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乡愁:梦与歌是复兴的摇篮

九、九转乡愁:梦与歌是复兴的摇篮

1940年,董执谊77岁,目睹日寇肆虐横行,山河破碎,百感交集。

匆匆齿豁且头童,生命依然坐蝎宫。

田海连年生浩劫,侏离何日挽浇风?

早在1932年5月9日,董执谊和陈衍等爱国士绅在于山戚公祠集会,抗议政府5月5日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并在厅前题刻。第二年11月,十九路军就是在这里策划“福建事变”,在董执谊等人题刻旁又刻“国魂”二字,连同祠内前后题刻的“醉石”“誓雪国耻”和郁达夫的《满江红·三百年来》等,成为福州城800年来抗金、抗倭、抗日光辉历史的缩影。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一种乡愁。这种乡愁,是对过往的温情和敬意;这种乡愁,让人们对生活升腾起更多更美好的希望。

别名《双峰梦》的《闽都别记》问世以来,承载了无数闽都游子的乡愁。尤其近40年来,海峡两岸多次组织专家重新点校、注释、发行,屈指算来总共已有9个版本。最新一版是201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三卷校注本,距董执谊初版刊行(仅油印25部)已逾百年。这些新的版本,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书难求的局面,可以说使这部书重获新生。

无论从家乡的怀抱走出多远,人们对家乡总还是念念不忘。

当年台湾淡水的学子们不辞山海险阻,护送董炳章灵柩回到福州,安葬于文山里。后来董执谊也合葬于此。巧合的是,陵园位于今天的福州软件园内,已被列为福州涉台文物。软件可以不断升级,硬件却只能修旧如旧,而文化就是一种软件,是城市发展的凝聚力、感召力,更是不可或缺、源源不断的助力和潜力。

国泰民安需要文化的力量,而文化贯穿古今,历久弥新。

当年,入闽先祖筚路蓝缕、开山越岭,勇于冒险、敢于开拓;而今天,闽都乡亲海纳百川、锐意创新。《闽都别记》的传奇一定还会不断续写。

有福之州,三山并峙、一水环抱的大舞台,每个闽都人都终将释放出自己的灿烂。

他们的气度、品格、歌咏、梦幻、理想、追求,与古老的闽都城共存、共生,也会延续至未来……

附录:

董执谊故居楹联

文章首列举贤书,

策擅天人不愧豢龙世族;

丰采共瞻强项吏,

风生辇毂独标卧虎威名。

祖泽世簪缨,物望首推明甲第;

帝廷资黼黻,史才长继晋春秋。

春风化雨振铎两岸;

秋水生云成梦双峰。

闽越千秋纸贵双峰梦;

文章两杼芸香一脉风。

古厝隐幽香攸关文脉;

海山涵远梦留付史谭。

赞十邑传奇春风共沐;

圆千秋梦想海月同辉。

海不扬波家国英雄梦;

道其盛德古今天地心。

瀛海播同文丹心远志;

家山圆夙梦时雨新虹。

(本篇由三坊七巷董执谊后裔董茸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