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沧桑:浮与沉是岁月的勋章

五、五朝沧桑:浮与沉是岁月的勋章

《闽都记》《闽都别记》,两部有关城市沿革、风土传奇的古籍,与福州这方古城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董执谊和董氏故居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闽都记》,明朝王应山撰,是福建最有价值的地方志之一,弥足珍贵。清末社会动乱,木刻书版已多有毁损,董执谊不惜重金辗转收购,并请工匠精心补版,藏于自家保护。

《闽都别记》书影

而《闽都别记》全书多达401回,是1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仅此而言,就可称得上“古代小说之最”了。这样一部描写城市千年变迁、足以担当地方史乘之助的作品,纵观全国,也着实罕见。围绕这部书,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作者“里人何求”到底是谁,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百多年来,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由藕根居士(董执谊)于1911年首次刊行问世是不争的事实,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历史存在。

有人说,“董”字可拆解为“艹一里亻”,即“草野一里人,里人隐草野”的意思。董执谊将编纂者署名“里人何求”,一语双关,寓意纂者“何可求”“何用求”,并非别有一个人名叫“何求”,而是纂者爱惜羽毛,将自身隐于众多闽都原创者“(乡)里人”之中。脱胎于小说家言的《闽都别记》,早年不登大雅之堂,正如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别署“冷红生”,也在情理之中。

《闽都别记》从唐末黄巢军入闽写起,到第225回入宋,第253回入元,第258回入明,第343回入清。重大历史事件大约写至第349回施琅攻克台湾(1683年)为止。到了1911年(辛亥),全书印成之时,福州反清“革命事起,闽都又困兵燹者三日”,执谊公在初刊跋言中这样写道。

纵观《闽都别记》全书,历经唐、宋、元、明、清5朝,前后近1000年的时间跨度。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治乱兴废!古老的闽都,至少2200岁。在这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署名“里人何求”的《闽都别记》最终成书于1911年,正是封建帝制覆灭之时。而藕根居士董执谊为诸多草根人物立传的殷殷初心,百世可鉴。

故居门前有着刻书铜塑,每天来此留影的游客络绎不绝。胶卷蚀刻下影像,雕版镌刻下文字,留下永恒的刹那,还自然以公道。

时间是无情的,时间又是最有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