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最怜拓落者,闲却圣明时。
回到家乡后,满腹经纶的祖望被弃于当时的社会主流之外。
“无日不聚首”的忘年交陈时夏曾在他北上时赠言,“期君得意后,重著未完书”。未有得意,但是“著书之志”还在。无官一身轻,正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继续著书立说、潜心学术,惬意自不待言。
在故居桓溪(沙港口村)有几间简陋的木结构楼房,他在楼下砌了一口柴火灶,添置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打算随时来此小住。他在《桓溪旧宅碑文》中自诩“思为溪上田父,以充圣世之幸民”;他也以向来无远志自嘲,但实际上却从未一刻停止专心治学的脚步。
若说遗憾,是多年未见的双亲都已步入风烛残年,且饱受疾病之苦。从前,为了衣食,实现抱负,不得不远离。这次回归,想略尽朝夕之养的孝道。孰料,承欢膝下一年,老父病逝;次年十二月,慈母又卒;随后,一起中进士、受牵连同被“左迁出都”的舅父蒋试之作古;翌年,忘年交万经又归道山……深感世事无常的他,专注编纂著作以宽心绪。
五桂堂里到处是至亲家人的音容笑貌,为避免触景伤情,也为了恢复“双韭山房”书屋的辉煌,决定搬家至青石桥巷(也称青石街)的“适可轩”。他把六世祖太公全元立侍郎亲写的“双韭山房”牌匾擦拭干净,端挂于门梁上方,从旧宅搬来的书籍,分门别类,作记标签,登记造册,整整齐齐摆放于各层书架上。秩序井然,书香盈溢,“双韭山房”藏书室大功告成。含手抄本在内的书卷达五万册之多,其中以翰林院的皇家经史手抄本最为独特。
好友厉鹗曾谓:诗苦与俗违,文苦攻身窭。经历双亲缠绵病榻又相继离去,祖望的生活已是困顿至极。但饔飧不继之时,好学之志却弥坚,他从未放弃心中热爱,其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得,著作日富。《宋元学案》的增补,《困学纪闻》的三笺,《续甬上耆旧诗集》的编纂,以及《鲒埼亭集》内外篇中为数众多的文章,《鲒埼亭诗集》中的大量诗篇和《勾馀土音》等著述,源源不断完成。
为益考旧闻,他奔波跋涉在所不辞。早在童岙讲学时,和同样致力于浙东史学研究的陈常先生闲聊,从陈先生无意的一个感慨中得知南明义士、曾任福建巡抚、因死守翁洲(今舟山)壮烈殉难的张肯堂遗骨可能埋在普陀的茶山上,他便按捺不住激动,安排好学生作业,独自一人就奔普陀山去了。他乘船渡海,海岛上茶山处处,要找一座古坟,无疑是大海捞针。逢人便问,见茶山就找,苦寻多日,无果。一天傍晚,筋疲力竭的他投宿一寺庙,仙风道骨的方丈接待了他。
海水呜咽,夜露浓重,方丈的讲述将祖望带回顺治八年(1651)张相国保驾南明鲁王、坐镇翁洲、清兵大举攻城的悲怆年月。而这方丈,竟然就是张肯堂孙儿张茂滋,由其部下应元将军浴血奋战保留下的一丝血脉。应元化身僧人隐在这茶山,将英雄血脉抚养长大,并将衣钵传授于他。这第一手资料,终使祖望为张肯堂写出《神道碑铭》,收入《鲒埼亭集》卷十。
祖望通过作诗、撰文和写墓志铭等方式,表达对爱国志士的无限敬仰。他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对明末抗清领军人物史可法了解甚少。史可法的经历疑团重重:一是史可法血战扬州英勇就义,为何只有衣冠冢?二是史可法死后,安徽、浙江为何出现数个史可法举旗反清?三是安葬在衣冠冢旁的为何是钱氏烈女?
