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正德八年(1513)六月中旬,王阳明与友人和弟子同游四明山。
致命的咳疾此刻还未缠绵他的身子骨,这是他在之前的龙场磨难与数年后江西平叛宁王的颠沛之间,挤出来的一段殊为难得的好时光。
出发前他们等了黄绾很久,他爽约了;许半圭、王世瑞、蔡希颜、朱守中则兴冲冲地从绍兴赶来,王阳明带上他们和忠诚的大弟子兼妹夫徐爱,从余姚丈亭永乐寺出发,开始了一场四明山游学之旅。
他们本来打算坐船从姚江入山,蔡希颜忽然生病了,只好返舟而归。当夜他们泛舟乘潮西上通明江,翌日抵上虞丰惠,许半圭也不想去了。游学小组只剩下四人。次日他们来到梁弄汪巷村,敲响了汪克章的门。广东按察司佥事汪克章此时省亲在家,他请他们吃饱喝足后一起出门。
五人游学小组迂回向西,翻大岭,过下管,抵妲溪。妲溪即达溪,姚江王氏先祖迁徙地。众人欣然溯溪而上,往隐地龙潭而去,来到阳明祖居地寻根问祖。黑龙潭“泉石冲激,溪山环折,如凤翔龙盘,势睽而情丽”。他们在潭边濯足濯缨,漱石枕流,山水唱和,赋诗识乐。王阳明将“妲溪”更名为“龙溪”,夜宿于龙潭村。攀爬峭壁深渊的黑龙潭时,徐爱战战兢兢,而王阳明坦然不惧,爬上爬下,身手灵活矫健。过了隐地龙潭,王阳明中暑了,朱守中的脚伤了,王世瑞也生了病。众人犹豫还要不要往雪窦寺方向走。
“犯烈履险非乐,溺志老游非学”,朱守中沮丧地说,走如此危险的旅程就没什么乐趣了,心志沉湎在旅途中也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王阳明莞尔:“知乐知学,孰非乐非学也?”只要内心知乐知学,领略到乐的本质,那么无论是山高水长,还是道阻且险,无论是访山水之奇美,还是探人生学问之深邃,都能自天地宇宙间获得真知灼见。
朱守中和王世瑞不能坚持,退出旅程。王阳明和徐爱、汪克章渡溪登岭,站在山巅,弥望平畴沃野稼穑,心胸大为开阔。
在丹山赤水,他们听樵夫唱山歌,“群鹜之飞飞,不知我栖栖。女行烁火中,我在霞天湄”。他们向樵夫打招呼,这名山野村夫竟然不理他们,径自消隐于山林。他们到杖锡寺,抵雪窦山千丈岩,以奉化萧王庙大埠村为终点。到奉化时,适逢大旱,山川田地尽龟裂,禾木枯萎,收成萧条,王阳明心下郁然,不得不打消再往天台山的计划,买舟回姚。
这支游学小组最终只有王阳明和徐爱、汪克章三人,汗流浃背地走完全程。
徐爱的《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详细记载了此次游程和王阳明的嘉论:“(先生)而论曰:今日毕,素怀已中。所历佳胜比比,独不彰于古昔,乃今得与二三子观焉……”古往今来,秀山大川比比皆是,但有多少天下知名?四明山,是个居住的好地方。龙溪,是避难隐逸的好去处。你们现在游历的,不止是眼前的山水草木,更在于山水之外的启迪与深思。要享受容易的事,必定要历一番难吃一番苦,而破除苦难的唯有勇气。这一趟游学之旅,看起来是游山玩水,实则是人生历程的履足。天气暑热,路途艰险,行路沮丧,人员变数,行程不定……这些是游历之难,更是人生之艰。在艰难中学到的,必然更有价值和意义。
木铎之心,素履之往。天地的学问,要一步步走到才算数。人生的文章,更须跋山涉水履穿四明雪,方能洞悉辉光所烛,万里同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