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入闽播迁与分布
福建董氏从东汉到清代,历经永嘉之乱时的衣冠南渡、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率部平乱、王审知率义军入闽等不同时期的迁徙繁衍,形成如今的八闽董氏一族。根据各支系族谱记载如下:
东汉时期,董奉的先祖由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迁往陕西西安,经浙江宁波入闽,定居侯官董墘村(今长乐古槐镇龙田村)。这里是董奉的出生地。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率部从河南进漳州平乱时的董姓兵员迁居诏安县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后裔有董兴定居泉州。
唐乾元元年(758年),董玠任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和福州刺史而入闽。其次子董元礼留居福唐城(今福州市)。后裔分居长乐、福州、连江、罗源等地。
唐昭宗年间(889—904年),董祖由河南开封府入闽。董祖子董方祯迁居兴化府莆田县,董方禄定居罗源潮溪。
五代时期,董章随王绪和“开闽三王”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其子董思安官居闽国(景宗王曦时期)大将军,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退隐泉州。
五代时期,董期、董淮随王绪和“开闽三王”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董期定居长溪县(今霞浦县)西北,继寻至魁洋(今霞浦县柏洋乡政府所在地),两年后移迁董墩。数传至董旵,分居芦洋,继迁砚石村(今霞浦县溪南镇下砚村)。
北宋真宗、仁宗年间(998—1063年),董旺后裔先后由浙江吴屿(今泰顺县洲岭乡前埕村)入闽,分迁福鼎的点头镇、城区、白琳、店下、缙阳,以及福安、霞浦、宁德等地。
北宋末年,董昶由江西吉安府九都宁岐董家湾入闽,定居邵武府建宁绥安排前堡仁德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其后裔董集森之六子董铜宝迁居建宁府建阳县兴贤中里翠岭乡(今建阳区徐市镇条岭村),后裔分居建瓯等地。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董世兴由浙江余杭入闽,与泉州杨梦龄情同骨肉,以子附养杨家,承杨氏。传七世杨道会累官布政使;杨道宾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名列第二(榜眼),宋帝赐称为“董杨公”。今我国泉州、漳州、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董杨联宗”即由此而来。
南宋绍兴年间,董纯永由河北范阳入闽,定居福州琅岐。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董彦瑜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入闽,定居松溪。长子董仲珠住县城;次子董仲机住董坑。
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董大一郎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入闽,定居汀州新桥叶屋村下董。
南宋理宗年间,董关甫由江西入闽,定居建宁双溪、艾阳。
南宋末年,董杨发由江西牛栏角(今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清水村)入闽,定居沙县高砂镇渔珠村。
南宋末年,董五十郎由直隶河间府任丘(今河北省沧州任丘市)入闽,三世董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定居汀州府连城董屋山。
元大德三年(1299年),董万彤由浙江泰顺入闽,定居福鼎管阳镇西阳安仁村。元至正二年(1342年),董兰二、董兰四移迁管阳缙阳架屋定居。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董政茂由豫章(今江西南昌)入闽,在巡视泉州任中殉职。其子董永嵩、董永寿送棺木回籍,路过清流县龙津镇里拔村左龙坊枣树下鱼子塘就地安葬,后裔在此定居。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董念一郎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入闽,定居汀州新桥叶屋上董。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董懋模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入闽,定居建宁府崇安平川(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
元末,董安保由湖广襄阳随明军入闽,奉命调驻仙游兴泰里,定居仙游朗桥葫芦下。
元末,董居安由江西南丰入闽,定居邵武府建宁县北乡蓝田堡(今建宁县溪口镇溪枫村)。
元末,董纯五九由浙江温州罗阳郡马基入闽,定居泉州府,四世董真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居安溪。后裔董绍使迁居福宁州廿一都大坪玉瑶冈(今福鼎市点头镇大坪村)。
元末明初,董悦中由浙江嘉兴入闽,定居闽县龙塘堡(今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荣由江西抚州金溪县入闽,定居今武平县民主乡高横村。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董荀由盱水琴城(今江西省抚州临川董家堂)入闽,定居光泽杭西之五都,后迁居四都之水口村横南董家。
明成化元年(1465年),董琼举家由浙江省金华府金华县避难江右广信府(今江西省贵溪市)驻足,后恐前事再发,留一人守产业,余下兄弟数人入闽定居。董蒲八定居建宁府,董蒲九定居长乐县,董蒲十定居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中和坊)。董蒲十一定居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今尤溪西滨三连村)。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董梓兴由江西临川入闽,定居邵武(建阳近界首乌石窝)。
明隆庆六年(1572年),董芳由江西盱水琴城入闽,定居光泽杭川八都。
明代中期,有支董姓人由浙江省温州入闽,定居诏安县城南诏镇、桥东镇。
明天启六年(1626年),董会泉、董近泉、董新泉、董林泉等兄弟偕侄董荣波(应壬)由福建南安迁居浙江平阳四十二都田贡(今浙江平阳县腾蛟镇田贡村)。后裔分别在明、清至民国初期返迁入闽,分布福鼎市贯岭溪底、点头七斗岗、桐城岐腰、佳阳梅溪、前岐武洋、店下街道、嵛山东角等地。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董趋世业为酒库兼设水泉,由直隶保定府雄县(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入闽,因路过福唐城(今福州市)遇阻而滞留居住。
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董惟衡由浙江泰顺城南平溪入闽,定居福安东山,后迁居东坑墘上(今福安市社口镇龟龄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明所由浙江平阳县四十二都(今浙江平阳县腾蛟镇)迁居江南廿五都垟心(今苍南县钱库镇垟心村),其子董有抱迁居福鼎二十都梅溪(今福鼎市佳阳乡罗唇村梅溪)上董。董应所孙董宗义由平阳四十二都迁居福鼎梅溪下董。
清康熙年间,董隆桂由温州永嘉县衢溪迁居福鼎二都武洋(今福鼎市前岐镇武洋村)后池,董其彩迁居武洋斜岭头四箩洋。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董元锦由浙江苍南灵溪河口入闽,定居福鼎长屿三丘田(今太姥山镇巨口村三丘田自然村)。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后裔董大粮迁居福鼎秦屿巨口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董远清由江西建昌县入闽,定居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
清乾隆年间,董七郎后裔董应善由平阳廿五都乌石岭(今浙江苍南县钱库镇乌石岭村)入闽,定居福鼎八都汤家洋(今硖门乡柏洋村通家洋自然村),后裔移居硖门洋尾坪,继迁嵛山芒垱。另一支董七郎后裔董国生、董国聘由平阳廿六都繁枝(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分别迁居福鼎五都店下四斗(今福鼎市店下镇东岐村)、福鼎二都龟岭小岙(今福鼎市前岐镇龟岭村)。
清乾隆年间,董其寿由浙江平阳北巷入闽,定居霞浦盐田乡马迹岭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懋柱、董懋怡两兄弟由浙江泰顺县雅阳坪下入闽,迁居福鼎十八都古林(今福鼎市叠石乡庙边村古林)。
清嘉庆年间,董朝炳、董朝琰兄弟由浙江平阳南港三十都观美双溪(今苍南县灵溪镇观美社区双溪村)入闽,定居福鼎山前街道山前社区董厝,后裔播迁桐山、桐城等地。
清代,董中惠由浙江泰顺县雅阳溪里麻园入闽,定居霞浦柏洋乡坑口溪边村。
清代,董士修由浙江泰顺平溪入闽,定居霞浦水门乡七斗岔楼下村。
(整理自《福建姓氏志·董姓》)
董姓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