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以及外来宗教的影响

四、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以及外来宗教的影响

阿拉伯人的宗教[41]一如印第安人,崇拜太阳、月亮和恒星,是非常原始而且看来合理的迷信模式。天上亮丽的发光体显示神明可见的形象,恒星的数量和距离在哲学家或世人的眼中,形成无限空间的概念。固定的球体具有永恒的特性,似乎不会毁坏或腐朽,规律的运动认为是理性或本能产生的作用,发挥真实或想象的影响力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认为这些星体会关切地球和所居住的生物。天文学最早在巴比伦获得孕育和发展,阿拉伯人的课堂则是晴朗的天空和赤裸的平原。他们在黑夜赶路行进,靠着星星指引方向,因而它们的名字、运动的行径和每日的位置,所有好奇而虔诚的贝都因人都很熟悉。他们从经验得知月亮的黄道带可以分为二十八宿,向带来雨水纾解沙漠旱象的星座祈祷。天体的统治无法延伸到不可见的空间,为了维护灵魂转世和肉体复活的理念,必须强调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一头殉葬的骆驼在死后仍可供主人在另个世界使用,召唤已经离开肉体的灵魂,表明死者仍有知觉和权势。我对于蛮族盲目的迷信,提到有关地方的神祇、星座、虚空和大地,无论是它们的性别、名衔、尊荣和位阶,毫无所知也不感兴趣。每一个部族、家庭或战士,对于狂热礼拜的仪式和对象都可以任意创造和变换,只是整个民族不论在哪个时代,都用谦恭的态度接受麦加的语言和宗教。

真正天房(Caaba)的古迹出于基督纪元之前,希腊史家狄奥多鲁斯(Diodorus)[42]描述红海的海岸,提到萨穆迪特人(Thamudites)和赛伯伊人(Sabaeans)居住地区之间有一座著名的庙宇,受到阿拉伯半岛所有居民敬拜的神圣地点,使用亚麻和丝质的帷幕,每年由土耳其皇帝加以换新,第一次举行奉献的仪式,是在穆罕默德之前七百年的荷美莱特国王负责提供。[43]蛮族礼拜神明只要一顶帐幕或一个山洞就足够使用,他们却修建一座用石块和泥土当材料的建筑物,东部的国君限于技术和能力完成简朴的原型[44]。宽大的柱廊围绕正方形的天房,那是一座长二十四肘尺、宽二十三肘尺和高二十七肘尺的方形宫殿,只有一门和一窗采光,双层屋顶由三根木柱支撑,一根水管(现在是黄金打造)排除屋顶的雨水,泽姆泽姆圣井为了防止意外的污染特地盖上圆顶。古莱西部族运用权谋或武力获得天房的管理权,教士的职务经过四代直系亲属的继承,后来落到穆罕默德祖父的手里,他的出身是哈希姆族(Hashemites),在同胞眼中是最神圣和最受尊敬的世系。[45]

麦加的周围地区享有圣地的特权,每年最后一个月,城市和庙宇挤满各地前来的朝圣客,向阿拉的殿堂呈献誓词和祭品。忠诚的穆斯林现在还奉行同样的仪式,原先是偶像崇拜者创立和延续的迷信活动。各地的朝圣客在离城还很远的地方,更换身上的衣服,匆匆绕行天房七圈,亲吻神圣的黑石,七次前去朝拜邻近的高山,七次朝着米纳(Mina)山谷投掷石块,奉献羊只或骆驼作为牺牲,在圣地埋下牺牲的毛和蹄,才完成整个的朝圣程序,与今日的作法并没有不同。每个部落从天房学会或教导自己的敬神仪式,庙宇装饰和竖立三百六十个人物、鹰鹫、狮子和羚羊的偶像,其中最引人注目是红色玛瑙制成的赫巴尔(Hebal)雕像,手里拿着七支无镞和无羽的箭矢,代表渎神预言的工具和象征。神圣的石像是叙利亚艺术的纪念物,在更为原始的时代只要一根石柱或石碑就可以进行祭神的活动,以沙漠里的岩石模仿麦加的黑色陨石[46],用来凿成神像或祭坛,显然源于偶像崇拜而备受谴责。

