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野墓志铭①
吾友张子野既亡之二年,其弟充以书来请曰:“吾兄之丧,将以今年三月某日葬于开封,不可以不铭,铭之莫如子宜。”呜呼!予虽不能铭,然乐道天下之善以传焉,况若吾子野者,非独其善可铭,又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与其可哀者,皆宜见于予文,宜其来请于予也。初,天圣九年,予为西京留守推官②,是时,陈郡谢希深、南阳张尧夫与吾子野③,尚皆无恙。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而尧夫、子野退然其间,不动声气,众皆指为长者。予时尚少,心壮志得,以为洛阳东西之冲,贤豪所聚者多,为适然耳。其后去洛,来京师,南走夷陵,并江汉,其行万三四千里,山砠水厓,穷居独游,思从曩人,邈不可得。然虽洛人,至今皆以谓无如向时之盛,然后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得为可惜也。初在洛时,已哭尧夫而铭之;其后六年,又哭希深而铭之;今又哭吾子野而铭之④。于是又知非徒相得之难,而善人君子欲使幸而久在于世,亦不可得也⑤。呜呼,可哀也已!
子野之世曰:赠太子太师讳某,曾祖也;宣徽北院使、枢密副使、累赠尚书令讳逊⑥,皇祖也;尚书比部郎中讳敏中,皇考也。曾祖妣李氏,陇西郡夫人;祖妣宋氏,昭应郡夫人,孝章皇后之妹也⑦;妣李氏,永安县太君。子野家联后姻,世久贵仕,而被服操履甚于寒儒。好学自力,善笔札。天圣二年举进士,历汉阳军司理参军⑧、开封府咸平主簿⑨,河南法曹参军⑩。王文康公⑪、钱思公、谢希深与今参知政事宋公⑫,咸荐其能,改著作佐郎、监郑州酒税,知阆州阆中县,就拜秘书丞。秩满,知亳州鹿邑县⑬。宝元二年二月丁未,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八。子伸,郊社掌坐⑭;次从,次幼未名。女五人,一适人矣。妻刘氏,长安县君。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⑮,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⑯。平居酒半,脱冠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邪?子野讳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⑰,自曾祖已来,家京师而葬开封,今为开封人也。铭曰:
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编 年】
康定元年任知制诰时作。按,《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康定元年,作《张子野墓志铭》。”
【笺 注】
①张子野:张先。《宋史翼》卷二六有传。
②为西京留守推官:《欧阳文忠公年谱》:“(天圣八年)五月,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天圣九年)三月,公至西京。”
③谢希深:谢绛,本书卷二六有《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张尧夫:张汝士,本书卷二四有《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
④今又哭吾子野而铭之:原本校云:“一本无‘之’字。”
⑤亦不可得也:原本无“也”字,据校语补。
⑥枢密副使累赠尚书令讳逊:《东都事略》卷三三《张逊传》:“张逊,博州高唐人也,驸马都尉魏咸信同母之兄。太宗在藩邸,得隶帐下,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迁文思副使,进东上阎门使,为度支使。端拱初,迁盐铁使。二年,除宣徽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改副使,又知院事,知枢密院始于此。四年,坐与寇准不协,罢为右领军卫将军。李顺乱于蜀,朝廷发兵水陆进讨,荆渚当其要害,以逊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逊至,时峡路诸州漕运卒数千人皆聚江陵,有告其将谋变以应蜀寇,府中议欲尽捕诛之。逊止令捕首恶斩于市。奏闻,太宗甚喜,以其余配诸郡。逊卒,年五十六,赠桂州观察使。”
⑦孝章皇后:《宋史·后妃传》上:“太祖孝章宋皇后,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偓之女也。母汉永宁公主。”
⑧汉阳军:北宋前期军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元丰九域志》卷六:“熙宁四年废汉阳军为县,汉川县为镇,并隶(鄂)州。”
⑨咸平:北宋京师开封府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通许县。《元丰九域志》卷一:“畿,咸平。京东南九十里。”
⑩法曹参军:掌议法、断刑,并与功曹参军事通掌检法。北宋前期正七品下。《职官分纪》卷三八《司录参军》:“国朝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原注:“分掌诸案事。功曹与法曹检法。”《宋史·职官志》六:“开封府,其属有判官、推官四人,日视推鞫,分事以治。而佐其长,领南司者一人,督察使院,非刑狱讼诉则主行之。司录参军一人,折户婚之讼,而通书六曹之案牒。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各一人,视其官曹分职莅事。”按,以上文献皆云法曹参军仅在开封府设置,然此云河南府法曹参军,是河南府亦曾设有该官,或设置未久即取消。
⑪王文康公:《东都事略》卷五三《王曙传》:“王曙字晦叔,河南人也。隋文中子弟绩之后。举进士,为巩县簿。又举贤良方正入等,授著作郎、知定海县,通判陈州。与修《册府元龟》,以工部员外郎充龙图阁待制,改右谏议大夫、河北转运使。罢知寿州,改淮南转运使。知开封府,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为政严平而不可犯,人以比张咏。召为给事中、太子宾客。寇准被罪,晦叔即其婿也,落职知汝州,责郢州团练副使。天圣四年,复给事中、知永兴军,召入为御史中丞。七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以疾免,除资政殿学士、知陕州,迁吏部侍郎,徙河阳、河南府。召入,为枢密使。景祐元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薨于位,年七十二。赠太保、中书令,谥曰文康。”曙,《宋史》卷二八六亦有传。
⑫钱思公:钱惟演。谢希深:谢绛。今参知政事宋公:宋庠。《宋史·宰辅表》二:“(宝元二年十月壬寅)宋庠自翰林学士、知制诰加谏议大夫,除参知政事。(庆历元年)五月辛未,宋庠自参知政事守本官知扬州。”
⑬鹿邑:北宋亳州所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元丰九域志》卷五:“紧,鹿邑。(亳)州西一百二十里。”
⑭郊社掌坐:宋代祭祀太庙太社时负责安排座次的吏员。
⑮圭角:圭玉的棱角。喻人的锋芒。《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心恒方正,若物有圭角。”
⑯临事敢决:敢,原本校云:“一作‘果’。”
⑰博州高唐:唐五代时期州、县名。博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唐县。《元和郡县志》卷一六:“在汉为聊城县地。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于今理置博州。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重置博州。高唐县,上。后魏属济州。隋开皇十六年,改属博州,皇朝因之。”唐,原本作“堂”。按,唐、宋皆无高堂县。兹据《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