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方孝孺《闻鹃》
进京之后,方孝孺先是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便升至侍讲学士。之后,朝廷将侍讲学士与侍读学士合并为文学博士,方孝孺便成为正五品的文学博士。
他陪伴于建文帝身旁,对于皇帝提出的问题,皆以儒家之道给予解惑,一时之间深得皇帝的心意。
在方孝孺等人的辅佐下,建文帝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平反洪武年间的冤假错案,弱化皇权,注重礼仪教化,提高文官地位,减轻赋税压力,恢复井田制……
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下,“理想国”似乎在一步步实现,社会风气得以改变,曾经生活在高压政策之下的百姓,也一度觉得君王是可亲可敬的。
与此同时,来自外部藩王的压力却与日俱增,矛盾一触即发。
朱元璋在世之时,分封诸皇子为藩王,几年之后,藩王势力日益庞大。建文帝登基之后,他的各位叔父都拥有重兵,最多的达到一万九千人,且还在壮大中。每当有战事发生,调度军队都要首先经过藩王的同意,这让建文帝感到了深深的威胁。
某一日,他在东角门遇见了当时的太常卿黄子澄,问及该如何改变这个局面,黄子澄用“削夺藩王”四个字一语道破,这也让建文帝下定了决心。
公元1399年,建文帝正式宣布削藩。
诏令一下,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五位藩王或死或废,逐一凋零,唯有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选择了反抗。
朱棣,出生于公元1360年,正值陈友谅大举进攻之际。自幼,他就对战争充满了兴趣,当其他皇子尚在学习孔孟之道,朱棣选择了与将士们一起前进,他的理想是成为像父亲一般勇猛果敢、骁勇善战之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奉朱元璋之命前往北方,不费多余的兵卒就降伏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一战成名。
这一切来得如此不易。一个出身低微的皇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战功在北方站稳了根基,此刻,又怎么会甘心被年轻的建文帝削夺权力呢?
公元1399年的七月,盛夏酷暑,朱棣打出了“诛奸臣、清君侧”的口号,正式起兵北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开始了。
这是一段异常艰难而痛苦的时光。
在朱元璋的铁血手腕之下,大明朝早已失去了所有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没有了刘基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尽管有方孝孺等文臣苦苦支撑,这场历经了三年多的叔侄之战,最终还是以朱棣攻克南京而告终。
建文四年(1402)六月,金銮殿在一场大火之下化为灰烬,而年轻的皇帝则不知所终。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朝的旧臣们,面对新君,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人自杀殉难,有人投身新主,也有人退隐山林,销声匿迹,以求自保……
而方孝孺,选择了一种世间少有的悲剧方式,成为流传千古的传奇。
新帝要登基,需要一位德高望重之人起草诏书,有人推荐了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
这一日,方孝孺一身孝服,一路痛哭,进宫面见朱棣。面对朱棣起草诏书的要求,他愤然作色,将笔掷于地上,且哭且骂表明心迹:“死便死吧,绝不写诏书!”
朱棣大怒,厉声问道:“你不怕死,难道也不顾九族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生追求气节与操守的方孝孺又怎会轻易地变节换主,更何况,建文帝于他而言,情同知己,志同道合。
方孝孺慨然应答:“即使诛我十族又能如何?”
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刻,他的心中回想起多少美好的旧日时光,他的心中又有多少激愤难以述说。他想起了因“莫须有”案件牵连无故死去的父亲方克勤和恩师宋濂,想起了最初的知己蜀献王朱椿,想起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建文帝,最终,他取笔大书“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扔给了朱棣。
他选择了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谢幕。
但朱棣,是与朱元璋最为相像的皇子啊!他继承了父亲的雄心壮志、文韬武略,当然也继承了其残暴和苛刻,他怎能容忍方孝孺的笔写下自己的罪状。
六月二十五日,朱棣在登上皇位的第八天,在南京聚宝门,诛杀了方孝孺,其间种种惨绝人寰的手段罄竹难书。
面对朱棣的行为,他的谋士姚广孝长叹一声:“方孝孺素有学行,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在方孝孺死难之前,他的妻子、儿子均已自杀身亡,两个女儿亦投秦淮河而死。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杀前,仍从容不迫,以诗劝兄:“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在方孝孺死后,他的亲眷九族均被株连,加上学生一族,是为“十族”,据说死者老少竟达八百七十三口,被贬谪戍边的亲友更是不计其数,朱棣共行刑七日才结束。
方孝孺的老家,宁海县溪上方村,全村人皆被屠杀净尽,无一幸免,一个村落就此消失于地图上……
除此之外,朱棣下令凡藏有方孝孺文者就被定为死罪,自此,方孝孺的《逊志斋集》成为禁书,不能流传。
一颗大星,在绽放出绚丽的光华之后,陨落于茫茫苍穹,而其振聋发聩之势在历史的深处久久回荡,不曾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