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教派移植到色雷斯以及向意大利和法兰西的传播(750—1200 A.D.)
君士坦丁五世称号是科普罗尼穆斯(Copronymus),来自图像崇拜者的命名。大约在8世纪中叶,他对亚美尼亚发起一次远征行动,发现在梅利泰内(Melitene)和狄奥多西波里斯(Theodosiopolis)这些城市,有大量保罗教派的信徒,都是一些与他很类似的异端分子。不知是出于善意还是惩罚,就将他们从幼发拉底河的两岸地区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随着长途的迁移行动,他们的教义引进和传播到欧洲。[15]要是在都市的信徒很快能与杂乱的群众混合,乡间的信徒就可以在一块外国的土壤上扎根生长。色雷斯的保罗教派抵抗宗教迫害的风暴,一直与亚美尼亚的教友维持秘密的联系,对于他们派遣的传道士给予协助和照顾,要将教义传授给刚刚接受基督教信仰的保加利亚人,并且获得成功。[16]
到了10世纪,约翰·齐米塞斯将他们从卡利比亚(Chalybian)山区移至海姆斯(Hamus)山的谷地,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殖民地,不仅恢复当年的景况,而且人数也大为增加。亚洲的教士对于摩尼教徒不再抱有指望,宁可让他们遭到毁灭的命运。黩武好战的皇帝感受到他们的英勇,表示鼓励的态度,因为摩尼教徒依附萨拉森人就会给整个地区带来灾祸。在多瑙河这边为了对抗西徐亚的蛮族,他们的服役产生很大的作用,即使损失也是正中下怀的事。保罗教派放逐到遥远的国土可以保持宗教自由,反而能够减低尖锐的冲突。他们掌握菲利普波里斯(Philippopolis)和色雷斯的要塞,正统基督徒成为他们的臣民,雅各派(Jacobite)的移民成为他们的伙伴。
他们在马其顿和伊庇鲁斯(Epirus)占领联成一线的村庄和城堡,很多土生土长的保加利亚人加入,可以分享战争的成果和异端的教义。只要摩尼教徒凭着实力受到敬畏,获得温和的待遇,自愿投效的队伍就会在帝国的军队扬名立万。身为勇气百倍的“走狗”用战争满足贪念,渴望血腥的杀戮,使怯懦的希腊人大为惊异,有时还要加以指责。他们基于同样的心理会养成傲慢和抗命的风气,感受善变或伤害就很容易激起愤怒。当局和教士存有不守信用的偏见,经常会侵犯到他们的特权。在进行诺曼战争之时,两千五百名摩尼教徒逃离亚历克修斯·科穆尼努斯的阵营[17],返回早年生长的故土。亚历克修斯隐瞒受辱的事件,直到时机来临施加报复,他邀请首领参加友好的会议,用下狱、籍没和洗礼惩处清白和有罪的人员。皇帝趁着和平的间隙展开克尽职责的工作,使他们与教会和政府修好,能够和睦相处。他将冬营设在菲利普波里斯,不分日夜进行神学的辩论,虔诚的女儿将他称为“第十三位使徒”。
亚历克修斯用高官厚爵赐给最杰出的改信者,不仅可以巩固他自己的论点,也能化解他们冥顽的态度。他特别兴建一座新城市供改信正统基督教的平民居住,四周围绕着花园,给予免税的优待使他们更为富足,赐给自己的名字以提高城市的地位。他将菲利普波里斯这个重要位置从保罗教派的手里抢走,为了安全把抗命的领袖关在地牢,或是将他们驱离家园。他们的生命得到赦免不是因为皇帝的仁慈,而是基于审慎的着眼,须知在他的指使之下,一名贫苦无依的异端分子活活烧死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前面。[18]他抱着傲慢的希望要扑灭一个民族的偏见,很快为保罗教派难以抵御的宗教狂热所推翻,他们现在不再掩饰自己的态度,就是拒绝听命从事。等到亚历克修斯离去和逝世以后,他们立刻恢复民事和宗教的法律。13世纪初期,他们的教宗或总主教(很明显的讹传)居住在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Dalmatia)的边界,他的副手统治意大利和法兰西,继续保持顺服的会众。[19]从那个时代开始,保罗教派的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到了上一世纪末期,教派或殖民区仍旧居留在海姆斯山的谷地,希腊的教士比起土耳其的统治,给他们的无知和贫穷带来更多的折磨和苦难。现代的保罗教派丧失了他们的起源精神,这个宗教已经堕落到崇拜十字架和举行血腥的祭礼,邪恶的行为是由一些俘虏从鞑靼的荒野所传入。
