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落 幕
清顺治四年(1647)十月,九岁的万斯同随全家搬出宁波府广济桥一带府第,从繁城中的达官显贵聚居之地仓皇逃离,辗转来到奉化县榆林山中避难。
不久之前,这个浙东的武臣名儒世家万氏家族还依然保持着昔日的昌盛。明崇祯十一年(1638),万斯同出生于祖父万邦孚退休新建的豪华府第。彼时父亲万泰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天下名流,因公开驱逐宦官阮大铖声名鹊起,“一时三吴诸大老无不以识先生为幸,有过四明者,必造先生之门”。万氏一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尽管大明王朝彼时在北方和中原的统治早已混乱不堪,向衰败的方向倾斜。
宁波失守时,斯同刚满八岁。母亲在逃难中不幸病逝,祖母在第二年冬天病死。国破家亡,藏书尽毁,往日的风光已不再。家室飘摇,晨风暮雨,繁华的日常被打碎。八岁的他,早早尝到了家道猝然中落的痛楚。
当秋日的凉风吹在身上,夏天像一场梦,随着“国变”悄然逝去。榆林山中也迎来秋的气息,树木弯曲颤抖,祈祷般悲凉地啜泣。季节的更替无法将易代的痛楚随风抹去,多少往事,一阵新鲜,一阵久远。
黯然的凋零终究被新朝的统治所逐渐覆盖。正当斯同全家遍尝避难之艰辛、果腹之窘迫时,清政府迫不及待地启动了一项后来和斯同一生都密不可分的学术工作——《明史》修纂。四川道御史赵继鼎根据“易代修史”的惯例,率先提出纂修《明史》,希望选派“文行鸿儒”充当总裁和纂修官。这一建议即刻得到清政府应允,他们正希望通过修纂《明史》,向世人宣布“车书一统”的新朝建立已不容置疑。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然而渺小的个体想理解当下这个世界是不易的。有人选择为尊严和自由而战。南方汉族士人,尤其像万氏家族那样的明遗民故家子弟从心底还不愿相信大明两百多年的辉煌已然消逝。面对野蛮的征服和异族的统治,他们反抗、斗争、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始终不愿承认朝代的更替和江山的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