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随州地处长江、淮河交汇处,是华夏始祖炎帝诞生地。一上任,范钦就被当地的神农文化吸引了。这位传说中的“农耕、医药之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他的探索精神和实用性思维给了范钦很大启发。于是,他四处搜集神农庙的相关资料,撰写了碑文《神农洞天碑记》。
这个过程中,他意外接触到了大量地方志。这些志书或遗落、或尘封;或散乱、或模糊,涉及河南、陕西、河北、北京等,他都悉心收集起来,渐渐有了十多本。他也通过地方志,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获知了各地的人文变迁和历史发展,扩充了眼界,也丰富了学识,给以后的执政提供了参照。
公务之余,他又收集随州各地的资料加以研究,对重大事件和人物,反复对照、修正讹误;虚心向一些专家请教,对残缺的文本予以补充、注解,案头竟聚起了一大摞书稿,他将书稿按时间顺序编排后,一本嘉靖年间的《随州志》居然出现了。
这可是他亲手编辑的第一本书稿。
范钦兴奋不已,他意识到,“志书”其实就是信书的一种,集当世之精华,资后世之繁荣。除了真实准确,还要做到精炼优美。于是,他又将全书进一步审阅、润色,直到最终满意。从此,地方志的收集整理工作一发不可收。
这或许就是天一阁八百五十册方志的起点,也是他个性生命的真实投射——一个负责的官员,一个严谨的文人。
一天傍晚,属下送来了叔父的来信:
“你不要贪污受贿,不要拉帮结派,不要亲近小人,不要冤枉无辜百姓,不要对不起你的君王,不要辜负爷辈之养育,不要违背你父之教诲。否则,我会很生气,也显得我对你的教导平庸无方。”
七个“不要”,令范钦动容。
是呀,数年寒窗苦读,耗尽了家资,幸亏妻子袁氏贤惠,变卖首饰苦苦支撑。如果意志薄弱,趁为官一任,贪污受贿也不是不可能。因此,他暗暗告诫自己,无论多艰苦,务必清廉秉公。于是,他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开仓济民,减少浮派。很快,在随州赢得了口碑。
公务之余,他从不应酬同僚,也不去拜访权贵,而是隐于寓所一隅,研究收集来的各种残破不堪的版本,或注释、或校正,然后再刻印、收藏。
他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藏书观:藏以致用。尤其当代的诗文辞赋,若有他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修身处世的原则,待人接物的风范,他就会进一步推广。王彭衙的诗文就在这时引起了他的关注。
王彭衙,明代文学家,正德丁丑进士。“向以文章饬吏事,杰然为当世所重”,范钦欣赏其个性,阅读并刻印他的文章。那时,一些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常常受雇于官府,靠抄写文书以获得相应报酬。范钦是典型的儒官,又是名副其实的刻书家,他精细的刀工,匀称的着墨,工整的字体,抄录者尽人皆知。而这些,也是明嘉靖刻本在中国版刻史上重要地位的具体体现,今天通行的宋体字就渊源于此。他以优良的纸张、简洁的装帧、考究的版本,将明代的刻书风格,完整地保存在了《王彭衙集》九卷中,这是如今研究明刻本的重要依据。而这,是当时的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