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陇西家声远 脉衍云坪世泽长 新罗雁石云坪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雁石镇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北部,因九龙江北段一尊昂扬于中央的巨型灰石外形神似大雁而得名,是新罗区的几何中心,是东方片的中心镇。东连苏坂镇,西邻江山乡,南接铁山镇和岩山镇,北与白沙镇接壤,东南和漳平市拱桥镇交界。雁石镇辖区西北部崇山峻岭,平均海拔810米。
云山村是由云坪、金山2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南部山区之中,距雁石镇集镇6公里,村旁就是通往著名景区龙硿洞的必经之路。云坪村坐落在一片向阳的缓坡上,背靠青山,左右溪水环流,自然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走向,造就了既高低错落又相对平缓的宜居山村景象,是福建省的传统古村落。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就像一只飞雁,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既古老又年轻。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将云山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云坪董氏宗祠树德堂外景
云坪村共有300余户800多人,村民以董姓为主。开基始祖祖聪由易婆村(玉宝村)迁至于横坑(云坪村)繁衍生息,已传26世,也兴建有许多宗祠。
二、宗祠大观
树德堂是云坪董氏来到云山村中建的第一座宗祠,建于400多年前,地处左苏坑林、石狮坑、白叶坑、香藤坑交汇处,右南尾壁、横林,前白边林、真人仑、马头迹,后大山,呈关公上马鞍之态,依山而建。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顶破堂漏、柱腐梁朽,树德堂已然倒塌。
2011年春,董氏后裔锦山、益成、秋峰、建峰、仕宾等为缅怀先祖、激励后辈,发起捐资,在原址上重建宗祠。新建的树德堂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树德堂坐落在602县道旁,依山而建。祠堂藩篱一米多高,用水泥筑墙将公路与宗祠隔离,藩篱中心是一青石雕刻的别致的龙岩雁石云坪董氏宗祠祠徽,青石隔栏用隶书雕刻“陇西董氏”字样。宗祠前有宽大的石埕,在堂前为了缅怀先祖、激励后辈,树八根旗杆。其中十分幸运的是,还有一根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所立的御赐旗杆保留了下来。
树德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典型的明清古建筑风格,双落式结构,中轴线由大门、天井、厅堂组成。红砖外墙,筒形红瓦。祠堂大门、厅堂的屋顶中脊中部有彩色龙凤、瑞麟饰物,中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构成燕尾脊。屋脊工艺精湛,曲线优美。大门上有一对青石柱门联“树茂枝荣荫万代;德高望重传千秋”。
云坪董氏宗祠树德堂内景
大门之后为天井,天井两侧有东西廊与大厅连接围成庭院,中心地面是以鹅卵石铺砌成的八卦图,十分显眼。回廊两厢有耳房,设厨房与储存室。由天井上三级台阶便是大厅,大厅明间不设门扇,为敞口厅,有工艺精巧的一对盘龙青石柱。正厅神龛供开基祖考祖聪董公府君、祖妣蔡氏董母太孺人及历代列祖列宗神位,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
云坪村背山面水,整个村庄格局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雁,南北向贯穿的道路就像雁脊,左右两侧建筑如两翼张开。云坪董氏家族继承祖上遗风,知书达理,和睦邻里,发枝建房繁衍至今。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董氏家族的发迹,云坪董氏后裔按照大雁的显形而建房,还先后建有种德堂、延庆堂、衍庆堂、承启堂、诒燕堂、诒德堂、绳武堂、婺德堂、衍厚堂等9座各具特色的董姓祖厅、祖厝。整体村落布局舒展,建筑与山水相谐,建筑材料多为传统的生土、砖、木,因地制宜,并表现出良好的依存性。
