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朱之瑜,浙江余姚人,当时属于绍兴府,说起来与鲁迅算是同乡。他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朱家在浙东根基甚深,据说先祖还是朱元璋的族兄,但到朱之瑜时,已然没落,加之父亲又死得早,孤儿寡母,小时候日子过得有点苦。他种过地,打过杂,直到长兄朱启明考上武进士,做了松江柘林守备,家里才重新宽裕起来。

之瑜自幼好学,大哥到松江就任后,又辗转托关系,让他拜在当地三位名儒门下:朱永佑,张肯堂,吴钟峦。

——这三位老师的学问都极为精深,在他们教诲下,之瑜的学业突飞猛进。但事后看来,他们对之瑜影响最大的那节课,要等到几十年后才上。

后话暂且按下不表。三十七岁那年,朱之瑜赴京应礼部试,被取恩贡生,据说考评为“文武全才第一”。正常情况下,他可以就此入仕,事实上,也有很多显贵慕其名声,主动前来招揽,但他一概不应,一考完试,便收拾行装回了老家。

六年后,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

宋元以来,浙东名人辈出,尤其之瑜所在的余姚小邑,还是朱熹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阳明学发源地,朱家的老宅,甚至与阳明先生出生的瑞云楼只隔着几百米。平心而论,至此为止,虽然在乡党间薄有赞誉,但无论功名还是学术,之瑜都不甚突出——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这年,之瑜已经四十四岁了,还只是一介贡生,连进士都不是,也没有写过什么了不起的著作——至少,同时代的另一位同乡黄宗羲,名声便要远远超过他。

不过平常也有平常的好处。既然未受过朝廷的恩典,天崩地裂时,亦便可以少担许多责任。乱世之中,之瑜若是遁迹乡间,埋首终老,也不会有人苛责于他。何况年近半百,精力渐衰,还翻得动几个跟斗呢。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余姚人的真正事业,才刚刚拉开大幕。

公元1645年五月初九,清兵渡过长江,六天后攻陷南京。也是在这个月,之瑜从舟山下海,搭乘走私船去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