣七年,除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明道三年,罢知永兴军,徙庐州,又徙同州,复知永兴军,又徙郑州。官至户部侍郎。景祐四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谏官韩琦论政事错缪,以宰相非其人,卒与王随同罢,拜淮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居于郑四年而卒。”尧佐,《宋史》卷二八五亦有传,本书卷二〇有《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铭》。
⑦尧咨:《东都事略》卷四四《陈尧咨传》:“尧咨字嘉谟,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代还,直史馆,累擢知制诰。殿试进士,与刘几道于试卷中为密号,贬单州团练副使。大中祥符中,复知制诰,出知荆南。又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邓州。复知制诰。久之,复职,擢知开封府。除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知天雄军。改武胜军留后,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澶州,复知天雄军,卒,年六十五。赠太尉,谥曰康靖。”尧咨,《宋史》卷二八五亦有传。
⑧虢县:北宋凤翔府所属县,治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元丰九域志》卷三:“次畿,虢。府南三十五里。”
⑨王均乱蜀:《宋史纪事本末》卷一六:“真宗咸平三年春正月甲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初,神卫卒戍益州,以都虞候王均、董福分领之。福御众有法,所部皆优赡。均好饮博,军装悉以给费。至是,兵马钤辖符昭寿与知益州牛冕大阅于东郊,蜀人趋观之,二军校衣服鲜敝不等,均众由是惭愤,而昭寿亦骄恣侵虐,军士素怨之。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八人为乱,遂杀昭寿。益州官吏方贺正旦,闻变,皆奔窜。知州牛冕与转运使张适缒城而去,惟都巡检刘绍荣冒刃格斗,众寡不敌。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署置官称,以小校张锴为谋主。均帅众攻陷汉州。进攻绵州,不克,直趋剑州,为知州李士衡所败,还保益州。”
⑩嵩山:《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〇五《河南府》:“嵩山,在登封县北。古曰外方,又名嵩高,亦曰太室,其西曰少室。旧志:嵩山在登封县北十里。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阳,北跨巩县,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又西二十里为少室山,其峰三十有六。”
⑪其兄渐所谓金龟子:《宋史》卷二八五《陈尧咨传》:“从子渐,字鸿渐,少以文学知名于蜀。淳化中,与其父尧封皆以进士试廷中,太宗擢渐第,辄辞不就,愿擢其父,许之。至咸平初,渐始仕,为天水县尉。时学者罕通扬雄《太玄经》,渐独好之,著书十五篇,号《演玄》,奏之。召试学士院,授仪州军事推官。举贤良方正科,不中,复调陇西防御推官,坐法免归,不复有仕进意,蜀中学者多从之游。尧咨不学,渐心薄之。尧咨后贵显,与渐益不同,因言渐罪戾之人,聚徒太盛,不宜久留远方。即召渐至京师,授颍州长史。丁谓等知其无他,得改凤州团练推官,迁耀州节度推官,卒。有文集十五卷,自号金龟子。”
⑫凤翔:北宋府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元丰九域志》卷一:“凤翔府,次府,扶风郡,凤翔节度。治天兴县。”
⑬沙苑监:北宋设在同州的养马监。《宋史·地理志》:“同州,望,冯翊郡,定国军节度。县六:冯翊、澄城、朝邑、郃阳、白水、韩城。监一:沙苑。”
⑭渭南:北宋华州所属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元丰九域志》卷三:“上,渭南。(华)州西三十五里。”
⑮登封:北宋河南府所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元丰九域志》卷一:“畿,登封。京东南一百三十里。”
⑯汝州:北宋州名,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汝州,辅,临汝郡,防御。治梁县。”
⑰嘉州:宋代州名,属益州路,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元丰九域志》卷七:“嘉州,上,犍为郡,军事。治龙游县。”
⑱文丞相守成都:《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甲辰,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知秦州文彦博为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代蒋堂也。”《长编》卷一六〇:“(庆历七年三月乙未)知益州枢密直学士户部郎中文彦博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⑲天子享明堂:《长编》卷一六九:“(皇祐二年九月)辛亥,大飨天地于明堂。文武职官及分司、致仕官并特与转官。”明堂:《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礼记·明堂位》孔颖达疏引蔡邕《明堂月令章句》:“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宋史·礼志》四:“明堂,宋初,虽有季秋大享之文,然未尝亲祠,命有司摄事而已。真宗始议行之,属封岱岳,祠汾阴,故亦未遑。皇祐二年三月,仁宗谓辅臣:‘今年冬至日,当亲祀圜丘,欲以季秋行大享明堂礼。然自汉以来,诸儒各为论议,驳而不同。夫明堂者,布政之宫,朝诸侯之位,天子之路寝,乃今之大庆殿也。况明堂初合祀天地于此,今之亲祀,其以大庆殿为明堂,分五室于内。’”
⑳宁州:北宋州名,属环庆路,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元丰九域志》卷三:“望,宁州,彭原郡,军事,治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