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利奥六世(886—912 A.D.)
巴西尔一世有四个儿子,君士坦丁在父亲之前逝世,悲伤的父亲容易相信别人,奉承的骗子和空虚的幽灵加以利用。斯蒂芬是最小的儿子,献身宗教工作,满足于教长和圣徒的荣誉,利奥和亚历山大虽然联合执政,统治国家的权力却仅仅交给年长的儿子。利奥六世的名号加上“哲学家”的美称,显得更为高贵(886年3月1日)。君王和智者的结合若集“行”和“知”的才华于一身,真能构成人类最完美的天性。利奥的表现距离理想的境界差得太远。他难道能在理性的支配之下减少激情和欲念?事实上他的一生耗费在皇宫壮丽的排场和仪典,陷身在妻妾成群的习性和环境,甚至就是全心想要的仁慈和毕生追求的和平,都只能归于个性上的软弱和怠惰。他难道能克服自己和臣民的偏见?事实上他的心灵为最幼稚的迷信所污染,他的法律将教士的影响和臣民的谬误奉为神圣之事。利奥的神谕用预言的风格泄露帝国的命运,完全建立在星象和占卜的手法上面。如果我们还要探索他获得“哲学家”美称的原因何在,只能说巴西尔的儿子与教会和国家绝大多数当代人士相比,还不能算是毫无知识。他在学识渊博的佛提乌(Photius)门下接受教导,皇家“哲学家”亲自动笔写出几本有关世俗和教会方面的著作,可能只是著作安上他的名字而已。
然而利奥一再举行婚礼,家庭的风流韵事伤害到哲学和宗教的名誉。独身不婚不仅有很多好处而且是神圣的行为,禁欲观念的建立最早来自僧侣的教诲,希腊人很高兴的接受。婚姻只是人类传宗接代的工具,当配偶有一方过世,幸存者可以寻求第二次的结合,这就显示出人类肉体的软弱,要是说它很坚强也没有错;只是第三次的婚姻会受到指责,当成是合法的私通;第四次就是罪孽或丑闻,东方的基督徒到现在还不敢以身试法。利奥在统治的初期,禁止娶妾也不能给予名分,对于第三次的婚姻并没有禁止只是加以谴责。他求得子息的爱国情操和忠于家庭的感情生活,迫得他要违犯自己颁布的法律,在宗教方面还要遭受赎罪的惩处,过去在同样的案件中他把婚姻的规定强加在臣民身上。他在前面三次的结缡都没有获得成果,皇帝需要一位女性的伴侣而且帝国需要一位合法的继承人。美丽的佐伊(Zoe)进宫作为侍妾,经过验证她具备产子的能力,等到君士坦丁出生,她的爱人公开宣布要举行第四次婚礼,意图使他们成为合法的母亲和小孩。教长尼古拉(Nicholas)拒绝给予婚礼的祝福,要同意分居才能让年轻王子得到洗礼,佐伊的丈夫抗拒不从受到教会排斥,不让他参加信徒领圣体的仪式。坚持己见的僧侣丝毫不肯让步,不怕受到流放也不在乎教友的背离,对于拉丁教会的权威置之不理,即使是帝国的继承一旦发生问题带来危险,尼古拉也全都不放在心上。等到利奥逝世,新皇帝将尼古拉从流放地召回,让他负责政府和教会的行政管理事务,并用君士坦丁七世的名义颁布双方认同的诏书规定,尔后再有第四次婚姻要视为丑闻加以定罪,像是心照不宣斥责自己的出身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