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冻后放幽姿
方孝孺《见梅》
天子并未遗忘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底,受到朝堂大臣的举荐,方孝孺再次应召入京,朱元璋思量再三,赐予了他汉中府学教授的职务。
次年初,方孝孺踏上了前往汉中赴任的旅途,妻子郑氏、儿子方中愈、长女方贞和尚在襁褓之中的次女方淑一同随行。
与江南的秀美富庶不同,汉中之地百姓贫困,且没有好学之风。
方孝孺到任之后,效仿父亲与恩师当年的样子,以打通诸经为手段和形式,以贯通文章涵义为方法,以治国为最终目的,融会贯通又结合实际,与学生坐而论道,将仁义王道传授给学子们。
他每日黎明即起,暮晚才归,讲学孜孜不倦,渐渐地,从前门可罗雀的汉中府学变得热闹起来,竟吸引了数千名学子,一时之间蔚为大观。
仰慕他学问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之一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
与奉行强权铁血手腕的朱元璋不同,朱椿天性纯孝慈爱,博览群书,举止文雅得体,在治理蜀地期间广施仁政,一心劝人向学,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他对方孝孺倾慕已久,可谓求贤如渴。
洪武二十七(1394)年,在朱椿的一再请求之下,方孝孺成为献王世子的老师。
两人一番畅谈之后,发现彼此志同道合,在政治主张上不谋而合。朱椿钦佩于方孝孺的为人和思想,为他迁恩师宋濂之墓,接济宋氏子孙,更为他所居住的草庐亲自题写匾额“正学”。
方孝孺则将献王视为明主,“贤王殿下治蜀,盛德奥学,追踪千古,嘉言善政,尚友百王”,一方面尽心尽力教导世子,一方面坚持推行“明王道,致太平”,著书立说,写成了《帝王基命录》。
在汉中任职的五年,是方孝孺步入庙堂后最初的时光,或许是因为远离权力的中心,这也是他为官历程中最为平静和谐的一段时光。
但这五年里,朝廷内部暗流涌动。
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已然英雄暮年,在肃清开国名将、削弱相权之后,他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
从洪武至建文的年号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大明皇朝所推崇的治国理念在发生着变化。
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阶段,正如建文帝的即位诏书上所写:“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作为新一任君王,建文帝的使命是除旧布新、休养生息、教化百姓,而此刻的方孝孺,正是新帝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这一年的六月,又是一个初夏时节,方孝孺接到了新帝的诏书,奔赴帝京。
历经苦寒之后,他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