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借 梦

6 借 梦

林和靖去世的第十年,苏轼降生。他俩无缘见面,却曾在梦中相逢。梦里,林和靖来了,身着一件宽松的袍服,容光奕奕,仙姿飘飘,徘徊在西湖的山光水色之间。“瞳子了然光可烛”,醒来后,苏轼仍难忘梦中林和靖的眼神,平和地望着他,那么亮,像燃烧着的灼灼火焰,似有期许。这簇可烛之光,汇入苏轼无尽暗夜的满天星光之中,那一年,年过半百的苏轼又被贬至杭州,他再次登临孤山,走过放鹤亭,走过鹤冢,走过巢居阁,在和靖墓前长久地驻足。

“和靖”是死后宋仁宗赐予他的谥号。他本名一个“逋”字,原意为逃亡,引申为逃亡之人,祖父当年为他取下这个名字,或许想表达吴越国亡国后的落魄心境,但林逋,却出离世俗,退避山野,秉持了读书人品行的高洁。他的名字,与梅连在一起,与孤山连在一起,与西湖和锦绣的山河连在一起,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精神故园。

苏轼梦林逋,大概是真梦,许多人却借梦林逋,暂栖孤山,仅南宋,追忆林和靖的诗文就多达五百余首。时代的起落更迭里,他们一次次向内心叩问意义,那些匡时济世的抱负,那些灵魂之自由,精神之独立的追求,那些随着历史洪流不断颠簸的命运,这簇可烛之光总在心底燃烧着,他们被刺痛,或被抚慰,于是反复书写林逋的故事,并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