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夏 忙

2 夏 忙

宝祐四年(1256)五月初八,正逢芒种,仲夏到来了。

考取博学鸿词科后两个月,王应麟被理宗钦点担任殿试复考检点试卷官。在集英殿,他读到了一篇洋洋万言的策论,内容直刺时弊,更难得的是文字里充溢着士子的血性,挺立着士子的坚骨。王应麟毫不犹豫地将卷子列入前十,呈送理宗。出乎意料,理宗赞许地把这份卷子直接擢升为第一名。这个状元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天祥。

弟弟应凤同年进士及第,三年后也考取博学鸿词科。兄弟俩皆双料进士,又同朝为官,这是继苏轼、苏辙之后又一对出色的兄弟才子。

第二年王应麟被任命为宣教郎、国子录,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被欣赏,被任用,理想的蓝图缓缓展开。带着夏天般的热情,王应麟开始了“忙种”。

在王应麟踌躇满志之际,南宋边境局势却越来越紧张。

十二年前,端平入洛失败,南宋彻底放弃了对蒙古的主动出击,转入防守阶段,自西至东创立四川、京湖和两淮三大战区。蒙古军队也分三路进军,战火连绵不断。时间带着战争的血腥味走到宝祐六年(1258)十二月,蒙古已收服吐蕃诸部落,完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蒙哥继承汗位后,率蒙古军队主力抵达重庆合州钓鱼城下。

王应麟知道钓鱼城守将王坚曾是孟珙、余玠的部将,王坚继承两人的遗志,正积极备战,制定了凭恃江险以拒敌的作战方案。南宋后期出现众多如王坚一般赫赫有名的武将。他们被理宗信任,又被怀疑,最终都郁郁离世。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君王的两张皮。王坚的命运会怎样?王应麟忧心忡忡。

他曾担任过武学博士,深深感到国事危急,人才难觅。紫宸殿上,理宗计划动用国库为阎贵妃建功德寺,又听信佞臣丁大全对朝臣的中伤。王应麟趋前启奏:陛下要英明地委任官吏,慎重选择亲近的人,防止他们壅蔽耳目。在嘴边徘徊很久的话果断蹦出去了。理宗眼皮低垂,没有表情。退朝后,他在选德殿召见王应麟,赐座,问起王应麟之父,感叹道:“令尊亦曾多次陈述良言,对大宋忠心耿耿,若朝中文武皆如此,我大宋何愁不复兴?”这番话掏心掏肺,王应麟瞬间感觉自己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但在理宗嘴角无声滑落的“复兴”两字,又令他悲从中来。

想到几年前贴在朝堂门上的“大字报”——阎马丁当,国势将亡。这曾引发朝廷一次不小的“地震”,听说是有人趁天黑干的。宠妃、宦官、权臣、佞臣织成一张大网,他们封锁边事,只让君王享乐。当政的佞臣丁大全拉王应麟入“网”,王应麟不屑,居然还去理宗跟前说蜀川及淮河一带出现了危机,结果同监察御史洪天锡一样,遭到诬陷被罢免。听不到理宗的声音,他听到的是背后的议论“孤高”“表忠心”……

罢免的冰水兜头浇下,心抖缩得厉害。不理解理宗一面渴望得到忠臣志士,一面又把奸臣权臣紧紧揽在身边。他不知君王对国事早已泄气,“阎马丁当”四人,不过是君王欲望八爪鱼的须子罢了。王应麟一心想着像陈禾一样扯君王衣角辩论,却不知“想做”与“能做”之间永远隔着鸿沟。

四年后,王应麟又被起用,先在台州做通判,后入朝担任太常博士,升为秘书郎,不久,又兼任沂靖惠王府的教授。

局势已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军攻打鄂州,理宗惊恐,想迁都南撤,被以文天祥为代表的直臣们劝阻。因隐瞒军情不报,奸臣丁大全终于被贬逐。王坚守住了钓鱼城,取得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忽必烈急于退兵去争夺汗位,南宋得以喘口气。

景定五年(1264)十月,病倒的理宗突然驾崩。宋度宗即位,贾似道主政。

咸淳二年(1266)王应麟任礼部郎官,掌管宣传兼外交、教育。一天之内为度宗即位起草《百官表》《辞位表》等,从容完成,朝中莫不叹服,将其比作苏轼。于是,转职为秘书少监兼侍读,为君王讲经释义,顾问应答。王应麟是帝王师又似父亲,恨不得让心智尚小的度宗一夜间成为明主。这些都让丞相贾似道不舒服。因揭穿他假辞职的把戏,王应麟被转任崇禧观主管的闲职,后任徽州知州。

徽州是父亲任职过的地方。百姓得知消息,纷纷说来的是清白太守的儿子!王应麟兴修水利,改良耕作技术。遇到丰年,平定粮价,以免谷贱伤农;遇到灾荒,放粮赈灾。整顿吏治从自身做起,凡事“清约省素”。闲时王应麟还造访诗论家方回,促膝畅谈。得到《尔雅翼》一书,让人刻于居处的石碑上,并为之作序。

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壤上,让人无比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