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制度、戒律和教义
多神论者穆罕默德受到各种迷信的压迫和困扰,一千种起源于埃及的宗教仪式,全部掺入摩西坚持的重要戒律,福音的精神在教会夸耀的排场早已化为泡影。麦加的先知在偏见、策略或爱国心的诱惑之下,试图肯定阿拉伯人的宗教仪式和膜拜天房的习俗。然而穆罕默德本人定下戒律,教导更为简朴和理性的虔诚,祷告、禁食和施舍是每个穆斯林的宗教职责,应该心中常存希望:祈祷会接近真主到达半途,禁食会送到真主宫殿的门口,施舍会让他登堂入室。[94]
其一,根据传统的夜行说法,使徒在亲自与真主相会之际,已经受命要让他的门徒每天必须做五十次祷告。在摩西的劝告之下,请求减轻难以承受的负担,祷告的次数慢慢减到五次。根本不考虑工作还是娱乐,也不管在什么地点和时间,凡是虔诚的信徒都必须在天亮、正午、午间、黄昏和入夜各进行一次祷告。处在当前宗教热忱颓废的时期,我们在外游历的旅客看到土耳其人和波斯人,深为他们谦恭和专注的精神所感动。洁净是祈祷的钥匙,古代阿拉伯人奉行不渝的净手、净脸和净身仪式,在《古兰经》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缺水可以用沙来替代。无论是坐着、站立或者趴俯在地进行祷告,习俗或权威对所用的词句和姿态都已经律定,祷词短促而热情,虔诚的行为不会因冗长的仪式而生厌,每一个穆斯林对自己都具有教士的身份。拒绝使用图像的一神论者,发现有必要让自己的眼光和思想集中在克布拉(kebla)上面,那是远方地平线的一个点,用来限制想象如同野马四处奔腾。先知穆罕默德最早为了满足犹太人,想选择耶路撒冷作为标的,最后还是回归自然的偏爱,无论是阿斯特拉罕(Astracan)、菲兹(Fez)或德里(Delhi)[95]各个不同的民族,每天五次满怀虔诚把头朝着麦加圣庙的方向。然而为了礼拜真主,任何地点都是同样纯洁,穆斯林认为在街头和在家中祷告完全一样,为了有别于犹太人和基督徒,把每个星期五定为进行公共礼拜活动的日子,民众都到清真寺去集会,阿訇是受人尊敬的长者,走上讲坛开始祷告和布道讲话。伊斯兰教没有教士也不奉献牺牲,宗教狂热的独立精神用鄙视的眼光看待迷信的神职人员和奴隶。
其二,先知穆罕默德对于教友轻易发誓要禁绝肉食、女色和睡眠,一直抱着批评和不表赞同的态度。他对自愿悔罪的苦行僧[96],厌恶他们过着苦难生活和追求虚名,因而坚决表示不容许这些僧侣加入他的宗教。[97]他规定每年有三十天的斋期,当成净化灵魂和压制肉欲的纪律,能够顺从真主的要求,对他的信徒是有益的训练,应该人人遵守奉行不渝。斋月期间从日出到日落,穆斯林全都不吃不喝、不近女色、不可沐浴、不用香料,放弃一切可以恢复体力的营养物品,隔绝一切能够满足感官的愉悦娱乐。随着阴历的变化和轮转,斋月交替出现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天。受着折磨的教徒口渴难忍不能进滴水,必定热切期盼枯干而酷暑的一天赶快结束。禁绝酒类适用于某些阶级的僧侣或隐士,只有穆罕默德的戒律才使戒酒成为极其普遍的法规。在他的命令之下,全世界有相当多的人类,戒绝危险却有益身体的饮料。痛苦的限制常为放纵无度的人打破,也为装模作样的伪君子所逃避,推行这些禁令的执法者,不会用饮酒来诱骗教徒,因为会受到纵容口腹之欲的指控。
其三,穆斯林的恻隐之心及于所有的动物,《古兰经》一再教导要帮助贫苦和不幸的人,不算是善行却是严格要求不可推卸的责任。穆罕默德或许是唯一为慈善行为划分明确界线的立法者,标准可能因财产的多寡和性质而有所不同,包括的内容是钱财、谷物、牛只、果实或商品。一个穆斯林在把岁入的十分之一捐献出来之前,便没有尽到法律所规定的责任。要是他因欺骗和逃避使得良心受到谴责,为了弥补过失必须将原来的比例提高到五分之一。[98]仁慈是正义的基石,我们通常不会伤害受到帮助的人,一位先知可以宣示天国和未来的秘密,有关道德的原则只能重复内心受到的教训。
伊斯兰教靠着奖励和惩罚维系两大信念和四项职责,穆斯林的信仰始终专注于最后审判和世界末日。先知并未肯定说明终结的灾难何时来临,只是含糊提到宇宙解体的预兆,无论天上地下所有的生命全部毁灭,万物回归原始的混沌状态。新的世界在一阵号角声中再度呈现,天使、精灵和人类从死中复活,人的灵魂重新与肉体结合。复活的理论最早是埃及人提出[99],他们制作木乃伊和建造金字塔,要在三千年的时间为灵魂保有古老的住处,虚幻的企图只适合少数人而且也不可靠。穆罕默德根据合乎哲理的精神,一切依仗造物主的大能,凭着他的一句话,使得毫无气息的泥土重新获得生命,无数不再保留原有形式或实质的原子开始聚合。[100]灵魂的中间状态很难表达清楚,有人坚信灵魂具有非物质的特性,很难理解在没有感觉器官之时,究竟如何思考和行动。
