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已尽今人哀

1 前人已尽今人哀

方孝孺《歌风台》

当方孝孺写下《歌风台》时,他应当不晓得朱元璋内心复杂幽微的想法。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叛乱的淮南王后还归故里,他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欢宴,感慨万千,酒酣兴起之时,这位马上得来天下的开国皇帝、布衣英雄击筑高歌,留下了传唱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祖高风百尺台,千年客土生蓬莱。”沛县的父老乡亲们筑台纪念,名为“歌风台”,并在台上树碑,用大篆刻下《大风歌》。历代文人途经此地,留下了无数诗词。

方孝孺亦不例外。

然而,与其他歌颂刘邦者不同,方孝孺对他是持反对态度的。他在诗中感慨“淮阴少年韩将军,金戈铁马立战勋”,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他抨击汉高祖和吕后“藏弓烹狗太逼迫”“致令英雄遭妇手”,又借古讽今慷慨悲歌:“还乡悲唱大风歌,向来老将今无多。”

方孝孺的《歌风台》当然不仅仅是在写刘邦。

让时间回到洪武十三年(1380)的正月,胡惟庸案起。

作为开国功臣,胡惟庸曾经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建立过赫赫功勋,而当朱元璋的王朝逐渐稳固之后,这些开国功臣正渐渐因各种理由被肃清,或流放,或处以极刑。

事实上,朱元璋自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一贯主张以强权铁血的手腕治理国家。肃清这些权倾朝野的臣子,建立高度集权的制度,是朱元璋为未来继承人扫清障碍的其中一步。

胡惟庸不是第一个,也并非最后一个。

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集市行走,人多、马惊,导致其儿子坠死于车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斩杀了驾车的马夫。

这是压死胡惟庸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当朝天子对胡惟庸下手最好的理由。朱元璋以谋反之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并兴胡党之狱,株连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三年之后,时年二十六岁的方孝孺经历了两件人生大事。

这一年,一生都恪守孝道的方孝孺遵从祖母安排,娶郑氏为妻子;另一件大事,便是受到了当朝天子朱元璋的召见。

时值旧历年岁末隆冬之际,经过东阁大学士吴沉和揭枢的推荐,方孝孺赶往京师拜见朱元璋。

一路风霜雪雨,次年正月,他终于抵达了京师。

《明史》这样记载本次见面的情形:(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虽是初次拜见天子,但方孝孺的行为举止可谓端庄得宜,回答天子的问题亦堪称精彩,并当庭作了《灵芝甘露论》一文。太祖对其确实是欣赏的,称赞他是个难得的“异才”。

但奇怪的是,帝王并未立即重用他,而是以还需多多历练为由,赐宴礼部,让他归还乡里。

方孝孺当时或许并不明白其中缘由。

一介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书生,三岁时便被儒家经典启蒙,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仁爱与礼教充盈于他的内心,但当朝皇帝的铁血风格与他所批评的汉高祖何其相似。在《歌风台》一诗中,他的隐喻之义已破纸而出:“古来世事无不然,稍稍功成忘险阻。荒祠古庙名歌台,前人已尽今人哀。”

在皇帝的旨意下,他返还了故里。

此后,方孝孺的人生便进入了漫长的等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