屴崱峰高开盛世 凤洋锦绣荡和风 福州鼓山远洋董氏支祠

屴崱峰高开盛世 凤洋锦绣荡和风 福州鼓山远洋董氏支祠

一、地理概况

美丽而古老的乡村——远洋,属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鼓山镇位于福州市东郊,以境内“石鼓名山”而名。东邻马尾港,西连福州市区和台江镇,南临闽江,北临鼓岭避暑胜地。鼓山镇从北往东,群山蜿蜒起伏,形成半环屏障,最高峰是屴崱(俗称大顶峰),海拔919.1米。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和中部低。境内河浦纵横,水源充沛。

鼓山远洋董氏支祠外景

远洋,地处巍巍鼓山之麓,悠悠闽江之滨,是晋安区鼓山镇最大的村落。1949年前分7保,后分3村管辖:东,远东村;中,远中村;西,远西村,亦称“三远”,共有2000多户近万人。村民有孙、林、徐、叶、黄、冯、李、许、董、陈、阮、郑等姓。

远洋地理形态如飞凤归巢、飞凤点水,因此也称“凤洋”。古时,福州东郊之外是一片水乡泽国,从闽江到鳌峰洲直通前屿、浦东、上洋直至洋里,呈一个两江汇合的大型江口。潮水一涨江水连天,碧波万顷犹如汪洋一片,故称“远洋”。这里生长着一片中国特有的古老留存植物水松的湿地森林。勤劳勇敢的远洋人历经几十代的拼搏,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创造了丰富的人文成果,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古谚语说:“厝买龙岭顶,田买远洋鼓山边。”足以说明远洋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二、宗祠大观

据传,清乾隆戊子(1768)科董则对孙永建公读书入榜进士,翌年新建董氏祠堂。远洋董氏宗祠位于远西村,坐北朝南,东倚鼓山,西邻城区,北靠北岭,南临闽江分支光明港,周围树木郁郁葱葱。“文革”中曾被作为加工场加工大米、酿酒原料等,不幸于1972年发生一场火灾,祠堂所有文物如横匾、楹联、壁画等焚毁殆尽,一片残垣断壁、满地瓦砾触目惊心。

改革开放后,国家兴旺,百业俱兴。2005年元宵佳节,族人倡议成立筹建组,准备在原祠堂旧址上重建远洋董氏宗祠。全体宗亲纷纷响应,慷慨解囊,踊跃捐资。

宗祠面临环城路,通向机场高速的远洋路从祠堂前穿过,交通十分方便。宗祠三梯式土木结构,从外进内呈阶梯式逐步升高。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土木结构,四面马鞍式风火高垣,前垣石刻“董氏支祠”,横匾两旁配“入孝”“出悌”。前面迥照双层楼阁,大厅下面地室仍按原貌装饰。此外增建前墙彩雕龙凤呈祥、渔樵耕读4幅及青石影雕麒麟八宝;天井正面青石浮雕团龙,旁配刘海钓金蟾;两边青石扶栏前廊均是祥瑞八物,花鸟彩雕气象万千,富丽堂皇。厅中为楠木贴金卷书式横案供桌,后殿公婆龛双层结构飞檐翘角、滚斗叠井;前面浮雕龙柱,堂号横匾“三策堂”,龛内供奉历代董氏先祖神位。后耳房镶挂鎏金横匾楹联,雕梁画栋。整座祠宇人物绘画,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气象堂皇,令人目不暇接。

鼓山远洋董氏支祠内景

三、家族繁衍

明末清初,倭寇窜扰焚杀,掳掠奸淫等无恶不作,久则数月,短则一二天,祸及全县。震龙地处海边,盗匪频繁,常遭搅扰,经济滞后。后董村有董玠后裔二十八世董则齐、董则前、董则莞、董则对等4个支系携眷迁居凤洋浦尾(今福州鼓山镇远洋乡远西村)谋求发展,饱历沧桑,苦心经营数百年。现有东房董、十一头孝董、北社董、朝北里董,其中十一头孝董始迁祖董则对,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迁入远洋。北社董、朝北里董、东房董的有关始迁人名讳不详。今传14世,居村200余户600多人。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四、习俗传承

(一)祖菜由来

远洋先祖应霖公在顺治戊戌年(1658年)六月初六日被海寇俘虏埋沙身亡,尸骸无归。应霖公妣新池池氏,生二子,长为立贤(留在祖居),次为召贤,字则对。后为避兵荒,则对妻偕俩孙离祖背乡,迁居远洋,投靠本地杨家门下为下人,养家糊口。据传,当年祖孙穷困身无分文,大年除夕无力置办年货,只有一碗芥菜煮猪血过大年。历经艰辛,两个孙子长大成人,长孙永光生六子,孝发、孝藻、孝通、孝端、孝俞、孝惠。次孙永健清乾隆年间进士,生五子,孝科、孝珽、孝中、孝雄、孝为。故称十一头孝。十一个兄弟发达后各建大厝院落,为尽孝道买马尾中岐初坑山葫芦腹以建祖坟。为了牢记祖辈的艰辛,永不忘本,芥菜煮猪血作为董家的祖菜,由族人世世代代传继至今。