从日本到秘鲁到处都流行牺牲的奉献,虔诚的信徒在神明的面前毁弃或烧掉最心爱或最贵重的礼物,表示感激或恐惧之心。人的生命[47]成为最宝贵的祭品,用来乞求神明免除大众的灾难,腓尼基、埃及、罗马和迦太基的祭坛一直浸染人血。阿拉伯人长时期盛行残酷的仪式,第3世纪杜马提安人(Dumatians)[48]的部落每年用一个童男作为牺牲,萨拉森王子曾是查士丁尼的盟友和士兵,把一位俘虏的王室青年杀死献祭。[49]父母将其子献上祭坛,展现的是宗教狂热极其痛苦而又崇高的感情,圣徒和英雄所做的榜样使这种行为或意愿显得更为神圣。穆罕默德的父亲发出轻率的誓言要将自己献给神明,好不容易用价值一百头骆驼的礼物赎回性命。阿拉伯人从愚昧无知的时代开始,就像犹太人和埃及人一样不吃猪肉[50],男孩进入青春期时举行割礼[51],《古兰经》对痛苦的习俗未加指责和首肯,保持沉默的态度,传给后代子孙和皈依的外族信徒。一些有识之士加以臆测,认为传统的方式只是富于心机的立法者有意顺从同胞极为固执的偏见,宁可单纯相信只是谨守年轻人的习惯和意愿,原先并没有预想适宜麦加气候条件的做法,到了多瑙河或伏尔加河地区,对于身体的卫生根本不会产生有利的作用。

阿拉伯是自由之邦,邻近的王国受到入侵和暴政的震撼之际,遭受迫害的教派就会逃到这片乐土,在此过无忧无虑极其自在的生活。那些萨比安派(Sabians)教徒、拜火教徒、犹太教徒和基督徒所信奉的宗教,经过波斯湾传播到达红海。在更为遥远的古代,萨比安教义经由伽勒底人[52]的科学和亚述人的武力传遍亚洲各地。巴比伦的祭司和天文学家[53]用两千年观察获得的经验,演绎出自然和天体的永恒法则。七位神明或天使指挥七大行星的运转,受到他们的敬拜,并且把无法抗拒的影响力投向地球。那七大行星的特性、黄道十二宫的符号以及南北半球的二十四个星座,全部用图像和符咒表现出来,每个星期的七天各有所代表的神明。萨比安教派每天要祷告三次,哈兰(Haran)的月神庙是朝圣的地点。[54]他们对信仰保持坚定的弹性,随时能够向别人学习或努力教导,在创造世界、洪水泛滥和教长授命的传说,他们和俘虏的犹太人有极为类似的论点,全部诉诸亚当、塞特(Seth)和以诺(Enoch)等秘典[55],再掺杂一些福音书的道理,使多神教论者的残余势力转变为巴士拉地区的圣约翰派基督徒。[56]巴比伦的圣坛被拜火教信徒所推翻,萨比安教派受到的伤害让亚历山大用刀剑进行报复,波斯人在异族的奴役之下呻吟五百年之久,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最纯洁的门徒逃脱偶像崇拜的污染,前往沙漠与过去的敌手一同呼吸自由的空气。[57]

穆罕默德逝世前七百年,犹太人已经在阿拉伯半岛定居下来,第度(Titus)和哈德良的战乱期间,有更多的人从圣地驱赶出来。勤劳的流亡人士向往自由和权力,他们在城市里修建会堂,在旷野中构筑堡垒。非犹太人的改信者因为受过割礼,外表上看起来与以色列人的后裔无法区别。基督教的传教士行动活跃,获得极大的成就,正统教会建立稳固的统治,受到压迫的教派相继逃到罗马帝国境界之外的地区。马西昂派(Marcionites)和摩尼教派(Manichaeans)到处传播狂热的宗教理念和伪经的基督福音;也门的教会以及希拉和迦山的公侯,接受雅各派(Jacobite)和聂斯托利派(Nestorian)的主教向他们谆谆告诫更为纯洁的信条。[58]

每个部落都有信仰的自由,阿拉伯人不受约束可以选择或创立自己的宗教,部族原始简单的迷信与圣徒和哲人崇高的神学融合在一起。学识渊博的异乡客一致认同,开始传播一个最基本的神学概念: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存在,超越天国和人世所有的权柄和力量,他经常运用天使和先知的作为对人类有所启示,他的恩典或正义化为及时的奇迹,能够改变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阿拉伯人的有识之士尽管忽略对他的礼拜,然而都承认他的权威。[59]他们之所以紧抱偶像崇拜的遗骸,完全是习惯作祟而非出于信念。犹太人和基督徒是经书里提到的人民,《圣经》已经译成阿拉伯文[60],势不两立的敌人全都接受《旧约》的各卷。阿拉伯人在希伯来教长的事迹当中,很高兴能够发现自己民族的祖先。他们为以实玛利(Ismael)的身世和应许而欢呼,尊敬亚伯拉罕的信仰和德行,追溯民族的起源至神所创造的第一个人,他们也对圣书中的神奇故事以及犹太法师的梦想和传说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