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望族扬冠豸 莲峰世家发董屋 连城城南董氏宗祠

河间望族扬冠豸 莲峰世家发董屋 连城城南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连城县,简称“莲”,别名莲城,福建省龙岩市辖县,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武夷山脉南段,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县境东邻永安市、新罗区,南接上杭,西接长汀,北倚清流。

连城县境内中部偏西是一片自北向南的串珠状河谷盆地,东及东南部为玳瑁山脉的梅花山中山区,约占全境面积的三分之二,西部为武夷山支脉的松毛岭次中山区。全境多为低山丘陵盘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今辖17个乡镇:莲峰镇、文亨镇、庙前镇、新泉镇、朋口镇、莒溪镇、姑田镇、北团镇、林坊镇、曲溪乡、宣和镇、隔川镇、罗坊乡、揭乐乡、塘前乡、四堡镇、赖源乡,共248个村(社区),县政府驻莲峰镇。通行闽西客家话连城话。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因县治以东莲峰山而得名。元代改为连城县。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莲城堡,属长汀县,绍兴三年(1133年)设莲城县。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名连城。历属汀州、汀州路、汀州府、汀漳道。1929—1934年先后在新泉、莲峰建立县苏维埃政府,曾一度改名明光县。1949年11月6日解放,历属龙岩专区(地区)、龙岩市。连城县是革命老区和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既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连片发展重点区域,又是内地连接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客家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

二、宗祠大观

南宋末年,董五十郎由直隶河间府任丘(今河北沧州任丘)入闽,其三世孙董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因元乱年间,以沈得卫于冠豸山灵芝峰西侧建造樵唱山房(当时的樵唱山房隶属于建阳考亭),而迁至汀州府连城县,居江坊头(后称董屋山),尊五十郎公为连城董氏开山祖。

董德源长子永贞迁至北团孙台村,次子永清迁至城关南门,三子永诚仍住江坊头。明嘉靖年间,董南山和董文山率族人,在其文川桥前九十九步之地建造宗祠。明天启元年(1621年)落成。

下录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城南董氏宗祠记》:

《易》之萃,言假有庙。夫人已亡远,则其光灵涣于太清、黄垆,贵其子或孙有以萃之。故礼自九七之制,下逮寝室。萃之义大矣哉!董氏昉汉大儒仲舒,系既邈矣。有宋讳五十郎者,原河涧任丘籍,实为今始祖。三传德源公,以闽博士教于文公阙里,著节行;元乱,用迁连城,家邑之东偏。四传永清公令安东,有政绩。嗣是族日蕃,乃迁居城南,以旧宅奉祠始祖以下。嘉靖末,燔于寇。至是后裔仰山率子姓,以乃翁南山、叔祖文山所遗文川桥前地,鸠材而聿新之。或助赀,或纳币,乃简其才者综木石,计丹漆。既卜之龟,既逢之吉。阅泰昌改元、迄天启改元之腊,而祠成。中区岿然,妥先灵也;左栖附食,推爱亲也;右俨后土,答地脉也;登拜有等,序昭穆也;饮福有次,介用逸也;垣墉既勤,严藩卫也;门墙面阳,肃瞻对也。美轮美奂,宁独织乌兔而饮蛟鼋?其以敦仁,其以讲让,其以刑兄弟而御家邦,将见族日昌、化日远,出不愧簪绂,入不愧宗祐。其萃今日之子若孙者,非自祖宗之萃始哉?是役也,总督则仰山、文耀、玉台、楠等,分督则舜文、褒暨序班三策,青衿楷、大焜,皆孝而趋义,和而咸勤,即以追蓝田之约,景浦江之烈,何多逊焉。不佞辱在世讲,而乐观其成也。于是乎书。

连城城南董氏宗祠

明天启元年(1621年)宗祠建成后,以椿、模率子侄和永诚房叔侄往闽南外迁。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孟冬月,从浙江台州回宗祠祭祖,送匾“德延永堂”,并在冠豸山石门湖(旧称崎岭头)为祖修墓。

1929年12月,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连城,当时五十郎公第十九代孙董成南为书记官。部队进驻连城县城南董氏宗祠。部队到新泉整训后,宗祠被国民党军烧毁。

2003年五十郎公二十世孙董辉出资,理事会在新修董氏宗祠旁,租用董启明和董雨霖的土地40平方米,建造两层的董氏文化活动室,家族恢复每年正月二十日祭祖的年例日。各地裔孙云集这里,向祖祠敬荐馨香。香烟缭绕,鞭炮轰鸣,热闹异常。

宗祠堂号“陇西”,自五十郎公传至二十三世,列其世系,序其昭穆,使尊卑序然不紊。

第三世董德源在连城江坊头立足后,定字辈(第三世起)为:“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明天启元年(1621年)城南董氏宗祠落成后,族人一致通过,从第十五世起字辈为:“国家世盛,肇启书兴。”2003年董氏文化活动室落成,族人一致通过,从第二十三世起字辈为:“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现董仲舒公已传至八十三世,董五十郎公已传至二十三世,集中居住在莲峰、揭乐和北团3个乡镇,经有序外迁,还有族亲定居我国台湾、辽宁、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以及澳大利亚等国。

明天启年间《城南董氏族规十条》旨在“教子之方,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其十条为:“奉祖先;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教子弟;戒习染;奖名节;慎婚嫁;急赋税。”

三、逸闻轶事

相传古时董埔一少女出嫁,其姑赠田一丘陪嫁,传为美谈,当地由此得名姑田。董五十郎和其子董值,宋时合葬于姑田镇董埔岭古神坛。至正六年(1346年)汀州罗天麟起义,董氏后人也参与其中。朝廷派人来视察时,发现董氏祖坟有天子王霸之气,便将其夷为平地。后这里成为每年正月十四日“姑田游大龙”之地。

2008年6月,连城县“姑田游大龙”传统客家民俗文化活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成功挑战最长游“龙”吉尼斯世界纪录。

四、现代名贤

董成南(1898—1931),又名董友炎,字弼臣,连城县城关(莲峰镇)南门人。1922年考取福建法政学校,在福州就读期间接受革命思潮的熏陶,立志投身革命。1925年毕业后受聘为县立中学教员,由于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不久便遭解聘。随后到新泉,与张瑞明、张育文、俞炳荣等取得联系,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经李云贵介绍与上杭傅柏翠接上关系,同年6月与傅柏翠等人共同组织蛟洋农民武装暴动后,便前往江西加入红四军,随军转战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7月中旬随红四军二纵队进驻连城,积极宣传红军宗旨,发动群众,建立工人武装。12月调任第四纵队书记官。1930年4月转入地方工作,任连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率闽西游击总队连南支队开辟新区。同年5月连南支队改编为红军独立第四团,任红四团政委。10月兼任新泉区委书记。1931年4月在闽西苏区“肃清社会民主党”冤案中蒙冤,4月22日在长汀南阳茶树村罹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董成南为革命烈士。

连城县“姑田游大龙”

五、宗祠管理

2003年,《连城县董氏宗祠理事会章程》规定:理事必须全心全意为董氏宗亲无偿服务;理事必须服从会长的领导;理事会在工作中每次开支100元以上的,由会长召开理事会议决定,经参加理事会理事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

(连城城南董氏理事会董炎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