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亲睦族渊源远 尊宗敬祖孝心高 霞浦牙城麂岩下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麂岩下村,因背靠麂岩山而得名,隶属霞浦县牙城镇箩伍村,与箩伍村的北山里、罗伍、浮山头,后山村的后山、洋里,枣岭村的牛郎洋相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麂岩下与杞兰下方言同音,为方便书写,又名杞兰下。现牙城镇箩伍村与左岭村、前楼村村民同迁后山村延伸街道两旁,美其名曰“大后山”,四个村村民对外都说自己是后山人。后山村主街取名麂新街,“麂”字即从麂岩下的“麂”字而来。
麂岩下村背靠麂岩山,此山高大雄伟,形状如钟,两旁山脉环绕,如一双手臂相抱,即所谓“仙人抱钟”。旧时有三兄弟名叫钱一、钱二、钱三,他们聚义山中,建起山寨,劫富济贫。如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前楼村(又名钱大王)建宫庙供奉他们。麂岩山中古时动物多,特别是麂鹿成群,岩石又多,因而得名。麂岩下村背靠麂岩山左边支脉,源起太姥山主脉,古代通京大道在三公里外依山而过。
麂岩下董氏宗祠外景
麂岩下董氏宗祠内景
麂岩下村董氏村址,在300多年前乃福鼎市硖门乡石兰村邓氏财主山场仓楼。时过境迁,由日华公裔孙逢潮公买下邓氏山场仓楼,重整新屋。
屋宇后靠青山,毛竹成林,空气新鲜,春笋可食用,成竹又可制作器具。左右两旁枫林,可抵御台风,使房屋不受台风摧毁,冬暖夏凉。
二、家族繁衍
麂岩下旧属霞浦县下六都龙门境,今董氏聚居新村分属牙城镇后山、箩伍两村。据谱记载,族启陇西,而旺公系泰顺县罗阳启基始祖。派下第十五世仪公生四子荣、华、富、贵。贵公由泰顺南门平溪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居福宁州境崇儒。贵公一脉下第六世有一品公,娶吴氏生二子,长讳日崇、次讳日华。因逢草寇郑国圣作乱,两兄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岁秋九月间,随伯父世安公避乱于饭溪(即今后山村胡家井)。厥后,尚书苏纳海请旨命令李部院下海边除寇安民,日崇公偕伯父世安公及弟等寄居饭溪,为饭溪开基祖。数载后,娶吴氏生其镇、其铎、其锟、其锰四公。其镇公批承邓家山场屋宇迁居麂岩下地方。后来,逢潮公自买邓家山场仓楼重整新屋。自世安公开始传至今“传”字名行,已有13代350多年了。另一分支枣岭董振琳公,原系董氏同宗,其先祖居兴化莆田,后迁居福宁州砚石,因避寇乱又迁移至四都六斗坪,其后又因避虎扰,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迁居六都枣岭过桥岭。至今这两支董氏共20余户100多人。20多年前麂岩下、枣岭、蒋百洋、竹兰头4村董氏宗谱联合成一册,现在蒋百洋村只剩一户董传夸,迁至闽南南安,竹兰头村董氏回福鼎巨口三坵田祠堂,2003年重修宗谱时麂岩下、枣岭合修成一册。
如今麂岩下、枣岭两村董氏族人,随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后代子孙外向发展,董敷强、董敷清、董敷淡、董敷育、董敷伟、董敷甫、董敷煌、董直棠、董直通分迁霞浦县城区,董敷元分迁牙城镇区,董敷金分迁浙江龙港,董敷陆分迁广东中山,董敷燕(又名神平)、董值金、董值根分迁福州。
三、宗祠大观
据《麂岩下董氏宗谱》记载,逢潮公自买邓氏山场重整新屋,因麂岩下鸿基乃逢潮公派下独自改造,考虑将来长房香火无奉祀之祠,长房贴制钱二十四千文正,中厅永世合份(长房居住在后山街头)。
1976年,老屋破旧,拆除重建后,整理鸿基十五间,左边六间、右旁八间、中间为中厅,一字排列,瓦木结构。中厅左设神龛,供奉神菩,右供祖先,四时八节族人共同祭祀。
屋前场地平坦,长约50米,宽约10米,用于晾晒谷物、衣服、柴木等,夏季全村齐聚乘凉,谈古论今,说说笑笑,甚是热闹祥和。中厅正中外一条石铺主道,沿至围墙,呈丁字形两旁分开,方便族人行走。围墙“双折”形状,上折墙高1米,下折墙高近2米不等,总长约30米。下折墙西南向尽头处建一门楼,砖木瓦结构,长宽高各3米左右,门楼悬挂一皇赐牌匾。门楼于2018年夏重修。
2012年,麂岩下全村迁麂新街,为响应政府“旧村复垦”号召,将破损房屋拆除,地基复垦为农地。约定复垦的土地为原有全村董氏家族众地,不可各自使用,次年春已全部种上桃树。旧房拆除了,但宗族不能没有宗厅,族人与枣岭董氏宗亲商议,一起在后山马洋中黄益忠处买一块地整成鸿基,简单修建一间董氏宗厅,砖木瓦结构,面积约20平方米,暂时供奉神菩。祖先灵位(麂岩下“道”字辈、枣岭“正”字辈起之前祖先灵位)于2003年请往浙江泰顺南门总祠,年逢农历七月中元节,麂岩下委派2户(2人)、枣岭委派1户(1人)轮流同往总祠祭祀。之后又逐次买吴汝概、曾克松、董宏昌土地,地基不断扩大。
