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挽白马日月涌 西来瑞气震龙连 长乐文岭后董震龙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后董村,位于文岭镇东南部,辖后董、大垱尾、小垱尾、龙口下、新厝5个自然村。与石壁村、山边刘村、龙塘村、前董村相邻。后董村人勤物丰,空气清新,人杰地灵。该村以董姓为主,董玠九世董思诚于宋端拱二年(989年)迁至长乐之黄岐沙里,后思诚孙舜都公卜迁二十四都艾石山下震龙境(今长乐文岭后董村)。
二、宗祠大观
震龙董氏宗祠坐落于长乐区文岭镇后董村,始建于宋初,历经沧桑,于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重建。
今逢改革开放,全村侨居外国的人员日渐增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全村族人踊跃集资794000元,1998年重新修建宗祠。宗祠坐东向西,祠前堂水玉带环腰。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四柱三间结构,二重担歇山顶,凌空翘角,巍峨壮观。
祠宇融古今建筑为一体,四周风火高墙,气势雄伟壮丽。大门上方额“震龙董氏宗祠”,字楷书,苍劲有力。正大门有一对联,左联为“江都旋马第”,右联为“帝世豢龙家”。宗祠前方建成祖厅,祖厅三落直进,专供丧事之用。祠左屹立震龙碑,碑下建有尊王庙,祠右建起松鹤亭,亭下为后董文化中心。
后董还有地房的凤彩堂和永利公世系港咀严德堂。
地房凤彩堂房厅记
震龙董地房世祖凤公,字汝彩,号万腾。公善察山川地势,慧悉地灵脉气,建凤彩堂房厅于震龙董氏宗祠左翼,建造年间不详,房厅朝向坐甲庚兼卯酉三分。
凤彩堂房厅坐落于燕窝之侧,此穴脉乘群峰竞秀,山峰嶙峋峭奇,巍峨高耸的岐山主峰穿山过峡、透地入首脉之灵气。前有泰贤山玉峰作案,后面飞燕展翅为座山,左边震龙碑回首作印,右边树挡顶峰峦护街。厅前日月二池,明堂朝水屯聚,形成日月拱照、华光映堂之势。外堂内河秀水,犹如玉带环腰,环抱堂前而过,真乃燕雁交翅,龙虎交会,山环水抱,荫发财丁之地也。
后裔子孙英才辈出,专家教授、华侨富绅、达官贵人、才子贤人,荣耀门庭,福泽流衍,富贵绵长。有诗赞曰:“观音山麓燕窝穴,艾石山下震龙碑。凤彩堂前日月池,地灵人杰出英贤。”
永利公世系港咀严德堂记
严德堂地处长乐区文岭镇港咀牛背山下,坐东南朝西北,背靠桃剑峰,面朝莲花笔架山,左旗鼓,右蛇龟。南起填沙湖,东湖支流绕厅前入海,前有峡梅省道,并左距金峰商贸集镇4公里,右距梅花古老渔港约1.5公里,交通便利。
严德堂建于1947年,厅堂结构五柱八榻七间,故又名“八掮七”,是中共长乐县胪北区委会、文岭(梅花)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的旧址。严德堂始祖董仁堂公,字家冕,娶文岭郑珑郑氏细妹,生六男二女,家境清贫,与母同甘共苦,开创家业,率儿孙围海堤开垦塘园,又在石壁鸟咀围堤垦荒沙园,种蛏养殖,并在牛背山、万宝山等处开荒种番薯和造林。打破千年旧俗,在正月初一日儿孙同心同德开工劳动、默默探索。
从后董搬出迁入港咀,繁衍生息,迄今繁衍相传有5世,20余户100余人。后裔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分布各行各业,再创佳业。“严德堂”的严德二字乃祖训,让后人不忘始祖创业仁德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再展宏图。
三、家族繁衍
董玠九世董璘公生二子,长曰思诚,次曰思谨,思诚公于宋端拱二年(989年)由福唐城迁长乐之黄岐沙里,思诚孙舜都公卜迁二十四都艾石山下震龙境(今后董村),今传24世,居村500余户1100多人。
震龙董氏宗祠内景
后董有两个重要分支。一是东岱分支,董玠后裔十七世董佺,官授南宋秘书郎,同进士出身。宋末,因世运变故,为避元患别震龙(长乐后董别称)独自泛舟入迁连江县永福乡永贵里岱堡之南牛路下董厝角(现名董厝路),该地离连江县东门20里。迄今历790多年,人丁发达兴旺。董佺公被尊为迁居东岱董氏一世祖。至今已传28世,居村300余户700多人。
另一支是在明末清初,长乐沿海倭寇横行、生灵涂炭,为避倭窜长乐,后董村有董玠后裔二十八世董则齐、董则前、董则莞、董则对等人,携眷迁居至福州鼓山镇远洋乡远西村谋求生存发展。今传14世,居村200余户600多人。
震龙董氏简明世系图如下:
四、祖训内涵
震龙董氏祖训
一训孝顺父母。人之一百行,莫大于孝,家庭中有善事父母,克供子侄者,理合褒嘉,呈请给匾以旌孝行。
二训敬老尊贤。高年硕望,模范具焉,国家且有优待之典,族姓可无推崇之文?今与子姓约,尚敬礼之,毋或敢忽。
三训和睦亲族。子姓繁衍皆祖宗一脉分支之亲,忍漠外视乎?凡我族人尚笃亲亲之谊,方不愧为望族。
四训勤读诗书。报国荣亲,诗书之泽甚大。凡我子姓有志诵读者,品行文章着力砥砺,或列黉序或掇巍科,非特宗祖有光,亦副族人之望。
五训诚实正业。工农商贾各有专业,敦本务实乃克有成。凡我子姓宜执其业,实其职者方为董家令嗣。