灵魂和肉体重新结合,接着就是人类的最后审判,先知穆罕默德模仿祆教的景象,太过忠实描绘如同人间法庭的审判程序,甚至连缓慢的步骤都没有遗漏。带有偏执狂的敌手对他大加指责,说他把得救的希望给予最邪恶的异端,指责穆罕默德肯定任何人只要相信真主、努力行善,世界末日就会获得宽大的判决。如此合乎理性保持中庸之道的策略,与宗教狂热者的天性并不相容,从天而降的使者对于带来的启示,同样不愿减低具有的价值和绝对的必要。按照《古兰经》的语意[101],对真主和对穆罕默德的信仰完全一致无法分开,行善要遵照他所吩咐的项目,身为伊斯兰教徒必须具备这两种特性或资格,此外伊斯兰教对于任何民族或教派都一视同仁接受。他们在精神上的盲从将会受到永恒的折磨,虽然信仰的盲从会因无知而受到原谅,因德行而受到尊重。穆罕默德受到禁止不得为死去的母亲祈祷,只能在她的坟墓前面流出哀痛的眼泪,就能展现出亲情慈爱和宗教狂热的强烈对比。[102]
不信的人都会遭到惩罚,罪恶的大小和惩罚的轻重,端视他们拒绝真主的证据和过失而定。基督徒、犹太人、萨比安派、拜火教徒以及偶像崇拜者,地狱的深渊就是他们永恒的归宿,只是一个比一个更低一层而已,披着宗教外衣却毫无信仰的伪君子要打入最低的一层。大部分的人类经由他们的言论定罪,剩下真正的信仰者依据他们的行为受到判决。每个穆斯林的善与恶要放在真正或寓言的天平加以衡量,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弥补自己的过失,侵害者拿出相等数量的善行给受害人作为补偿,如果没有足够的道德资产可以支付,要把受害者的过失也加在他的罪孽上面。按照罪过或善行经过增添以后的倾斜方向,得到宣判的奖励和惩处。所有的人毫无例外要通过狭窄而危险的深渊之桥,清白无辜者踏着穆罕默德的足迹光荣进入乐园的大门,有罪的人坠入七层地狱中最温和的第一层。赎罪的期限从九百年到七千年不等,身为先知已经明智的预为承诺,所有的门徒不论犯有何种罪过,将可以凭着自己的信仰和他的说项,免除永恒的惩罚获得拯救。迷信的作用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门徒怀着戒慎恐惧的心理,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足为奇,因为人的想象力很容易替未来勾画出痛苦的惨状,要绘出幸福的景象就很难着手。只要黑暗和火两种最简单的元素,我们就可以造成痛苦的感觉,加上永无止境的观念作祟,使得痛苦增加到难以忍受的极端。
类似的理念对于持续不断的欢愉,只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我们当前的快乐大多来自不幸的对比或最终的解脱。一位阿拉伯的先知重视乐园里的树林、泉水与河流带来令人销魂的喜悦,看来倒很自然的事。他不鼓励幸运的居民去享受和谐、学识、交谈和友情的生活,而是用极为闲暇的心情赞许珍珠、钻石、丝质袍服、大理石宫殿、金质餐具、名酒、美食、众多的仆从,以及一大堆刺激感官的昂贵奢侈品,身外之物即使在短暂的人生,也会很快让拥有者索然无味。即使一个最普通的教徒,都有七十二个年轻貌美、纯洁多情的“呼里”(Houris)或黑眼睛的处女供他享用,刹那的欢乐会延续到一千年之久,男性的功能要增强一百倍,可以充分享受他应有的福分。尽管还要保持俗人的偏见,天堂的大门仍旧要同时为两性开放。只是穆罕默德并未刻意为女性选民提供男性伴侣,以免引起丈夫的嫉妒,或是怀疑永久的婚姻影响双方的幸福。只要提到充满肉欲的乐园,表现的景色引起很多僧侣的愤怒和忌恨,他们谴责穆罕默德的宗教过于淫荡。谦恭的辩护者被逼不过,只能借口说是比喻的手法和寓言的性质。仍旧有一部分人保持坚定的立场,虔诚相信《古兰经》字面解释的含意毫不为耻:如果复活的肉体不能行使最有价值的功能,那么肉体的复活便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为了使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基于完美的人得到完美的幸运这个着眼,感官和智力在享受方面的结合确有其必要。然而在穆罕默德的乐园,欢愉绝不是沉溺于奢侈淫乱。身为先知曾经明确宣布,有幸进入神圣国度的圣徒和殉教者,他们会忘怀和鄙视所有低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