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是圣人出世多是惊世骇俗,还是后世对大儒的敬慕追崇,王阳明的出生甚是惊艳不凡。
大明成化八年(1472)十月三十一日晚,余姚城龙泉山北麓王家人,因家中孕妇怀孕十四个月久久不见动静而一直寝食难安,老祖母岑氏更是愁肠百结。外界关于王家的街谈坊议已是荒诞不经。
这晚老祖母梦见一位身着霓裳、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子,仙乐飘飘,怀抱婴儿按下云头款款而来,将婴儿送到她手上,“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岑氏一惊醒来,恰好听到隔壁传来婴儿啼哭声。饱读诗书的老祖父竹轩翁王伦兴奋之下,信手拈来为新生儿取名“王云”。王家由此被邻居们称为“瑞云楼”。果然,没过几年,王云的父亲王华便中了状元。
像所有的大智若愚者,王云经历了出生的惊艳,随后陷入沉寂。自第一声响亮婴啼后,他再没有说过一句话,只双眸星动,似藏机锋,静静聆听老祖父竹声萧萧里的朗读。竹轩翁释卷叹息:“孩子,看你眼神灵慧,却为何不言不语啊?”左邻右舍直截了当把王云称为“哑巴”,这对饱读诗书的竹轩翁来说是多么无从言说的屈辱啊。
某日一名僧人路过王家门口,看着与孩子们玩耍的王云,摸着他头皮称“多好的孩子,可惜点破了”,遂飘然而去。竹轩翁悟其所指,原来“王云”点破了“瑞云送子”的天机,便为孙子改名为“守仁”。意出《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以“仁”守住天赋的智慧。改名当日孩子便开了口,且能流畅背诵祖父常读的句章。竹轩翁大惊,王守仁说之前在祖父身边伴读,虽开不了口,实则烂熟于心。多年后王守仁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山人,以王阳明之名立世。行文之故,我们称之为王阳明。
这孩子并不循规蹈矩,提的问题总不囿于尺牍。他问先生“读书为了什么”,老先生谆谆教诲“为了考中状元光宗耀祖”,他大言不惭称“读书是为了做圣人”。老先生气得心塞,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妄自尊大离经叛道的学子?
闲时他带着一帮小儿嬉戏,裁纸做旗帜,令众小儿持旗四立,他自封为将居中调度,左旋右转,战阵气势十足。十四岁时他习学弓马,通读兵法,熟习《六韬》《三略》等兵书,称“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时叨窃富贵,以辞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少年深谙文人不懂武备的尴尬痛点,所以早早学会了骑射。
成化二十二年(1486),十四岁的王阳明随父亲出游居庸三关,策马扬鞭,追逐骑射胡人小儿,挽弓射大雕,一时吓得胡儿不敢来犯,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其时北方干旱,盗贼四起,屡屡攻破城池,劫掠府库。王阳明向父亲请命,称要带上万余兵马,削平草寇以靖海内。状元公王华瞪他一眼:“你是不是有狂病?区区一个读书人敢说带兵打仗?!”
十八岁那年,王阳明做了桩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以身试学朱熹“格物致知”“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之说。所谓“格物致知”,是说世上万事万物,大至天地宇宙,小至草木鱼虫,都有一个天然的“理”。只有面对面格物,才能格出此理。
王阳明拉着同窗面对幽幽篁竹,开始“格物”以达“致知”。同窗格了三天,落荒而逃。他格了七天七夜,格出一场病。他渐渐醒悟:格一物尚如此艰难,格尽天下万物又怎么可能?万物无涯而生有涯,焉能以有涯对抗无涯?
自此,他对被奉为经典的朱熹理学产生了极大怀疑,这为他经年后龙场悟道“心学”提供了启蒙的实验范本。格竹失败还使他意识到,若要求得更精深的学问,进仕是必经之路。若不然,他永远只能是一名博学多才的乡野村夫,不被主流正统所接受,更不可能由此成为心向往之的“圣人”。
此后王阳明扎入进仕之途。寒窗苦读,龙泉结社,苦学诸家兵法,试图借雄成圣。其间屡考屡败,他对前来劝慰的人坦然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七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谋职于工部。这年与他同时踏入考场的还有一位江南同乡——唐寅(唐伯虎)。后者不慎卷进了一桩考场舞弊案,自此声名狼藉穷途末路,一举成为大明最为著名的落魄士子。多年后他们亦有过一次时空相隔的书画交集。到三十四岁得罪权宦刘瑾之前,瘦弱的小京官王阳明为朝廷做了许多事,如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审决积案重囚,主考山东乡试,其间还生了场大病,收了不少好学青年为弟子,总之精力极其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