六训早完钱粮。钱粮为惟正之供,输纳实臣民之分,凡我族人宜各早完,毋累亲族。
七训疏财仗义。凡我子姓救危助弱,资助贫困族亲脱贫致富者,均应嘉其名,表其彰。
五、古今名贤
董泰齐,字永坦,清进士,曾任知县(据墓碑记)。
董高德,字政群,1944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从事革命工作,历任中共长乐梅花支部书记、胪北区委委员。1949年后毕业于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后任连江县公安助理员、武装部副部长、副区长、书记等职,1989年正处领导岗位上光荣离休。
董铭华,武警部队上校军衔。
董明亮,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董明光,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历任晋安区王庄街道办事处主任、晋安区新店镇党委书记,福州市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副处级),陕西省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福州市晋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董凌,工科硕士,任农业银行福州分行网络金融部经理、信息中心主任。
董碧仙,女,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福建省高级法院法官培训中心副教授,福建省高级法院民庭庭长助理、副庭长、庭长。2020年任省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厅级)。
董水观,字德颖,空军团职干部,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办公室处长、福州市公安局纪委、特警支队副主任等职。
董明煌,字隆洋,曾任空军某部副团长,2016年团职转业至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任平潭综合实验区国资局副局长,现任福建省国资委副处长。
董翱翔(天祥),字隆翔,海军上校军衔,曾任海军福建基地某部教导员、副处长、团政委。
董立开,字美祥,任福建省财政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中心主任(处级)。
董城水,字美德,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任海军某部司令部参谋、副科长。后历任长乐区(市、县)潭头镇镇长,中共长乐区(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长乐区(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董良坚,字家兴,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福建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咨询)专家,任福建建工装配式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省粮食工程设计院院长。
董建秋,厦门大学生物学硕士,任福建省协和医院肿瘤研究中心研究员。
董少明,字德明,福建师大博士,先后任职于晋安区法院、福州市纪委,现就职于福建省委改革办公室(财经办公室)。
董立耀,字美帅,毕业于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会计师。曾任连江县政协委员会委员、福州市工商联常委、福建省房地产评估专家委员会常委,现任福建正德集团董事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执行会长。
董航,字德卿,先后毕业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南昌大学,硕士,副教授,任福州理工学院系主任。
六、主要景点
后董村旧称震龙二十四都,本境有许多名山胜景,主要有棋山、马头山、后门山、东房山葫芦穴、六房山、科安山、观音碑、艾石碑、震龙碑,并有摩崖石刻“震龙”。震龙后董湖泊池塘有填沙湖、日池、月池、八卦池、全球池、大池、米槌池、石井港。其中,石井港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董、薛、徐、陈等姓同造,载入《长乐县志》。村中有古井一口,位置在艾石碑边,井塔石上刻载系明万历年间建造。另有外头井和龙口井。
(一)后董文化中心
