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孤 月

4 孤 月

如钩的残月,打捞起沉积已久的往事:汲古堂里,父亲刻烛以俟,烛光兴奋、紧张地跳跃着;东钱湖上桨声欸乃,为父子仨的吟诗伴奏;二灵山房里先臣陈禾“不惜碎首”的无惧目光;甬东书院一本本有标注和点评的藏书,还有投在窗棂的粉红霞光;以“欺宰相事小,欺君王罪大”回击贾似道时的快意……破碎的梦想渐渐清晰。烛光下,在《百忍图》一文中他写道:“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忍之时义大矣哉!”他清楚地知道,历事三朝,所任皆为清要之职,身份尊贵而不掌生死,对边事没有决策权,但他从未在意这些,移孝为忠,他岂敢忘?哪怕被视为馆阁里一卷会说话的经书。

四十五卷《玉堂类稿》《掖垣类稿》已用紫红色绸布包裹好,置于北墙最上方。谨严典雅的字字句句,透着他的骄傲他的耿耿忠心,曾让多少士人钦羡、模仿。“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好友舒岳祥以东坡诗句送他。懂他的何止一个好友?三百多年后,当大明王朝覆灭时,有两位思想家清晰地道出他内心的呼喊“无益之死不值当”,他们忍耻受辱活下来,留《石匮书》《日知录》《肇域志》等文化巨著于后人。他们是张岱和顾炎武。

当月湖上跳跃着新鲜的阳光时,县学边小巷回荡着稚嫩的读书声,像一缕又一缕晨风吹过。多少个夜晚,竹林王宅里的论辩声让匆匆而过的乡邻驻足,听不懂论的是什么,但王应麟那沧桑沉稳的声调,引得他们心头泛上别样的滋味。

二十年的光景,幼童成长为彬彬有礼的青年,彷徨惆怅的青年目光深邃坚定。他们从汲古堂出发,穿过竹林边的小径,奔赴各自的理想。而一头白发的王应麟,仍然在烛光下书写。依稀中,王应麟似乎也成了一支蜡烛,在至暗的夜里绽放着光明。

晚年的王应麟寡言少语,常习惯性地紧抿着嘴,嘴角现出坚硬的弧线。唯有见到烛泪流下来的那一刻,他的心会隐隐作痛:“活在旧时光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埋首古籍,或许可以暂时心安。”烛光中,一堆古籍,一纸一笔,《通鉴地理通释》《践阼篇集解》《汉制考》相继问世。

这个严肃的老人内藏童真。为了教子孙和乡里子弟,他编写了《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急就篇补注》等蒙学教材。早在淳祐七年(1247),他夫人的爷爷郑清之再次任丞相时,为了避亲,他赋闲在家,看到七岁的大儿子良学记不住简单的诗词,受宁波童谣的启发,王应麟为儿子编写简短、顺口又好记的启蒙书籍,名为《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孩子们清脆的声音里,在温暖的故事里,王应麟的童真与教诲永不老去。

选择“隐忍”,自号“深宁居士”,画一个圈,圈里只有他的学生、他的老友、他的经史子集。这样或许能挡住新朝的唾沫、尘嚣和可能伸进来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