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董杨宗亲福利基金会发展史
该基金会曾命名为“石狮董杨宗亲联谊会”“泉州地区董杨宗亲福利基金会”“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等。
1935年,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为调解、平息族中纠纷,团结族人,赈灾济贫,在泉州晋江曾坑的教育界名士、乡绅杨孙岱先生倡导下,晋江、南安、惠安、金门等地的族亲齐聚泉州市区中山路宝发银楼,成立联谊会。创会初期,命名为“石狮董杨宗亲联谊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团结联谊为宗旨,以谋求生存发展为目标,开展一系列工作,辐射整个泉州地区。后因工作需要,更名为“泉州地区董杨宗亲联谊会”。
1978年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海外各地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纷纷回乡寻根谒祖,探亲旅游,经商贸易等。为适应形势发展需求,1981年旅菲侨领杨其仁(晋江上宅)、董伦意(石狮永宁)、杨妈愿(晋江南霞美)、杨海章(惠安屿头)、杨华彬(晋江曾坑)、董光溪(石狮永宁)等宗长回家乡探亲。在他们的热心带领下,各村落董杨族亲热烈响应与积极投入,不少村落重新恢复董杨宗亲联谊活动和早年创建的迎祭董杨先祖的民俗活动。
1990年通过董妈祚宗长的引荐,联谊会派出董伦助、杨德仁两位宗亲往广州机场迎接台湾地区杨清钦宗长到董杨宗亲联谊会参加盛典活动,向其介绍计划筹资建设会址的困难情况。杨清钦理事长大力支持,率先捐资10万美元。
联谊会在1991年、1992年两度组织访菲募捐70万元,加上杨清钦的捐款,共有100多万元,开工兴建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六层大楼——“董杨历史文化纪念馆”作为会址。在兴建过程中,各村落董杨族人出谋献策,慨解义囊,热心奉献。落成时杨清钦宗长亲率台湾地区赴大陆工商考察团莅临石狮市,与旅菲董杨宗亲回乡团诸位侨领共同为会馆剪彩。是时,旅菲侨领董光溪宗长热心捐资10万元,给本会作为教育、救灾基金,故将“泉州地区董杨宗亲联谊会”更名为“泉州地区董杨宗亲福利基金会”。
为了扩大联谊活动范围,1995年2月20日在省社会主义学院杨式猛、杨青主持召开申报会,参加人有卢美松、董伦彬、董文瑞、杨清法、杨德仁等47位。3月28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审批通过、5月10日福建省民政厅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准成立“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并批准设立福州办事处和泉州办事处。同年11月13日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全体会员在福州市工商联召开成立大会,确定首届各部门负责人,杨成武将军为名誉会长,杨清钦宗长为荣誉会长,杨式猛为首届会长。该会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联谊交流为平台,肩负学术研究与宗亲联谊双重任务的省级民间社团组织。
2008年5月25日,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石狮市隆重举行。大会选举了以董承耕先生为会长的第四届领导机构。会上,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领导宣读《关于同意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设立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的批复》,董承耕先生向“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会长杨炳宣先生授牌、授印。自此,“泉州地区董杨宗亲福利基金会”就正式更名为“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
西汉大儒董仲舒、东汉太尉大清官杨震,被泉州地区董杨族人尊为先祖而虔拜与奉祀,族人并对“正谊明道”“廉垂四知”的祖德祖训加以传承发扬。每年正月二十四日,大宗祠都举行春祭活动。
自20世纪30年代迄今(中间因历史原因中断多年),每年一度举行恭迎祖公庆典,由各村报名、公平竞选、轮流主办。全程由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负责管理执行。其研究制定了《送祖迎祖规章制度》《送祖迎祖信物规范》,并主持举办每一届迎祖活动,使恭迎祖公庆典活动步入正轨。
恭迎祖公庆典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祭祖,更是以宣传祖德家风作为重点,突出“正谊明道”“廉垂四知”的祖德祖训。特别是2004年还组织了一个“正廉历史文化研究会”,宣传儒家学说的尊师重教,宣传清廉为官,为人民服务,符合时代要求。
董杨族亲合影
从每次迎祖、接祖实况来看,祖公每到一个村落,该村落从人文社会到经济发展,从村容村貌到公益慈善配套,都得到巨大的改善。迎祖迎来村庄的一派新气象,迎来社会的安定和谐。迎祖祭祖融入闽南民俗文化节,也是一种新的拓展举措,迎来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之交流、增强共识,共谋发展之双赢。
泉州地区董姓和杨姓的迎祖活动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每年更有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及海外的宗亲前来谒祖参祭,无形中已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增强了董杨族人的情谊。正因为如此,不仅受到广大宗亲的欢迎,也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它对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祖德宗功,倡导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历年迎祖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