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时节,祖望收到扬州好友马氏兄弟的书信邀请,他忙中偷闲欣然前往。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一心想到史公墓前祭祀一番,看能否搜集更多忠烈公的史料。史可法的衣冠冢就在扬州天宁门外梅花岭,一行三人祭祀完毕,却被树林里突然出现的一鹤发童颜老者挡住了去路。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为史督相守墓尽孝的义子史威德第四代孙。顺治二年(1645)四月,豫亲王多铎将扬州城围困,镇守的明朝督帅兼宰相史可法奋力抵抗,死守城池。在前无救兵后无粮草的颓势下,收副将史威德为义子,并托付后事:“城在我在,城破我亡。”二十四日晚,城门被攻破,史可法被捕,多铎以先生相称,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史可法大骂不止,多铎恼羞成怒,将他残忍杀害,并下令屠城十日,春和景明的扬州城瞬间成人间炼狱,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第十二天,突围逃生的史威德潜回城中,想收殓安葬史可法,却不见遗体踪影。次年,取史可法长袍、朝靴等物安葬在梅花岭,建了衣冠冢,以寄哀思。当时此地还有一座烈女钱氏之墓。钱氏原籍镇江,那年正好客居扬州,清兵攻城后,她服毒、跳楼、投水、自刎不死,最后上吊而亡。
扬州城破时,有人说史督相未死。后来长江两岸抗清义军四起,有人打着史可法的旗号,号召义军反清复明。后一义军首领被捕,叫史氏家族男女前去辨认。内中有位督相的八弟媳妇容貌出众,清军将领意欲娶她为妻,八弟媳宁死不从,自尽于清兵营中。
心中的疑团一一有了答案,而沉浸在回忆中的老人早已泪洒衣襟。回家后,祖望夜不能寐,挥笔疾书,既表彰史可法忠烈,又颂扬钱氏烈女和八弟媳节烈的《梅花岭记》诞生,作为明清之际颂扬抗清义士的代表作,代代学子至今铭诵。
也是在寻访途中,祖望喜欢上鲒埼亭这个地方。《汉书》有“古鄞地,鲒埼山,设鲒埼亭”的记载。鲒埼亭(现奉化莼湖一带)曾经是抗清英雄张苍水的根据地,这里不仅有张苍水英勇战斗的许多遗迹,也有朱裕太公抗争权贵的故事。听老人介绍,才知“鲒”是海洋中的一种小动物,长约一寸,宽约两分,形如河蚌,是稀有的海鲜精品。而“埼”则形容海岸的曲折。祖望鲒埼亭一行,不仅听了故事,吃了鲜香美味,还感受了民风气节,回来一锤定音,将呕心沥血之作命名为《鲒埼亭集》,还自署鲒埼亭长。足见,这海洋中稀有而顽强的小精灵深深触动了他的心。
男儿膝下有黄金,但跪求书稿又何妨。他听闻明末有一学者顾道复,随朝廷南迁,曾搜集许多宝贵文献,特别是史可法、张苍水、钱肃乐等抗清志士的英雄事迹多有记录,原拟出版一册文集,因猝然离世,只遗下残稿于后人。
得如此线索,他又激动了。几经周折找到顾家,彼时顾家已凋零,尚有一后人顾正清和年迈老母相依为命,但顾正清吃喝嫖赌游手好闲。祖望说明来意,顾母十分淡漠。忧心残稿落入遗失境地,心急如焚的他竟猛地跪在顾母面前苦苦恳求。老人松口了:“书稿在儿子房中,等他回来,送去你家。”
回家没几日已是除夕,顾正清背着书稿来了,开门见山要以四两银子换先父遗物。祖望一家连中饭都尚无着落,又哪来银子购买书稿?他作揖赔礼,信誓旦旦表示:“一月之后定当悉数奉上。”顾家痞子怎肯:“你这人倒聪明,书放在你处抄好还我,世上哪有这样便宜之事?”背起书稿要走,这时,杭州一位好友正担心祖望年关窘迫,送来一封书信、四两银子。祖望大喜过望,转身将银子交给顾正清,手捧书稿乐得大喊:“天助我也!”他不顾饥肠辘辘细细翻阅起来,书中自有千钟粟也。
这个在康乾盛世被闲却的拓落进士,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之外,以其在学术史的梳理和古籍校注上的卓越成就,和对乡邦文献、抗清史事的搜集研究方面的开山之功,以其卓然史识和斐然文采兀立于清代史学大家之列;以其融思想家的睿智、史学家的深刻和文学家的才情于一体的治学特色享誉儒林文坛。梁启超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集》为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