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异五马落槽 人物杰寿可作人 沙县后底村、冲厚村、渔珠村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沙县,古名沙阳,简称虬,被称为闽中明珠,具有悠久历史。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设县起,有着1600多年的发展历程。沙县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南平和三明市之间,闽江支流沙溪横贯全境,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素有“金沙县”之称。2021年2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沙县,设立三明市沙县区。
沙县山川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迥异,名胜古迹众多。有淘金山长达38米的华夏第一岩雕卧佛、罗岩山风景区、省级名胜风景区七仙洞以及“十里平流”“七峰叠翠”“洞天瀑布”“二十八曲”等自然景观。此外,沙县小吃闻名遐迩。
二、家族繁衍
沙县董姓是南宋末年从江西牛栏角来到福建延平府沙县渔溪湾的。始祖董杨发,婆连氏,生有“五谷丰登”四个儿子,长子董绍五、二子董绍谷、三子董绍丰、四子董绍登。四个儿子分别到四个乡村安居落户:长子董绍五落户八都热水池(今虬江街道后底村);二子董绍谷落户郑湖乡江连村;三子董绍丰落户高砂镇渔溪湾;四子董绍登落户高砂镇冲厚村。后底村的董姓是该村主要姓氏,而其他的只是所在村的小姓。
后底村新貌
沙县虬江街道后底村董姓祖屋
后底村董姓始祖董绍五,其子孙至今称绍五公为清五公。婆姓氏无法查找。第二代昭四公;第三代迥孙公,婆宋氏。从第四代起约有13代,因土匪抢劫,祖谱丢失,无法查找其名字。以前字辈有“柯、震、文、嘉”。从第十七代起字辈或昭穆为“昌、盛、振、兴、观、光、尚、国、鸿、书、济、世、永、治、金、邦、祖、宗、积、德、志、学、诗、礼”等。现董氏子孙按辈分取名已到“鸿”字辈。目前有“观、光、尚、国、鸿”共5辈。现有人口200多人。
后底村董姓祖屋是在清光绪年间,由董姓后裔振风公所建,坐落于后底村祖祠附近。坐南朝北,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房屋主体由正栋、下栋及厢房组成,面阔五开间(六榀五植),深三间,正中为前、后大客厅,左右用于居住,下栋左右为厢房,中置天井,系木结构建筑,有围墙及门庑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为董氏家族清扫祖祠及扫墓日,一年四户,轮流做东,负责办伙食。
振风公(1843—1901),年幼时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七月,被钦加知府衔准授八品,匾式的文字从右往左,右为“钦加知府衔即补分府直隶□署□□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沈”,中为“寿考作人”4个大字,左为落款“给耆民董振风,准此/光绪拾捌年七月日给”。因振风公是文人家庭出身,终身以教书为生,没有种过地,收入微薄,生活较贫困,原计划在振风公六十大寿前制作好“寿考作人”牌匾,于寿辰之日悬挂在祖屋正堂上方的,但由于他体弱多病,于59岁时去世,牌匾便没有制作悬挂。
除这支董氏外,还有一支是永安迁入。永安迁入董氏有多少代已无法查找。至今取名字辈有“荣、华、福、贵、乾”5代,人口10多人。其也有简易祖祠堂。
沙县高砂镇冲厚村董姓始祖董绍登。字辈或昭穆为“德、盛、鸿、基、声、维、祖、光、华、广、运、邦、国、家、文、明、启、泰”。现有人口20余人。
沙县高砂镇渔珠村董姓始祖董绍丰。字辈或昭穆为“正、朝、绍、家、传、基、昌、永、盛”。现有人口200余人。
这两村的董姓也都有简易的董氏宗祠,规模都不大。
三、逸闻轶事
后底村最早叫“热水池”,不知何时改名的。相传南宋厉伯韶带着一些随从人员骑着五匹马从浮流(今永安市)至延平府(今南平市)路过此地时,看见路边的一口鱼塘冒着白烟、喷涌清泉,决定下马休息,去鱼塘喝水。此时正值冬季,而鱼塘里的水却是温热的,原来这是一处温泉。人喝完水后,接着五匹马也跟着去喝水,这时人们发现五匹马在鱼塘的五个方向喝水,正好与周围五座山脉的走向一致,发现这里拥有“五马落槽”的绝佳风景。于是厉伯韶将此温泉命名为“热水池”,“五马落槽”的典故也由此传开。
热水池在清康熙版《沙县志》“八都”图里有详细标注。据旧县志记载:“其水夏冷冬温,晨起具氤氲密气,养鱼极佳。”经有关部门测定,即使在隆冬时其水温也不低于16摄氏度,同时池土肥沃,水草茂盛,给鱼类顺利过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温泉出产的鱼类腥味小,肉质肥润,在民间有“后底鱼无骨”的说法。
沙县虬江街道后底村小董氏宗祠
沙县高砂镇冲厚村董氏宗祠
沙县高砂镇渔珠村董氏宗祠
永安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