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7

回到南昌都察院,王阳明写下《江西捷音疏》《擒获宸濠捷音疏》和恳求对平叛有功人员加以嘉奖的奏章,派快马送至北京。与奏疏一并呈上的,还有《乞便道省葬疏》,希望朝廷批准自己回乡省亲。

之后他安抚民生,遣散临时招来的兵士,抚恤勇士,处理堆积的公文,调遣官吏,打开中门为弟子讲课。他言语从容,思辨清晰,丝毫不提刚经历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事,好像他只是在讲课间歇出门打了一场猎,捕获了几只野猪野兔。

饶是这般赫赫文治武功,王阳明赢来的还是奸佞之臣的中伤。他清醒地意识到,与其辩驳是非浪费口沫,不如传道授业解惑。学问方是终生大业。

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王阳明回余姚扫墓省亲,弟子钱德洪率七十四弟子,迎师至龙泉山中天阁讲课。中天阁始建于五代,取意于唐朝方干《题龙泉寺绝顶》诗句“中天气爽星河近”。钱德洪亦出生于瑞云楼,令王阳明倍觉亲近,仿佛席下坐的是年轻时孜孜不倦的自己。姚江子弟蜂拥而至,多时达三百余人。

客座教授王阳明订有《书中天阁勉诸生》学规,亲书于壁:“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务在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世利纷华之染亦日远日疏。”

他恳切地说,虽然天下万物有生命力旺盛,极易生长者,但是经历一天酷热的阳光暴晒,又连续历经十天的严寒,即使生命力再旺盛,在如此环境下也无法生长。……所以希望诸位,不要我来就跟着聚会讲学,我离开就不再聚会讲学。每次或者五六天,或者八九天,世俗之事虽忙,也要排除困难举行一次聚会。目的在于彼此扶持研学,使涵养心性的功夫越做越好。这样就会让世俗物欲的沾染离自己越来越远。

中天阁授学,于王阳明是向往已久的枕山栖谷生涯;中天阁听课,于姚江学子来说,更是暗室见烛炬的斯文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