十几年来风吹雨打,此间宗厅逐渐破损,又受2018年台风玛莉亚袭击,更是破损严重。于是两支董氏宗亲共同商议,决定重建新祠。俗语说“聚沙成塔,众志成城”,族人热烈响应,筹集的资金近60万元。2018年在马洋中旧址处又动工扩建,经近一年施工,终于落成,并于2019年1月23日(农历2018年十二月十八日)举行落成庆典活动。宗祠厅高5.5米、宽12米、深13米,面积约150平方米。祠前埕三向围墙,围墙右侧出入大路,祠前埕进宗祠正中大门即为宗祠。宗祠系砖木瓦结构,硬山顶穿斗式,大厅正中上方藻井,工艺精巧,美轮美奂。厅内侧中央龛位供有先祖牌位两个(左为麂岩下,右为枣岭),厅左右各有龛位,左龛供奉神菩。厅联及匾额一应俱全,其中厅联“入祠朝先祖族望渊源追溯远;登堂报父母春晖寸草孝心多”“宗祠彰显先祖德;福地启示后裔贤”,表达了后人尊宗敬祖、敦宗睦族之情怀。众友邻宗亲敬送匾额有“伯仲同辉”“同宗共荣”“同根连枝”“敬宗睦族”等,均表达宗情厚谊、友好相睦之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赠送匾额“盛族繁昌”,祝愿麂岩下董氏宗亲世世代代繁荣昌盛。
2018年宗祠虽落成,但未装修完整,2020年经首事倡议,由在外发展的年轻一辈数人自愿捐资近10万元,用于石板材铺设地板和杉木制作厅内扇门。油漆彩绘之事,待后再议。宗祠左右和后门护坡,2018年只建一半,2020年董值金、董值根将霞浦三中旧教学楼拆除下的块石运回砌建,从而保证了祠墙座基稳固。
四、古今名贤
董光前父辈其镇公等购买邓家山场屋宇,移徙麂岩下后,安居乐业,勤俭储积,家称少康,送子(光前等)及孙(照荣等)读书。光前公年二十五岁进郡庠生,三十九岁补廪,六十四岁出贡。钦命提督福建学院、日讲官、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加一级纪录五次方振给“贡元”二字匾额,悬挂门楼,落款为“嘉庆十七年壬申岁仲春立”。此匾至今仍悬挂于麂岩下门楼。
董照荣,光前公长子,公年二十八岁入泮,三十一岁补廪。
董道柳,又名希陶,字美絮,生于1921年3月9日,卒于1951年3月5日。霞浦解放前任后山伪联保书记、保长等职,1949年2月由城工部党组织领导张启章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为霞浦的解放做出突出的贡献,1951年因城工部错案被错杀,时年31岁,1958年3月平反。董道柳纪念堂也置于麂岩下董氏宗祠。
五、民俗传承
(一)鱼灯
麂岩下鱼灯始于何时,师承于何处,并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鱼灯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到“道”字辈失传,而鱼灯乐器等毁于“宏”字辈。
据说,麂岩下鱼灯的产生有几个因素:一是与宗教信仰有关,中国古代大多数的文化活动,一般都与祭祀和宗教有关联。鱼灯的制作和表演前,要求人们沐浴更衣,保持洁净,不能触犯神明,类似于神戏。二是旧时农村通常是一姓一村,族人世世代代在村里耕耘发展,鱼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且是族人用鱼灯形式的表演,来祈求和感谢神的保护,与人们的精神寄托和良好的愿望有关。如据鱼灯的舌上都要写上“平安”字样及鱼同“余”谐音等来推测,这与当时人们祈求平安、渴望丰收等淳朴愿望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三是与提倡淳朴民风和团结族众有关。麂岩下董家族人在历史上十分崇尚耕读传家思想,祖祖辈辈多数是本分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后,有了闲余的钱,为预防族人养成赌博等不好的习性,于是先祖们商议请师学艺,用鱼灯的表演活动来充实族人的节日生活。鱼灯是一项比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讲究团结协作,确实提高了族人的凝聚力,从而达到禁赌与团结族众的目的。
(二)其他民俗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麂岩下董氏家族除部分族人外迁外,大部分也迁移到离村不远的牙龙公路沿线建屋居住,与后山、罗伍、枣岭、前楼、田家心等村混杂成一个村,形成一个人口达四五千人的中心村。麂岩下的一些传统文化民俗,随着搬迁也汇入一个新的文化圈,继续传承并融合发展。每年正月祝星和禳关,一年五次轮流为首祈福,四时八节祭祀神明祖先,中元节前往泰顺祭祖,后山宫七月初七日神戏,后山宫菩萨出巡,迎接外来菩萨巡游等,都丰富了族人的精神生活。
(霞浦董敷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