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尚意气

1 少年尚意气

康熙十七年(1678)秋,一个男娃在钱塘江边呱呱坠地,他的到来为平淡如水的陈家增添了几分喜气。陈家从父辈起迁居钱塘,原本世居浙东鄞县,那是一个“有地皆宜稼,无人不读书”的地方,浓郁的读书风气使得三岁孩童都能咿唔几句经典、口诵几句诗词。也许是出于对诗书的执着,父亲为他取名“撰”,从此读书的基因深深融入陈撰的血脉中。

陈撰的童年并没有太多琐事的烦扰,优渥的家庭条件让他在读书之余能坐在房前门檐下,聆听父辈们常常提到的故乡。大人口中的“救公饥”“等西风”“勒马看”等故乡风物名目,深深吸引着这位少年。什么是耕读传家的古风?鄞县一度名曰“县”,与之相关的山又是什么模样?好奇伴随着年月日益增长,弱冠那年陈撰最终决定前往故里看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临近故乡时,陈撰选择了三明瓦船作为代步工具,这是浙东地区独特的水上交通,属于乌篷船的一种,中舱两扇定篷之间又装有一扇半圆形遮阳篷,篷顶嵌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可避雨又能透光,文人墨客喜在船上舞文弄墨、行令猜拳。鄞县水道纵横,舟行确是极好的选择。

清澈的河水、和煦的微风、醉人的庄稼香,故乡独有的温柔令陈撰有些陶醉。同船的船夫、乡人都能和陈撰谈些故乡的古史野乘、本土风光,不至于让这趟旅程枯燥无味。

老家几乎是没有什么亲戚和朋友的,陈撰只能把这次行程的重点放在故乡的山水风物上。西起东湖,东至玉几山,秀美的古越之地从此扎根在他心中,后来他取号“玉几”“玉几山人”,命名藏书楼“玉几山房”,刻藏书印“曾经玉几收藏”,也是源于此次故乡之行。

回钱塘的路上,莫名伤感的情绪涌上心头,这是陈撰第一次感受到身为游子的失落,这种失落不同于夕阳下山、朝花晚谢,后者注定能够重来,而前者却充满不确定的因素乃至无依,这才是最牵绊人心的。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感觉将如影随形,萦绕他漫漫后半生。

这次故乡行,除了风土人情带给陈撰温暖外,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故乡人人皆读书的氛围,也许他读书的天性因此而被激发,回到钱塘后,他就拜了当时的鸿儒毛奇龄为师。

毛奇龄学识渊博,工于诗词,精通音律,以经学睥睨当时,艺术风格更是自有家数,尤其好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免自负、固执,陈撰的“怪”大概也是源于这位老师。

古人读书,是绕不开科举的,读书人如果说一点没有仕进之心,那大概率他说的是假话。陈撰当然不例外,从跟随毛奇龄学习开始,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博取功名,光耀门楣。

很快,陈撰就发现了问题:这位老师实在算不上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他太注重因材施教了!而自己似乎对诗书画都有兴趣,但又没有绝对的爱好,老师允许学生按着自己的喜好学习,不会逼着学生去背诵那些所谓科考必读的书籍,后来陈撰评价自己读书范围狭窄、未能泛涉百家,和这种自在自由的学习方式有一定关系,也离科举的目标愈行愈远。

“一日罢弹剑,十年空读书”,从弱冠到而立,陈撰为之努力了整整十年,虽为国子监生,但在这一段艰辛历程中屡屡碰壁。命运像块又大又高的顽石,死死挡住了他的仕进之路,没有人知道累举不售是何等的苦涩心态,但事实已经证明,科举并不青睐他。眼睁睁看着朝夕相处的同窗们一个个金榜题名,失落感如同不停歇的洪水剥蚀着日益脆弱的心,年少的灵魂愈加孤独,直至一个人的出现。

康熙四十五年(1706),学堂来了一个年方二十的少年,将近十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阻碍他们成为一生挚友。来人名叫金农,这位后来位列“扬州八怪”之首的少年,给了陈撰那些岁月未曾给予的温柔。

求学钱塘期间,陈撰最喜春游西湖,尤其三月早春,环堤花草竞相开放,行人游客络绎不绝,携泛轻舟、赋诗作对是文人之间最惬意的雅事。除了春日,陈撰也喜欢在其他时节游湖,那又是另一番景色。一年中元节当天,陈撰、金农和好友厉鹗等人同登西湖边上的孤山,在一处不起眼的草丛旁发现了才女冯小青之墓,想起这段哀怨凄绝的传说,三人不胜感慨,于是就有了三首纪游诗歌,题为《湖上竹枝词三首,同金二十六司农、厉大鸿飞》,其诗不仅有哀悼冯氏之意,也有怜惜自身的意味。

如此难得的美好时光终究短暂,接踵而至的应试失败的阴云毫不留情地抹去了最后一丝颜色。科举就像一场梦,一场通往荣华富贵、福荫子孙的美梦。有的人梦醒了,抖抖一路走来落满肩头的尘土,有的人则困死在一方小小的案几前。不幸的是,陈撰在原地踯躅了十年;幸运的是,他总算是大笑着拂袖而去。

这是一次彻底的决别,即使后来雍正十三年(1735),通政司使赵之垣举荐陈撰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也坚辞了这次离仕途最近的机会。以文人残存的傲骨,救赎年少凋零的意气。

福无双到犹难舍,祸不单行却是真。陈撰在《岁晚杂述》诗中这样描述道:“食贫百无事,岂只门户忧。灯火垢邻速,符檄仍征求。更哀幼孤女,怙恃失所投。”弟弟陈在人早亡,仅剩下一女,家中薄产尽去,还欠了邻居一笔债务,种种打击下陈家就此彻底中落。

那时的陈撰一片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也不知该以何立身。某天夜晚,当他凝望夜空之际,明亮的北极星给出了它的指引。对!往北走!陈撰突然想起自己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曾北上扬州,那就试试吧!凭着曾游历扬州的粗浅根基,凭着所负的不俗书画之艺,凭着在江湖草野间的一丝人脉,淮左之地必能让自己一展拳脚。在稻粱之谋的驱使下,从此人间又多了一位天涯未归的风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