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是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是中华文化的底色。
中华传统文化在哪里?在学堂、中堂、祠堂。正是基于“三堂”的信仰支撑了生活,也是植根于“三堂”的生活留住了信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通过道统的信仰而传递,通过学统的养育而传播,通过政统的维新而传承,通过学堂、中堂和祠堂而延绵。
学堂,是学习空间,教人读书明理,至今繁荣兴盛,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入人心。
中堂,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教人仁义孝悌。说起中堂,农村人一定不会陌生,家家户户都有个中堂,俗称“堂屋”,设在房子最中间。正壁会有“香火”,上书“天地君亲师”等燃香供奉,也就是教人敬天、敬地、爱国、敬亲、尊师。在堂前你要谨言慎行,出堂外也要心存敬畏不能张狂,“头顶三尺有神明”,就是中堂文化向堂外的延伸,你的言行必须为自家祖辈负责。也有的中堂悬挂“福、寿、龙、虎”等寓意吉祥的大字,或者悬挂祖训、格言、名句书法题字等。现代城市居民多称中堂为会客厅。
祠堂,即宗祠,是公共空间,教人敬天法祖。祠堂是一座建筑的大观园,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是乡愁的陈列馆,也是灵魂的栖息地。春祠夏礿,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祈祷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子孙繁衍。我们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守护着故乡,守望着根。
宗祠文化指的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既是权力的网络空间,更是多维的文化空间,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宗祠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祠堂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功效。祠堂里有祖宗的牌位,有家谱、家训、族规,让人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自家祖宗尊严。这种宗祠文化教育与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与依法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2015年8月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福建省宗祠总数约有13270座,平均每万人拥有约3.3座。宗祠总数名列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的宗祠数也是全国第一。数量如此众多的宗祠,是福建省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八闽董氏人口8万多,共有大小不同规模的宗祠50多座,分布于全省各地。
(摘自《董道》第四期)
乡村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