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世泽流芳远 吴航苗裔衍庆长 长乐金峰董朱董氏宗祠

陇西世泽流芳远 吴航苗裔衍庆长 长乐金峰董朱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金峰董朱董氏宗祠位于长乐区金峰镇胪峰社区董朱村,又称董朱公婆厅。金峰镇位于长乐北部,濒临台湾海峡,辖区面积29.88平方公里。东与文岭、湖南两镇毗邻,西与鹤上镇相连,南与漳港镇交界,北则与潭头镇接壤,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金峰原名甘墩,别名炉峰,百年前有人在胪峰山西侧的千年古刹“皇恩寺”上作“鸦池通玉井;镜石照金峰”对联,后人遂以金峰取代甘墩、炉峰。金峰是千年名镇,素以地理优越、物产富庶、商贸鼎盛、人文荟萃而饮誉八闽。历史上曾与涵江、石狮、石码并称福建四大名镇,享有“小上海”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金峰更是加快前进步伐,被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称为“草根工业发源地”,是长乐纺织与钢铁行业的发源地。

金峰董氏宗祠内景

金峰董朱村,古称“金墩董厝”,属二十三都,董氏自宋乾道五年(1169年)迁入金峰,迄今已建村850多年。如今,金峰交通更加便捷,四通八达。而董朱村又处在金峰振兴路与第三公路中心地带,是胪峰大道、振兴路、金港路和东南绕城高速金峰段的交集处。它距长乐城区13公里、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8公里、距长乐松下港深水码头20公里,又是镇政治、文化、经济与商贸中心。

二、宗祠大观

金峰董朱宗祠位于金峰旧街董朱老宅区,坐北朝南。宗祠构造为四进三廊四厅:第一进为积德厅,宽4.2米、长8.6米;第二进为励志厅,宽4.8米、长11米;第三进为思祖厅,宽11.5米、长14米;第四进为祖厅(神龛厅),宽4.6米、长13.6米。整座宗祠进深近60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据统计,一共用了120根落地木柱。相传宗祠约建于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年),其先祖由苏州经商返回,与其他姓同往南平材场购买木材,大木被他姓抢先运走,于是只运回百多根圆木,连夜雇人竖立起这120根木柱,起盖了三进四厅的宗祠。其神速与魄力传遍周边的村庄,一时成为美谈,故有“漏夜竖柱百二根,三落透后起祠堂”之说。

宗祠前原为一石埕,有一半圆泮池。祠前设有门楼,飞檐翘角,灰塑精巧。据老人回忆,古时有两对旗杆石,为族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黄岩总兵董应龙所立。宗祠第一进积德厅,原作为花厅(客厅),为迎客或准备用的,备有茶水。第二进励志厅,原壁两旁张示祖训(家规)或宗族溯源、祖上名人格语,训导后人勤奋励志,耕读传家,荣宗耀祖。第三进思祖厅,为族中规模较大活动的举办场所,如正月“摆暝”、婚丧酒席摆放及演戏等活动。据说若将前厅厅门拆卸,即可搭台做戏,真乃一厅多用。第四进祖厅,厅后设有“公婆龛”,即神龛,供奉着列祖列宗神位,供族人春秋拜祭。建祠几百年间未改变祠堂旧址、范围、规格,迄今能完整地保存原貌,实属罕见。

三、家族繁衍

董玠十三世董康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由前董迁入胪峰金墩,即今金峰董朱。延至八世国仁(名希孟)于宋咸淳丙寅年(1266年)出赘曹家。国仁生四子,长子崇德回金墩复祖姓董,次子崇庆回前董姓董,三、四子乃承继曹家归曹姓,名君礼、君辅。于是董曹两家往来亲密,传为佳话。董朱村现有300余户900多人(包括旅居海外35户),已传32世。

金峰董朱门楼

金峰董朱郡望为“陇西”,堂号为“正谊堂”。

金峰董朱昭穆行第与董玠支系相同。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金峰董氏族谱》为打印装订本,修于1999年。据谱志载,金峰董氏乃始祖董康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由鳌峰前董(另说十七都蔡宅)迁入金峰董厝,当时有否谱系无记载,族史亦无留传。经250多年后,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董岱之子孟圭为本宗族世系纂谱并续行第,后又中断。1996年,由金峰董朱老人会召集有关编谱人员,广征博采,从实际出发,反复调查论证,去伪存真,探本究源,重新编修,故而新修族谱融思想性、资讯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族贤董高斌在谱序中对新修族谱表达无限崇敬和高度评价;编修人员董政铭、董江水、董长城也在谱序中表达欣慰之情;老会长董文瑞亦为新谱写了编后语,希望新谱除了能慰先祖之灵,更能启迪后昆,世代传承。族谱共36节,包括序跋、凡例、源流、世代名贤、概况、名人名言、传说轶事、乡规教育、名人乡贤、宗人迁徙情况、世系及编后语。现存金峰董朱老人会。

