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喜
宝祐四年(1256)三月,江南的春光似乎都烂漫在临安了。西湖水面如缀满碎金箔的巨幅绸缎,闪闪地晃人眼。柳枝风情万种,桃花杏花难掩妩媚,风带着生命的喜悦扑过来。从钱塘门一路往南到钱湖门,赏景的、玩耍的、买卖的,挨挨挤挤全是人,路旁瓦子里传出来的喝彩声、叫卖声一阵盖过一阵。一逢科举考,临安就是盛世天堂。
今年科举考数风流人物,非王应麟莫属。此刻他却远离喧嚣,独坐在紫阳山顶磨盘形巨石上远眺,苏堤白堤像是上天随意蘸了绿颜料涂在湖上,平添无限意趣。他向着远方轻声说:“爹,今天您的心愿终于可以了了。”他仿佛看到父亲捻着胡须微微颔首。
王父名㧑,字谦父。先世为山东琅琊人,北宋前期迁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古时叫浚仪)。王㧑的祖父王安道任武臣,护卫宋高宗南渡,来到江南,最终定居于庆元府(宁波)。父亲王晞亮任七品武官。在崇文抑武的大宋王朝,王家想要振兴,只能走科举取士这条希望之路。于是整个家族举几辈之力,为王㧑创造条件。王㧑三兄弟,唯他有幸幼年师从乡先生楼昉,得吕祖谦学说的传授。
嘉定十六年(1223)七月二十九,敲锣打鼓声由远而近,众人跟着报喜的人涌向竹林王家。王㧑进士及第,夫人诞下男婴。双喜临门的幸福时刻,王㧑瘦削紧绷的脸舒松开了,如同冻结的泥土得到春的滋润,脸颊飞上两抹酡红。抱着刚出生的粉嫩小婴儿,说曾梦见头上长角的灵物,这孩儿就叫应麟吧。如果再来个男孩,就叫应凤。老天真会成人之美,八年后的同一天,王应凤出生。
王㧑初官安吉丞,曾两入馆阁,担任吏部郎中。他勤勉谨严,中正耿直,深得理宗欣赏。当时还颇有雄心的理宗曾大笔一挥,赐王㧑“汲古传忠”匾额和“竹林”两字。王㧑给书房取名汲古堂,文集为《汲古集》。“传忠”二字,刻入了王㧑的生命。
他几次冲刺博学鸿词科,都没有如愿。让竹林王氏累世簪缨的使命就落在王应麟身上。
五六岁时,王应麟听父亲讲授四书五经。父亲采用先师楼昉推广的标注读书法。先学断句,语绝为句,语顿为读。菁华处下加小点。稍大一些,符号增至截、抹、圈、点四种,用黑、红、黄、青四色再作分解,颜色、位置不同,意义也不同。各种符号和颜色成了王应麟的游戏工具,投放在字里行间。这琐碎的操作,对理解文章倒颇有用。应麟九岁通晓六经,时人惊为神童。父亲对神童的教育是严厉的,夜晚常自拟题考测,刻烛计时,训练儿子敏捷的思维。后来借词科书籍,请名师王埜教孩子。
淳祐元年(1241),十八岁的王应麟一举中进士,继续向下一个目标——博学鸿词科冲刺。成为一名通儒,以才学报国,春潮般的激情在胸中澎湃。
做起来何其难!摘抄的资料堆积如山,他尝试采用吕祖谦的编题法整理,以百科全书式的总体架构,将甄别后的知识附在具体的门类之下。七千多个日夜,他常不知烛光何时亮起,不知东方之既白。如今名列科举考榜首,又编成词科考试最新最全的资料——二百卷《玉海》和四卷《词学指南》。他绣口一吐,差不多就是一部古今文化史。
1256年的这个春夜,他睡得沉,连梦也没有来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