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森人入侵罗马和利奥四世的胜利(846—852 A.D.)

十、萨拉森人入侵罗马和利奥四世的胜利(846—852 A.D.)

意大利无力抵抗陷入苦难之中,罗马的名字唤起严肃而凄惨的回忆。萨拉森人一支舰队离开阿非利加海岸,竟敢驶入台伯河口,不断接近的罗马城虽然处于破落的状况,仍旧是基督教世界的首都受到尊敬。一群面无人色的民众在城门和防壁上面守备,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坟墓和殿堂,却留在梵蒂冈的郊区和奥斯蒂亚大道的旁边无人理会。在冥冥之中神圣的地点受到保护,可以防止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第人的骚扰,阿拉伯人根本就瞧不起福音和奇迹,《古兰经》的训示赞同他们的剽掠风气,甚至产生激励的作用。穆斯林要剥光基督徒偶像所有值钱的饰物和奉献,从圣彼得的壁龛将纯银的祭坛拖走,如果说教堂主体或是整个建筑物还能保留,获救的原因应归于萨拉森人的仓卒离开,而不是说他们有任何顾忌。他们在沿着阿庇安大道前进的途中,洗劫芬迪(Fundi)并且围攻加埃塔(Gaeta),因为从罗马城墙转向使得兵力分散,这样才使卡皮托获得拯救,不致落在麦加的先知手里受到荼毒。

相同的危险仍旧迫近罗马人民的头上,国内的战力不足以抵抗阿非利加埃米尔的攻势。居民要求拉丁人的统治者给予保护,可是加洛林王朝的正规军为蛮族的分遣部队击溃。他们考虑要与希腊皇帝恢复原来的关系,不过通敌的企图是叛逆的行为,何况救援过于遥远也靠不住。罗马人的精神和世俗领袖过世,使得不幸更为加剧,由于迫在眉睫的紧急状况,选举无法像过去着重形式和充满密谋,大家一致的抉择是教皇利奥四世[68],他的任职给教会和城市带来安全。教宗是土生土长的罗马人,胸中充沛共和国初期的勇气,处于国家满目陵夷的局面,就像中流砥柱无比稳定,抬头挺胸屹立在残破的家园。他开始统治的前几天,举行净化和迁移圣骸的典礼,领导大家祈祷和列队游行,履行宗教活动的各种庄严仪式,要使群众忘却当前的烦恼也给大家带来希望。

长久以来忽略民防的工作,不是因为对和平存有幻想,而是那个时代的灾祸频仍和贫穷困苦所致。虽然缺少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何况时机已经非常紧迫,在利奥的指挥之下还是完成古老城墙的修复工作,敌人最容易接近的位置,新修或整建十五座塔楼,其中两座用来控制台伯河的两岸,有一条铁链拉过溪流的水面,对溯流而上的敌对水师形成障碍。这时罗马人获得令人喜悦的信息,可以暂缓燃眉之急:加埃塔已经解围,一部分敌军连带亵渎神圣的劫掠品全都葬身在大海的波涛。

然而姗姗来迟的风暴立即发出加倍的威力。统治阿非利加的阿格拉比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大笔财富和一支军队,阿拉伯人和摩尔人的舰队在撒丁尼亚的港口进行短期的整补,就在台伯河口下锚停泊,距罗马城只有十六哩。他们的纪律和数量造成的威胁,不像暂时的入侵,而有更具野心的企图,要在占领以后进行长期的统治。然而利奥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已经先与希腊帝国的属地结成联盟,像是保持独立身份的滨海城邦加埃塔、那不勒斯和阿尔马菲。他们的战船受那不勒斯公爵之子凯撒里乌斯(Caesarius)的指挥,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奥斯蒂亚海港。凯撒里乌斯是一位贵族出身和英勇无畏的青年,过去曾经击败萨拉森人的舰队。他接受邀请与主要的伙伴前往拉特兰宫,老谋深算的教皇佯为不知,探问他所负的使命,然后表现出快乐和惊奇的神色,接受神的旨意所派遣的救援行动。

城市组成全副武装的队伍伴随教父前往奥斯蒂亚,他在那里巡视并祝福这一群士气高昂的救星。他们亲吻教皇的脚,举行军事典礼,接受圣餐仪式,聆听利奥的祈祷:上帝从大海的波涛当中救出圣彼得和圣保罗,会使他的勇士增强力量,凭着圣名对抗违背他旨意的敌人。穆斯林进行类似的祈祷和下达同样的决心,排出队形前来攻击基督徒的战船,他们沿着海岸获得有利的位置。基督教联军获得胜利,是出于并不光彩的天意,突然出现一阵暴风雨,最强壮的水手也无法发挥技术和勇气。基督徒在友善的海港获得庇护,阿非利加人在充满敌意的海岸,撞得粉碎的船只散布在岩石和小岛之间。这些人即使逃过沉船和饥饿,在深仇大恨的追捕者身上也无法找到一丝恻隐之心。刀剑和绞架减少数量庞大的俘虏带来的危险,剩余的人员可以有效运用他们的劳力,要去修复那些他们想要毁灭的神圣建筑物。教皇率领市民和盟友在使徒的壁龛前面,奉上他们极为感激的祷告,呈献海战胜利的纪念品,十三副沉重的阿拉伯弓全部用纯银制作,悬挂在加利利(Galilee)海渔夫[69]的祭坛四周。

利奥四世的统治把全副精力用在罗马城的防卫和装饰,教堂重新整修和再加布置,使用近四千磅白银恢复圣彼得教堂的损失,奉献给圣所一个重达两百一十六磅的金盘,塑成教皇和皇帝的浮雕,用成串的珍珠围绕在四周。然而虚有其表的大手笔作风,若是与利奥发挥慈父的作风,重建奥尔塔(Horta)和阿梅利亚(Ameria)的城墙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更不要说他把森图姆塞利(Centumcellae)流离失所的居民,运送到新建的利奥波里斯(Leopolis),选择的地点离海岸有十二哩。他出于慷慨好义的性格,将一群科西嘉人连带他们的妻子儿女,迁移到台伯河口的波尔图(Porto),给予妥善的安置。破败的城市重新恢复生气,田地和葡萄园分给新来的拓垦者,马匹和牛只当做送给他们的礼物,开始努力工作可以得到协助,这些经历千辛万苦的难民,要从萨拉森人身上找回公道,发誓不惜身家性命要为圣彼得的阵营效劳。

西方和北方的民族前来拜谒使徒的殿堂,逐渐在梵蒂冈形成占地广大和人口众多的郊区,不同的聚居地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加以区别,像是成群结队的希腊人、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撒克逊人。然而古老的地点仍旧可以通行无阻,很容易受到亵渎神圣者的侮辱,如果计划要用城墙和塔楼将整个圣地围绕起来,就会耗尽职务权威和慈善事业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精力充沛的教皇不分季节和日夜亲自督导,激起高昂的士气,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完成虔诚的工作。他将“利奥之城”的荣名赐给梵蒂冈,从而得知他爱好声誉,这是一种高贵却带有世俗气氛的情操,虽然在奉献之际难掩自负的神色,却也能表现出基督徒的悔悟和谦卑。他们举行盛大的典礼,主教率领教士赤足穿着麻布的忏悔服装绕城而行,吟唱赞美诗和连祷文用以宣扬天主的胜利,边走边用圣水洒在城墙上面,最后用祈祷来结束整个奉献的过程。获得使徒和一群天使的保护和照顾,无论新旧罗马都会保持纯洁兴旺和固若金汤的美名。[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