(二)祭墓习俗

远洋董氏两台祖墓位于马尾鸡头山(俗称海军火药库)南半坡,坐东北朝西南。左墓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仲冬吉旦。葬则对(丹策)公偕池孺人、子道成(虞九)及周孺人、孙士烺(天三)及林孺人祖孙三代。右墓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孟冬吉旦。葬士明(干行)偕李孺人,子维擢(如高)及姜孺人、侧室陈孺人。祖墓经几度修理至今仍完好保存。族中历来有祭墓习俗,每年分春秋两祭,清明春祭,秋祭定农历九月初八日。秋祭较为隆重。过去祠堂有公田,由各房轮年管理,每年的公田收入专供祭墓和祠堂各项开支。土改后仍由各房派人集资祭墓,供品中必须有麻饼、柿、青蛾。麻饼的芝麻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世代繁荣;柿中多核,寓意子孙人丁兴旺;青蛾吃后丢放在墓地不易分化,告知世人此墓有后人守护不容破坏。此祭墓习俗族人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五、祠堂楹联

大门:

一脉两地祖无分;

万源归宗原有合。

宗隆裔盛棠棣振家声;

祖训昭垂芝兰光甲第。

前柱:

苍穹祥半臻加震龙福禄;

乾坤瑞彩新添董氏寿喜。

巍巍鼓山拥祖居;

粼粼闽水绕村廓。

董祠南临闽江碧浪;

凤洋东依涌泉翠峰。

大门后柱:

祠宇南开带水纪春秋;

宗祊北望枕山长岁月。

上正:

持直笔存真而叙独振浩然史德;

述天人修治之传允称盛世儒宗。

正堂“三策堂”:

春秋直笔晋太史;

西江儒宗相江都。

凤洋锦绣云蒸霞蔚仁里荡和风;

屴崱峰高万象光华闽州开盛世。

堂庶焕重新家声丕振万代盛隆;

祖台列昭穆人伦继序千秋俎豆。

存忠孝心感天动地;

行仁义事益寿延年。

江都衍支派世泽长流根深叶茂;

凤浦振家声宗功绍述子地孙贤。

震龙崛起万千世界收眼底;

彩凤腾飞海阔天空存胸中。

鼓峰启瑞毓桂培兰乔木千枝秀;

闽水流长腾蛟起凤振基万代深。

允称良史修就醇儒八方仰懿范;

扶佐闽王力匡宗室千载耀家乘。

承先启后创大业;

继往开来展宏图。

六、古今名贤

远洋董氏族人人才辈出,硕士、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等专家学者比比皆是。董氏望族,有目共睹。

永建公,乾隆戊子(1768年)科进士。

董作桂,国民革命军公英舰舰长。

董正伟,福建达道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州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福州市台江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会长。

董增新,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原航天工业部某所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技术研究并做出很大贡献,被誉为科技战线上的“铁人”,1966年10月被安排上天安门城楼,与毛主席等中央、国家领导人出席国庆17周年庆典。

董发开,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先后主持20多项科研项目,有6项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引进福州大学,评为教授。

傅嘉嫒,董发开夫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研究员。曾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和福州大学工作,先后从事水文地质、地层古生物、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董榕,毕业于福州大学,环境工程硕士。从事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类调查与评估工作。

董正雄,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物理专业,于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任教,副教授;曾任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考试中心副主任等职。主编福建董姓史上首次出版的《八闽董氏汇谱》《福建姓氏志·董姓》《八闽董氏宗祠文化大观》3部著作。

董煜,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教授级高工,博导,福建省公安厅科技通信处处长,公安部第一位通过美国网络专家论证(CCIE)的网络专家。

姜蕴,董煜夫人。毕业于福州大学英语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外国教育史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副教授,任教于福建教育学院、福建江夏学院。

董美斌,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专业,硕士,曾任福建省顺昌县副县长、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董作棋,福建省林业机械厂车间书记,福州市劳动模范。

七、逸闻轶事

据传,清嘉庆五年(1800年),福建三四月梅雨多水,闽北山洪暴发,下泄洪水冲击福州城,山崩地裂,害田伤稼,坏公私楼宇、溺人畜不可胜计,民不聊生。董府开仓赈灾,煮粥、发粮,救灾民于水火之中。时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的王绍兰为表彰董府之壮举,封送匾额“品行纯良”以示鼓励。

连江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