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颠 簸
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隐士,他的“隐”,是在命运的颠簸中完成的。
北宋乾德五年(967),林和靖出生在浙江宁波黄贤村。相传秦末汉初之际,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在协助刘盈顺利登基后,又重归山林。隐居后,他写诗作赋,治病救人,乡民们便把他所住的村子称为黄贤村。
林和靖出生在村里一个“单平”之家。单平,意为孤寒门第,其祖父曾为吴越王钱氏的通儒院学士,凭借祖上的基业,一家人的生活在这个小乡村也不至于过得落魄。但自他出生后,噩运接踵而至,随着宋太宗一统北方,吴越国王主动献土归宋,身为大学士的祖父含恨离世,父母也因此变故相继逝去,仕宦之家沦为布衣百姓。
于是,年幼的林和靖离开了黄贤村,孤身一人来到祖父曾经生活过的杭州城,那里至少还有一份不厚的家业和并不相熟的亲人可以倚靠。但家族变故,使得他的兄长们相继离开杭州,各奔前程,林和靖或因体弱多病,被留在了杭州。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题草》中,林和靖以春草自喻,望向古道夕阳下的长亭,曲曲离歌随古运河中的橹声渐去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亲人各谋出路,空余满地烟雨,荒草萋萋。
历经时代变迁与家人离散,杭城东隅那处破落的旧宅里,这个体弱多病、孤贫笃学的少年撑起了一个家。屋内,家徒四壁;屋外,人迹不到。或许是贫瘠的生活给少年带来了丰盈的精神财富,让他早早参悟出了孤独的要义;也或许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黄贤古村给了少年丰厚的生命底色,那儿古木拥翠、涛声阵阵,清幽又辽阔,山海相邻的独特景观烙印在他的性格基因之中,让他有了抵御生活在低处时的恬淡与豁达。每每埋首案头,疲倦不堪时,与父亲登山远眺时看到的孤鹜,拂过的海风便不请自至。寒窗之下,他苦读经史,研习诗词书画。多年之后,清代一位镇浙将军为缅怀这位特立独行的少年,在此处设立梅青书院,专为八旗子弟授课,激励孩童仿效他的勤勉。
景德元年(1004),刚登基不久的真宗踌躇满志,召回主战派功臣王禹偁,重用名相寇准,在京城北郊检阅禁军二十万,御驾北巡,九月便迫近澶州。宋军士气大振,举国振奋。37岁的林和靖听闻此讯,欣喜不已,弃笔从戎,走出书斋,用手头积攒的银两,到集市上换取了一头驴子,一把宝剑,一套戎装,开始北上漫游。
也有一说,称林和靖年少出门,漫游长达二十余载,但两种说法,其实是殊途同归。他身着戎装,骑驴佩剑,到过芜湖、寿县、舒城、潜山、池阳、盱眙……直至山东的曹州。从这些地名来看,林和靖的漫游与诸多文人不同,他并不只向往名城大邑去结交名流,也不为游览名山秀水拜访雅士,他像北飞的孤雁,最终在曹州翩然落下。再从地理位置看,曹州与澶州仅隔了一条黄河,时任曹州知州的是浙江富阳人谢涛,负责掌管澶州一线的军用物资与粮草。林家与谢家原为世交,林和靖千里迢迢从杭州奔赴曹州,或许是为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到前线有所作为的机会。在漫游途中,他写下了不少充满生气、激动人心的诗作:
驴仆剑装轻,寻河早早行。《汴岸晓行》
胆气谁怜侠,衣装自笑戎。《淮甸南游》
细钗金捍彀,更忆五侯家。《射弓次寄彭城四君》
但林和靖没能等到这个机会。宋真宗一生换过五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虽然每个年号都代表了皇帝祈求国泰民安的心愿,但从浩茫的历史中抽身俯视,不难发现年号的更替里,隐含着宋真宗的人生转向:前半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后半生求道修仙,“如病狂然”。
发生在大中祥符元年的“天降祥瑞”“泰山封禅”事件就是转折点。
这个事件,也直接影响了林和靖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