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家风扬西滨 广川祖训昭三连 尤溪西滨三连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尤溪县地处闽中,始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地处戴云山西北麓,东南界邻闽江,为多丘陵山地。境内有尤溪、青印溪、华兰溪、后亭溪等34条河流,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尤溪历史比较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省首个获得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这里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素有崇文尚学的传统,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曾题词:“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西滨镇随尤溪建县而设。20世纪80年代,把尤溪县的西洋公社改为西滨公社,1992年5月1日改为西滨镇。
三连村原名“山连村”,即“青山高耸,连绵起伏”的意思。因与西城镇的山连村同名,便把西滨镇的山连村更名为“三连村”。三连村位于尤溪河畔南岸,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是枕头山下美丽的库区移民村。2006年获省级“园林式村庄”称号。
西洋与三连之间,还有一座叫“连洋桥”的钢索桥。它是尤溪河下游的最后一座钢索桥,同时也是尤溪河最长、最宽的钢索桥,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连洋桥下游30多米外新建了一座宽12米、长318米,总造价2860万元的钢筋水泥的连洋公路桥,2016年动工,2017年12月竣工并交付使用。连洋公路桥的开通把三连村装点得更加美丽。
二、宗祠大观
尤溪县董氏宗祠始建于明朝,1990年因建设水口电站,便将其搬迁到西滨镇三连村后山下重建,1990年先建正堂,2002年扩建下堂,2019年下堂再次扩建。堂号是“下帷堂”,引自董仲舒专心致志读书的典故。
三连董氏宗祠砖混结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多平方米。宗祠背靠枕头山龙脉——寨仑山,面向潺潺的尤溪。正面是钢砖贴墙,大门上方是青石刻有“董氏宗祠”金字,两边分别是“入孝”“出悌”两扇小门。祠堂为三进结构。正脊是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成燕尾脊,闽南祠堂建筑风格。
以大门至神龛为中轴线,进入大门有一对青石精雕龙柱,天井两边是廊庑连接,登七级台阶进二进下堂,即是原先的下堂。堂上有三对磨得光亮的花岗岩石柱,并配有“尊宗敬祖苗裔蕃;进本寻根孙枝茂”“陇西家风扬九州;广川祖训昭佰代”“丹心良史千秋敬;儒学宗师佰代钦”三对柱联。下堂天井内的两座假山格外别致。两边廊庑连接着正堂,正堂为三开敞间明厅,为议事和祭祀之场所。明厅两侧外加两间附房供接待和贮存物品之用。最后是宗祠的核心部件神龛,龛内供奉着先祖神牌。神龛上方是堂号“下帷堂”。整个祠堂整洁明亮、庄严,使祖先灵有所依,后裔入祠登堂有所瞻仰。
三连董氏宗祠外景
三连董氏宗祠内景
三连董氏宗祠平时有专人管护,逢年过节开放,开展宗亲祭祀和联谊活动。
三、家族繁衍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董贵基(蒲十一)从江西广信府迁居福建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西滨镇属地)。董贵基之子董永迁居十三都下墩村(今尤溪西滨镇下墩村)。六世祖董克耀、克广、克允兄弟三人从下墩村迁居十三都三连(今西滨镇三连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下墩村部分董氏迁居尤溪联合东边村。
克耀公支居天井垅。克广公支生二子,长子子纪公,子纪生元良,元良生仲满,仲满生八子:长房禹钦公(立房)、二房禹丰公(修房)、三房禹銮公(齐房)、四房禹全公(志房)、五房禹珍公(存房)、六房禹贤公(忠房)、七房禹万公(孝房)、八房禹潘公(心房)。克允公支居下厝。董氏宗族繁衍至今,繁衍至今已传20世,现有300多户1400余人。
宗谱始纂于明代,至1963年再由十六世孙董诗晃主持重修。《三连村董氏族谱》为钞本,1册,现存三连董氏宗祠理事会。
西滨三连村董氏承高祖董琼公起五代取行派和字,定了“克、子、元、仲、禹、家、国、永、昌、隆”十代。后由过溪张腮公再取八代:“诗、书、继、美、文、运、长、章。”别字取:“祖、宗、维、训、宇、有、其、新。”1963年岁癸卯,正月吉日由十五世裔孙诗晃(号祖辉,别字明如,书名文光)再取八代:“财、源、茂、盛、世、代、光、荣。”别字取:“仁、义、礼、智、敬、守、安、康。”其中联合村美支“仰、台、世、圣、振”五代自取行派和字。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四、古代名贤
西滨镇三连村董氏从宋至清职官名录
五、名胜景点
(一)仙人谷
仙人谷在西滨境内,沟壑纵横,山谷幽深,四季常绿。仙人谷生态林总面积1.4万亩,有许多奇异景点,如仙人桥、九龙潭、下坑湖、大王石等,是闽中游览胜地,又一个“九寨沟”。
(二)尚农生态旅游区
西滨境内尚有一个旅游胜地,那就是尚农生态旅游区。景区总面积350公顷,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组合状态良好。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坝上草原、四季采摘园、春赏园、丛林穿越等。景区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景区内峰峦耸峙,山丘起伏,既是山水秀丽清幽的旅游佳境,又是天然氧吧。
建宁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