中保庵

四、习俗传承

(一)中保庵“摆暝”

按金峰当地习俗,正月初九日起金峰地区有几个姓氏轮流为保境护民的中保庵神明“摆暝”。金峰董朱定为正月十四日,是日董朱善男信女携供品、鲜花、香烛等置于供桌,拈香拜祭。

(二)放岁笼

金峰董朱正月初一日尚有放“岁笼”习俗。岁笼为长圆形的笼子,笼中盛着供饭。正月初一日凌晨,天蒙蒙亮,各家各户都捧着特制的岁笼,将之摆放在宗祠的供桌上,寓意着孝敬祖上从年初供饭始,以表孝恩。

五、祠堂楹联

金峰董朱宗祠与文化中心有多副祠联,大多用黑漆描在朱红的厅柱上,许多语意深刻,蕴含丰富的典故。

先祖丰功伟绩代光国史;

后裔继往开来世笃家风。

织缣偿债孝道感天动地;

种杏成林医德震古烁今。

源溯陇西晋国千秋留直笔;

脉承江都汉廷三策表鸿儒。

怀先祖光辉业绩昭华夏;

看后辈俊秀人才振家邦。

李唐防御使世胄;

大汉江都相家风。

陇西世泽流芳远;

吴航苗裔衍庆长。

德业传家益子弟;

文章寿世课儿孙。

肇开文明新气象;

克绍孝悌旧家风。

强项令名垂竹帛;

防御使威震闽疆。

医德感人称表率;

孝行传世足楷模。

春霜秋露隆祀典;

俎豆馨香焕宗祊。

勤政爱民仁德敷闽海;

功勋卓著神威震榕城。

其中两则祠联,信息量大,含有历史典故。其一为:“织缣偿债孝道感天动地;种杏成林医德震古烁今。”上联典出东汉大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后与天上织女结为夫妇,织锦偿债赎身的传说,流传后世;下联典出三国吴侯官(今福州地区)董奉,其为人治病不收医资,让治愈者种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故后世常用“杏林春暖”来称颂医家。

其二为:“源溯陇西晋国千秋留直笔;脉承江都汉廷三策表鸿儒。”上联典出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秉笔直书之事;下联典出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

六、逸闻轶事

金峰流传着伏虎保境的传奇故事。相传近代金峰曾遭虎患,村民心存阴影。1946年的一日清晨,大雾茫茫,视野模糊。上陈山下发现一连串老虎足迹,一只斑斓大虫正大摇大摆下山走在平原上。老虎经过金峰李村,村民李吓弟倒完溺器与老虎相遇,被老虎抓伤。接着老虎又窜到金峰董朱,被董朱村民发现,村民们群起呐喊,敲锣打鼓,老虎闻风丧胆,慌不择径跳入秧园里(即大王宫前)左窜右跳。这时,董朱村民十余人手持火铳和长矛将其团团围住。突然,老虎从土圳上跳出,村民董政雅随机应变,找个有利地形手持火铳打中老虎后腿,老虎顿时发威,顺着枪铳的烟窜到董政雅身旁。此时,董政雅浑身是胆,毫不畏惧,虽肩头、手臂被老虎抓伤,但仍用火铳顶住老虎头部。其他村民亦志同气合,同心协力擒虎,大家用长矛与老虎展开搏斗。老虎用扑、掀、剪三招发余威,但大势已去。老虎只得又跳入圳中,四脚朝天,村民趁机将长矛死死顶住老虎身子,董政雅再用火铳打中老虎头部,须臾老虎气绝身亡。过后村民将老虎放置公婆厅供桌上,供人观赏。董朱村平原打虎的消息传得很开,五乡八里的人都来参观,络绎不绝。

七、古代名贤

金峰董氏涌现出许多名贤,因旧谱失传,在此仅据县方志记述部分乡贤。

董岱,字叔鲁,明永乐元年(1403年)贡士,广东琼州府崖州县令,富学文华,政清刑简。

董孟圭,董岱之子,明洪熙元年(1425年)为本宗纂修族谱。

江都大厦

董应龙,字则康,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黄岩镇总兵,宗祠前立有两对旗杆石,以为纪证。

