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任事,宦途坎坷

三、慷慨任事,宦途坎坷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董应举迁任南京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照管草场近一年,对收草、草价、堆草、管理做了全面调查研究,提出了管理人员配备和草场每个环节的利弊与方法,有《议处中和桥未收马草》《续陈承草场事宜》等给上司的建议。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应举在仓曹任上时发现其中管理不善,制度不合理,仓廒破损,储粮受损。司仓者往往无辜受累,在缜密调查研究后,应举利用仓廒剩余草席,集中调度使用,在不动用国帑的情况下,不拘泥于修仓职在工部的制度,在短短20个月中,改变了大批仓廪的面貌。

万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609—1615年),应举先任南京吏部稽勋司主事,一年五转,再召为北京吏部文选司员外部(从五品)。在任荐用郑三俊、高攀龙、刘宗周等传见明史的忠正廉直名臣,同时又以亲身经历奏请改革吏部不合理部政。后因题复窦子偁被参辞官。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被召为大理寺丞(正五品),敢于批驳刑部不公正的狱词,主持公道;并整顿大理寺的经费开支,修复静虚亭和仓院南公署、后堂、道路墙垣等。因再被言前事,再次辞官。

天启元年(1621年),召为太常少卿(正四品),督四夷,召集众议,量入而出解决了四夷馆经费短绌的困扰。并为主动抗金的义民毛文龙上《请救毛文龙疏》,请朝廷支持毛文龙的行动,以巩固边防。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西平之战,明军再次大败,兵民死伤极为惨重,将士们十分狼狈地逃回关内。董应举怀着感时悲世的沉重心情写下了《悲辽西》一诗,并迅速向朝廷上了《危急效计疏》,详细分析指出:敌攻陷西平之后,必然进军广宁右屯,广宁一旦守不住,山海关就岌岌可危了,山海关一旦失陷于敌手,必然危及京城,而京城一旦失陷,天下就不堪设想了。救广宁就是守卫山海关,保守京城,就是保卫天下。他在疏中还向明朝统治者提出了八条建议:一、对于那些闻风丧胆,怯懦无能,不顾国家危亡,托故迁移家庭,保全自己一家老小的官员,要严厉制裁,以儆效尤。二、号召文武百官及四方英雄豪杰出救广宁,镇守各处的关口要塞,那些罢官在家赋闲而有治兵率军之才能的人,朝廷也应破格起用,务必要守住广宁。三、蓟东八十里的芦台是通往天津的咽喉要地,要令天津、蓟、辽速派一支军队来镇守此处,绝不能失去这个通向京城的关口。四、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五方走集,奸民所聚,人多混杂。要责令五城察院及兵马司严加盘查来京的行人,以绝奸弊,防止敌人混入京城做内应;并修缮城内营堡及各种防御器械,积极做好抗敌御侮的一切准备。五、打破向来论策取武举的常规,选拔真正精通武艺的人才,以备不测之用。六、命令把外地仓库的粮食运到国家仓库,以防敌攻打京城时城内无粮。七、在这多难之际,皇上要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励精图治。八、命令各级官员举贤荐能,推举能守边的人才,以备提拔使用。召吕纯如、徐光启等人进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此疏写成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朝边境重镇广宁,明军三万人前来迎战,被努尔哈赤军队击败,全军覆没。努尔哈赤率大军进入广宁,攻占明朝城堡四十个。广宁失守后,董应举又上《保卫神宗疏》,指出:广宁既失,山海关就岌岌可危了,而京城的门户是通州。敌军必然会争夺通州,以此切断我们的咽喉要地。要守住京师,就要使通州之势与京师联络起来。因此,必须在通州沿河成对地建筑对敌台,对敌台上装备火器,选精兵强将在那里固守。如果敌兵到了,就用铳炮袭击;如果敌兵退了,就种田习武,开掘沟堑,先种榆柳,布下地网,使敌人的骑兵不能驰骋自如。在这前后,董应举还多次上疏朝廷,献计献策,如《请较演处所疏》《乞招辽兵知会疏》《报安插辽人支给成数疏》《进辽册疏》等。

天启二年四月(1622年),升应举为太仆寺卿兼河南道监察御史职衔,管理直隶天津至山海关等处屯田。

应举乃安置东北流民一万三千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并动用公款六千两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田共十八万亩,广泛招募耕作之人,给予土地、农具、耕牛、种子等,使之开渠设防,耕种稻麦。所有住宅、仓库、场圃、运输器具等一应俱全,仅费款二万六千两,所收麦谷却有五万五千余石。朝臣异口同声赞叹其功,皇上又升应举为右副都御史,仍管屯田事。天津葛沽过去有水陆兵二千,应举都命他们屯田,以收入作为军饷,屯务大为兴旺。

天启五年(1625 年)六月,朝廷以屯务既成,当兴办铸钱事,于是调应举为工部左侍郎,专理钱务,在荆州开局兴铸。不久,朝廷决定将两淮盐税收入作为铸钱资本,又调应举为户部侍郎兼理盐政。应举来到扬州,奏请修改盐务规章,建议商人补办积引,其增输金额可照正引之半。这项建议被部议反对,没有通过施行。应举正要再行陈述,却被巡盐御史陆世科抢先上疏弹劾,硬说应举从中谋利,阻碍盐务发展。陆是魏忠贤的党羽,此疏一上自然得到魏逆支持,魏忠贤传旨诘让,又唆使其党羽徐扬光再次弹劾董应举,应举有口难辩,遂愤而辞官,移居武夷涵翠洞讲学,后落职返回故梓。

董应举为官24年,政绩显著。逝世后崇祯皇帝追赠他为尚书,谥号“忠介”。董公的“忠”,正如时兵部尚书吕纯如在《崇相集》序中所说,是真忠。“介”,一方面指董公操守坚贞,以国家为重,敢做敢言,不畏权贵,不计名利,其间因言获罪,两次告假返乡,70岁那年遭宦官魏忠贤诘让,罢官闲住,73岁时,崇祯皇帝为其复官,董公以老为由辞不复出,可见董公之“介”。另一方面,在待人交友方面,人以其独立孤傲,是非清楚,不留情面,难以侍奉,谓其“介”。董公表面好像拒人千里之外,实际上却暗中帮助不遗余力,尤其热心乡梓,举办许多实事,诸如武夷讲学、修堡御倭、兴修水利、购置义田、开发名山等,被人们称为良师、益友、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