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由来

第二节 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形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社会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祠,原义“春祭”,秦末汉初学者毛亨传曰:“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堂,初指修建在墓地上的建筑,汉代多建祠堂于墓所。由此可见,“祠”和“堂”合成“祠堂”,原意是指为举行春祭而专门修造的建筑。当时的祠堂又称墓堂,构造比较简单,前有大门,进门即为享堂,是最早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人咸聚会议的地方。

祠堂自汉代出现后,经魏晋至隋唐发展都比较缓慢。到了宋朝,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建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共9间;三品以下只能建三庙,共5间,中间3室,左右厦屋各1间;庶民则仍不允许立庙。因此,当时的家庙也成为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

时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请定功臣配享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则,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之情。”提出“定功臣配享”,“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诏天下臣工立家庙”。这三条建议都被嘉靖皇帝采纳了,“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祠堂遍天下。

几千年来,祠堂的建造成了每一个宗族的举族大事,丝毫不得含糊,而且祠堂在无形当中也成为一个宗族的象征,所以祠堂的修建一直延续至今。

(摘自《董道》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