摩尼教神学首批在西方传教的导师,受到人民的驱逐和君主的取缔。保罗教派在11和12世纪获得欢迎和成就,必须归功于最虔诚的基督徒有强烈而秘密的不满,因而反抗罗马教会。那个时代的罗马教会用高压的手段满足贪婪,专制独裁的作风令人极为憎恶,比起希腊人的崇拜圣徒和图像,或许还没有那样的堕落,进行的革新却更为快速和可耻。罗马教会对于圣餐变体论的教义给予严谨的解释并且强制推行,拉丁教士过着腐化的生活,倨傲的高级神职人员轮流挥舞着牧杖、权杖和刀剑,要是东方的主教与他们相比,就可以算是使徒的继承人。保罗教派知道有三条路线可以进入欧洲的心脏地区。匈牙利皈依基督教以后,朝圣者前往耶路撒冷,利用多瑙河的水上通道非常安全,来回的行程都要经过菲利普波里斯。信徒可以隐瞒自己的姓名和异端的身份,伴随法兰西人或日耳曼人的商队前往他们的国家。威尼斯的贸易和主权涵盖亚得里亚海的海岸地区,友善的共和国无分国籍或宗教,对于外邦人张开胸怀一律接纳。
保罗教派的信徒投身在拜占庭的旗帜之下,经常奉派到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希腊行省。无论是在平时和战时,他们与陌生的来客以及当地的土著自由交谈,发表的见解暗中在罗马、米兰传播,甚至还到达阿尔卑斯山之外的王国。很快就可以知道,数以千计各阶层的正统基督徒无论男女,全都接受摩尼教的异端邪说。奥尔良烧毁十二种教会法规的火焰,成为宗教迫害最早的行动和发起的信号。就保加利亚人[20]通用的名字而言,来源很无辜,运用起来让人感到可憎,它把部族的分支连同信奉的教派都散布到欧洲各地。
保罗教派对偶像崇拜和罗马教会同样痛恨,靠着主教和长老共同统治的制度,才能相互联系起来,他们有不同的派别,在于神学上模糊而阴暗的微小差异,大家都同意两个主要的原则:对于《旧约》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基督的肉体没有钉在十字架上也不存在于圣餐之中。这个宗教团体有简单朴素的礼拜仪式和无可指责的严肃态度,连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他们要达成完美的标准是如此的崇高。不断增加的会众区分为两种门徒:在尘世的“实行者”和对来生的“期盼者”。产生阿尔比(Albigeois)异端[21]的发源地,就是法兰西的南部行省,保罗教派已经打下深厚的基础。展示在幼发拉底河邻近地区的殉教和报复,经过时势的变迁和人事的兴衰,到了13世纪重新出现在罗讷河两岸。腓特烈二世恢复东部皇帝的法律和规定。朗格多克的采邑和城市出现起义者,引发在特夫里斯的叛乱行动,教皇英诺森三世血腥镇压的名声已经超过狄奥多拉。要是仅就残酷而言,狄奥多拉的士兵可以与十字军的英雄相提并论,她的僧侣却远不如宗教法庭的创立者。[22]
宗教法庭的职责和功能,更适合于肯定而不是驳斥具有邪恶原则的信仰。保罗教派或是阿尔比异端的集会被火与剑所根绝,鲜血淋漓的残余信徒只有逃亡、藏匿或是在表面上接受正统教会的信仰。他们激发的永不屈服精神,仍然活跃于西方世界。在政府、在教会甚至在修道院里,一群潜伏的继承人将圣保罗的门徒保存在他们的心目之中。他们反对罗马教会的暴虐统治,接受《圣经》是信仰的规范,诺斯替神学的观点使他们的信条更为纯真。威克里夫(Wickliff)在英格兰和胡斯(Huss)在波希米亚的奋斗,虽然功败垂成没有发生预定的效果,茨温格利(Zúinglius)、路德和加尔文的名字备受敬仰,被信徒尊为民族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