云坪村古民居和宗祠的建筑结构独特,土墙黛瓦,大部分是明清风格的土木结构建筑。几乎每个院落都有上下大厅、天井、正房、后房,住家分布左右两侧,大厅建造气派,屋脊高翘、雕梁画栋,侧门关起来就是一个个小家庭,打开就是一整个大家族,家族中遇红白喜事,参事议事十分便利。
云坪村航拍
其中种德堂为云坪董氏十三世连夏公于明朝天启年间所建造的,占地面积399平方米,寓意长长久久,系明式标准二进四弄四合院,以木结构为主的土木结构,单层。大门两门扇上写有“加冠”“进禄”4个字,脊檐高翅雄伟,厅堂通风明亮,内饰雕梁画栋。主厅分上、下两厅,左右各有边厅1个,上、下天井2个,边弄各有8个开间,各有1个天井。主厅左右分别是正房,其外形宏伟壮观,成为云坪董氏家族后人共同享有的古民居和宗祠家庙。
三、家族繁衍
入岩董氏先祖万一郎公娶妣张氏,生三子:长万二郎、次万三郎、三万四郎;继妣曾氏,生一子,名万五郎。公自延平府沙县石鼻头宁家营移居龙岩县南门外离城十里地名董邦村处居住,建立屋宇一所。万五郎公娶饶氏,生三子:长胜辉、次胜荣、幼胜宗。一世祖考胜荣公,字泉机,乃万五郎公之次子,娶妣林氏,生二子:长成德、次成惠。公自龙岩县迁入易婆村居住,创立屋宇一所。后人立主奉祀,名其堂曰翼燕堂,即今此支系董氏大宗祠。二世祖成德公,字俊甫,乃泉机公之长子,娶妣尤氏,生三子:长祖聪、次祖和、幼祖善;继妣李氏,生三子:祖禄、祖达、祖寿。三世祖考祖聪公,乃俊甫公之长子,即横坑(云坪)开基始祖,娶妣蔡氏,生二子:长保存、次陈保。公自易婆村迁至横杭,建置屋宇一所,址横坑内后坪,又建创屋宇一所,址横坑内禄存土穴,后人即以此立为大宗祠,名其曰树德堂。
本支系的七世祖崇庆公,字八郎,乃碧峰公之长子,娶妣范氏,生四子:一惟恭、二惟敬、三惟厚、四惟俊。继妣黄氏,生二子:长惟兴、次六苟,其中惟兴迁往永安小陶湖口繁衍发达。
四、习俗传承
(一)祭祖
古时每年在祖宗考妣诞辰日举行祭祀,称“诞祭”。现云山流传的风俗是做“阴寿”,与“诞祭”有相似之处。凡上祖考妣逝世后,与在世的老人一样,岁数逢十必须做阴寿,一直做到百岁。由各子孙备办三牲、米粿,以及十几盘色样各异的菜碗,全家男女老幼带祭品到坟前祭祀,烧香焚纸,燃放鞭炮,以叩谢祖恩,祈求祖灵保佑子孙平安,发家致富。做完阴寿要备寿桃或米粿,分送各房亲戚。
(二)堂口习俗
在闽西,每一大户人家称作一个堂口。过去每个堂口在祖屋修建时,除了最重要的祭祀空间和日常的生活空间,一定会留出一个空间做私塾,从外边请来老先生教家里的孩子念书。这样的习俗世代相传,造就了云山村尊儒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采茶灯舞
龙岩采茶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云山村的采茶灯历史源远流长。
280年前,苏坂镇美山村林氏十七世祖自广东传入曲调,当地民间艺人从茶山劳动中提炼出舞蹈语汇,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歌舞、说唱及民间小戏等艺术,经过几代人不断加工、提炼而成,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中原遗风。由2个人饰演茶婆,领着9个采茶姑娘和1个丑角进行表演,配上8种乐器组成的乐器班子,共20人左右,便能上演一出精彩的采茶灯。
五、祠堂楹联
祠堂堂号为“树德堂”。
大门:
树茂枝荣荫万代;
德高望重传千秋。
正厅公婆龛:
树茂自然枝叶盛;
德高必定儿孙贤。
祖德勋功常敬仰;
聪明睿智永毓传。
源自陇西家声远;
脉衍云坪世泽长。
舍粥三天行美德;
扬名万古永流芳。
六、逸闻轶事
(一)有蝠之地
云山村内很多木构建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仍保存良好。除了村民平时悉心修缮外,此地的蝙蝠也功不可没。蝙蝠会吃掉白蚁,所以有蝙蝠的地方,木头便不会被白蚁蛀掉。
(二)雁石镇得名传说
雁石镇原名渡口村,因为雁石河中有一尊灰石似雁而得名。相传很久以前,渡口村物产丰富,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一年夏天,稻子快成熟人们正准备开镰收割时,突然西方的天边出现一群漫天飞舞的蝗虫,吞噬着稻子,大片的稻穗全被吃光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艰难地度过了一年。第二年,当人们盼望着有个好收成时,没想到稻子刚抽穗扬花,天边又出现了那恐怖的一幕,眼看又一年的粮食收成没有指望了。