八、主要景点

(一)江都大厦

江都大厦地处金峰胪峰大道、振兴路与董塔路三岔路口,面朝金峰环岛,是金峰商贸中心及交通枢纽。江都大厦于1999年9月动工兴建,2000年12月竣工。高9层,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与此后动建的董朱文化中心两项工程共耗资500余万元。大厦取名“江都大厦”缘于纪念董氏先哲汉大儒江都王相董仲舒。江都大厦拥有多层商场及房间用于租赁,每年在经营中都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

(二)董朱文化中心

董朱文化中心地处董塔路、振兴路交会处,为金峰通衢要道。文化中心于2004年动工开建,翌年竣工。高4层:第一层是宽敞大厅,作为老年人活动休闲场所,设有茶座、棋牌室、开水间、厨房等,面积达960平方米;第二层为影剧场、会场、会议室,面积达12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观看影剧或参加会议;第三层为功能厅,面积达1140平方米;第四层为其他用房,面积约200平方米。整座文化中心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

董朱文化中心

(三)大王宫

大王宫又称保胜境,于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兴建,四扇三间,土木结构。天井西边两间小房,中间后面画一本境大王神像;东边为放龙舟处。清同治戊辰年(1868年)重修,献资者勒石立碑。大王宫曾被用作店面、肥料仓库、讲书场、化工厂等。

大王宫

(四)天德堂

天德堂坐落在门楼后,为明朝起建的建筑,在门楣上方有两个圆孔。堂内供有佛祖、猴将军等,通常亦称菜堂。曾做过生产队队址、面条加工场等,于1987年重修。

九、前世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董朱村还是金漳平原上一个僻静的小村落。当时,全村只有40多户100多人,靠着有限的土地,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随着宗族繁衍发展,逐步成为有300余户900多人的村庄,但土地仅区区150多亩。由于缺乏水源,且田地错杂、交通不便,所以村民虽然常年辛苦耕作,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很清苦。但董朱人天生勤勉,先祖开基创业时,曾有“漏夜竖柱百二根,三落透后起祠堂”之传奇。现代的董朱人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时代潮流。20世纪七八十年代,董朱人发挥制作线面技艺,在董朱村边路旁立起一排排面架,加工起线面。董朱村制作线面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于是声名远播,名扬省城。这样,村民也有了一定的收益,有的还盖了新房。

随着改革开放,金峰地区工业商品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被誉为“草根工业发源地”。但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土地,土地使用审批权尚掌握在镇、村中,村民只能“望洋兴叹”。20世纪90年代,金峰地区工业、商业发展尤为迅速,于是镇、村推出一系列土地开发计划,董朱村大量土地都在开发范围之内。然而,董朱村民原计划开放使用的土地审批得不到批准。镇政府只同意拨给土地补偿费每亩3000元,其中还被村级截留10%,也就是说每一亩土地只能拿到2700元。从此,子子孙孙就失去土地的供养,生活何以为继?这样就使董朱村陷入困境。

天德堂

“逆境中奋斗,困境中崛起”,这是董朱村数百年来处世立足之道。村中有识之士不甘村庄从此落寞,在董文瑞率领下,四处奔波,盘桓于市县内外、省城上下;通过省董杨研究会广播人脉、善结人缘;造访相关人士、各级领导,利用一切机会说明广大村民诉求。历经多年,董朱村依靠坚持和团结的力量,最终获得镇政府同意的18%土地的开发使用。经过认真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于是董朱村有了如今的董朱新村、董塔路两旁的高层建筑和商铺、江都大厦和董朱文化中心等。每年经营这些产业可以产生不菲的经济收益,助力于董朱村的腾飞。

董朱新村一角

董朱村利用区位优势,发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使整个乡村获得新生而英姿焕发。究其原因,除了迫于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外,还与团体的团结奋斗精神,引领者富有胆略魄力和团队规范管理有关。例如,董朱老人会作为民间团体,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原因在于:一、民主选举产生。每两年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理事长、副理事长、会计出纳和监管员。二、规范资金管理。有严格的资金收入、支出管理制度和救急助困的条例,特别是保证困难老人(50岁以上)每人每年不少于5000元的救助金。这为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减轻了家庭负担。三、制定老人会工作指南,指导村民参与公众事务,移风易俗。此外,金峰董朱理事会还热心于宗亲联谊交流,是省董杨研究会最早参与单位,是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的发起单位。董朱理事会与省总会关系密切,在关键节点支持总会工作。平时,与全省各地董氏宗亲守望相助,保持密切的联系。

福州市区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