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2010年后董村民倡议建设后董文化中心。当时后董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但后董董氏宗亲为了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位,筹备组充分动员董氏宗亲及董家女婿、远洋董氏及各震龙支系董氏宗亲,群策群力、众志成城、聚沙成塔,建设后董文化中心。2011年开工建设,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耗资300多万元的气势恢宏的后董文化中心,其犹如一颗镶嵌在艾石山下的耀眼明珠。
后董文化中心
(二)摩崖石刻
后董村山水秀丽,村后山有观音岩,好像观音菩萨端坐山顶。村边还有一块80平方米的镜岩,宛若一面镜子,镜旁有一块高13米、宽5米的岩石,其上刻“震龙”两个大字。二字楷书,径4尺,载入《长乐县志》,相传“震龙”石刻系南宋理学家朱熹之手笔。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避“伪学”禁,游学于长乐,不仅在长乐培养了一批理学人士,也在长乐潭头二刘村、古槐镇及三溪村等地都留下了石刻。
朱熹究竟为何在此处留下石刻?为何没有署名?“震龙”两字的含义是什么?这些疑团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但都不妨碍后董的“震龙”石刻成为研究朱熹在长乐活动、教授理学的重要历史文物之一。
(三)白马尊王庙
震龙境白马尊王庙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先后经过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民国壬申年(1932年)和1982年的3次重修。最近的第四次由后董荣寿园配合全体村民捐资乐助315000元,于1995年春开始兴工修建,并扩建大殿及后座,至1995年冬工程告竣。扩建后的白马尊王庙气派万千,肃穆壮观。本乡及外地群众以及侨居外国的人士皆来此庙焚香并叩求祈祥赐福。特别每月初一、十五日,本乡和外地的善男信女来供香求神的络绎不绝。事业有成的村民均于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日请来戏班在后董食堂公演戏剧,举行“谢神”庆功演出活动。村民每年还于正月初九日在白马尊王庙内供礼“摆暝”敬神,灯光灿烂,通宵达旦。
“震龙”摩崖石刻
后董龙山洞白马尊王庙
(四)观音寺
2000年所建,后山顶有一处观音像,仔细看还有脚踝和脚板,俗称“一踏天”。寺边还有青泉古井和童子拜观音古迹。
(五)观音堂
1999年,在山水清静的后董湖里井地方建起观音堂,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堂中端坐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庄严慈祥。左右有数尊金身塑像,形象生动。
(六)文昌宫
1999年,后董村民董良光在白马尊王庙右侧,原大王宫旧址建立一座文昌宫,殿内端坐文昌帝君与大王夫人塑像。宫内设左中右三殿,供村民焚香祈福。
(七)亭桥
后董骑街桥,乃祖经公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造。新塘桥,乃震龙董孝传于嘉庆丙辰年(1796年)倡造,载入《长乐县志》。1995年2月,董家冕后裔集资2万元修建一座董堂桥。1999年,震龙董氏宗祠右翼山坡上新建一座松鹤亭,供村民歇凉观景。
(八)日月池
后董村的日月池实际是两口池,位于后董村震龙董氏宗祠前方,近的一口呈圆形,叫作“日池”;远的一口呈月牙形,叫作“月池”。
一般大厝、祠堂或祖厅只挖一个半月池,因为建房子需要的泥土,往往就地取材,挖着挖着,一口半月池就出来了。极少像震龙董氏宗祠这样挖两口水池的。可能当年震龙董氏宗祠也只有一口半月池,但是先人在池中间修了一条路,将半月池切为两半,一半形状好像新月,一半则接近圆形,或许这就是日月池的由来。
然而,真正令人佩服的是老祖宗们在其中所展现的生活智慧。池内的水是流动的,可作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水源,用来饮用、洗涤等。万一发生火情,池里的水就成了消防用水。平常池内也会养鱼或是放养鸭鹅,这也是农村肉品自给自足的重要供应来源。
(九)后董古厝
文岭镇后董村57号为一处古民居,建于民国时期。古厝为土木结构联排房屋,两侧为砖石垒成的高墙,呈长方形,整体呈灰棕色。房屋呈两层结构,二楼设有木质阳台,样式仿美人靠。为保障安全,该房屋后方转角位置设置为圆角,目前该处古民居四周地面均已硬化,并设有排水渠,部分房间也已改造成现代砖墙结构。
(十)清泉古井
清泉古井位于后董村观音岩下,不知开凿时间,村里的老人说至少也有上百年的时间。古井在1974年得到重修。重修后的井沿为四方形,1.5米见方,由4块青石相嵌而成,一块青石上刻着“震龙清泉井 公元一九七四年秋造”字样。水井内壁为圆形,井水清澈见底,至今仍有不少村民前来取水,用于酿酒、泡茶。
(长乐后董董氏理事会提供资料,严德堂部分由严德堂始祖仁堂公四子董高德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