就在人们绝望的时候,黑暗的天空中突然划过两道闪电,只见东方的天空出现两颗金星,原来是两只大雁朝着蝗群疾速飞来,闪耀着金光,张开巨翅将蝗虫扫尽。全村男女老少为报答两只大雁,找出好吃的东西,举在头顶献给大雁,但大雁只是盘旋着向人们点头,便向东方飞去了。于是每当天上又飞来了一群蝗虫时,人们便想起金色的大雁,向着东方呼喊:“神雁啊,快来除尽这万恶的害虫!”那两只大雁果然飞来,将蝗虫消灭了。
人们为了保护庄稼,请求两只大雁留在渡口村。大雁答应了,它们在龙川河中的一块礁石上安了家。这一年,渡口村五谷丰收,人们十分高兴,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涌到龙川河畔,围着金色的大雁尽情唱啊,跳啊,感谢大雁的帮助。大雁见人们这样高兴,也亮开了金嗓子唱了起来。它的歌声悠扬婉转,好听极了。
雁石河中的雁形灰石
渡口村飞来两只神雁的事传开了。有个外村的大财主知道了这件事,就派家丁趁天黑时来抓大雁。但没等那些人爬上礁石,两只大雁早已腾空飞走了。他们连续抓了三次都没有抓到,后来黑心肠的财主恼羞成怒,就下了毒手。他亲自带着家丁,在一个阴风惨惨的黑夜,摸到河边,向站在礁石上的雄雁放出了毒箭。雄雁中箭,落入河中。雌雁迅速打碎自己的雁卵,沿河飞行着呼唤落水漂去的伴侣。村里的人们听见大雁的呼叫,奔到河边,但已不见双雁,只见一堆乱石。人们在河边发现财主的弓箭,就四处搜捕凶手;后把那财主和几个家丁绑起来,丢进了龙川河。那只失去伴侣的孤雁在河面上盘旋,后来就伫立在河中的礁石上,巡视着天空,不时地回眸张望,盼望自己的伙伴重新回来。不知过了多少年,那只大雁一直站在那里,深情地注视着上游:原来,它已化为一尊雁儿一样的石头。渡口村民为了纪念这两只为民除害的大雁,就把村名改为“雁石”。
七、名胜古迹
(一)龙硿洞风景区
龙硿洞也叫龙崆洞,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龙康村,距市区48公里。龙硿洞流水淙淙,景色秀丽,风物宜人,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3亿年前的古生代,经海洋3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
其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龙岩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素有“洞中桂林”“华东第一洞”的美誉。四周群山环抱,苍松挺拔,修竹成林,云海飘缈,是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风景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核心景点是龙硿洞。
(二)五谷仙庙
跨入云山村界,跃入眼帘的是五谷仙庙。村民视五谷仙为村里的保护神,保佑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五谷仙庙屋脊高翘,飞檐(凤尾)翘起,若飞举之势,营造出古建筑特有的灵动轻巧的韵味,还雕有避邪祈福的灵兽——龙头。泥匠雕工堪称一绝,虽历经沧桑岁月,风雨冲刷,仍保持完好,栩栩如生。
(三)云中雁
在云坪村落里西南方向山顶上有一座红顶小庙——古天寺。从古天寺前空地俯瞰,云坪村宛若鸿雁展翅,翱翔在翠绿山谷间。这“云中雁”与雁石的“水中雁”、龙硿洞中的“洞中雁”并称为雁石“三雁”。饶有兴味的寻雁之旅将成为龙硿洞景区的延伸点,让人感受古村落的魅力。
(四)云山土窑
云山村长期以来都保持着传统的土窑烧制工艺,始自哪个时期已无从考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此工艺才退出历史舞台。至今在村落的周边还保存着几个土窑遗址。
五谷仙庙
当时烧制工艺都是在董姓本宗内传承,烧出的砖瓦品质好,除满足本村人需求外,在十里八乡也颇有名气。制作砖瓦用的黄黏土都取自本村,云山的黄黏土黏性好,依山分布。根据黏土的黏性分为两种:村东头的黏性小沙粒多,用于做砖;村西头的黏性大沙粒少,用于做瓦,故有“东砖西瓦”之说。制作时以松木头烘烧,封窑后用水冷方式冷却,假以时日,青砖黛瓦就破窑而出了。
长汀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