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聚雁山派衍乌石 龙来太姥枝繁四斗 福鼎店下东岐四斗董氏宗祠

脉聚雁山派衍乌石 龙来太姥枝繁四斗 福鼎店下东岐四斗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四斗,系福鼎市店下镇东岐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地田仅能产谷四斗而得名,是浙江苍南乌石岭祠下一支迁鼎董氏的聚居地。苍南乌石岭、繁枝宗亲及邻近村民概称该支董姓族人为“四斗董”,遂成固名。其实,本支董姓族人早已在1979年前继续迁址山下的山兜鼻构架筑屋,开辟新居,四斗古村现已淹没在萋萋芳草之中。四斗与山兜鼻位于东岐村东北面,东临龙安开发区玉岐村,西接店下镇店下村,背靠冈头坪与沙埕镇台峰村相邻,面对店下镇屿前村和龙安龙华村。通村公路东达龙安杨岐码头,西至店下接228国道,海陆交通极为方便。山兜鼻在四斗旧村之下,两地相距不足1公里,这里依山傍海,资源丰富,四斗董氏先祖筚路蓝缕,在此耕山牧海,辛勤劳作,渐成望族。店下洋、龙安洋未围垦前,山兜鼻临近海岸,村前有大片滩涂。清末,店下、龙安围垦后,这里的滩涂渐成良田。清末民初,四斗董氏六世祖东兴公购得山兜鼻附近地产,开始在此建屋安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岐村将东岐洋靠近山兜鼻、白垄塘一带的洋田180多亩,分给缺田少地的四斗生产队。为便于耕作和生活,村人陆续移居山兜鼻。1979年,最后一户董姓宗亲在族人的帮助下落户山兜鼻。至此,四斗董氏完成整村搬迁。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斗董氏是现在“造福工程”的早期实践者。

二、家族繁行

四斗董氏是董姓得姓始祖豢龙氏董父的后裔,系陇西董氏的一支,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远祖。据《浙南董氏宗谱》载,先祖董成是唐高宗李渊御封的开国公,为河南光州固始董氏之始祖。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县董成公后裔随王朝、王审知兄弟入闽,始居闽南,继迁闽西。宋庆历年间,固始董氏后裔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尉董兴公分镇福建汀州,后裔播迁闽西北及闽南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兴公后裔七郎公自汀州龙岩迁漳州南靖县梅林镇磜头,浙江苍南乌石岭祠下董姓尊七郎公为一世祖。七郎公裔孙发旺公,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举家移居泉州府南安县。发旺公生青泉、青隐、青峰三子,世居南安。青峰公生子三,长子敦和失详;次子敦荣兼承青泉公,大约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南安县迁居浙江平阳二十三都大岙心(今苍南县金乡镇大岙心);三子敦义移居广东。敦荣公生子二,长经丰、次经坡。次子经坡公不久偕子明祖转迁浙江平阳二十五都云岭下(今苍南县钱库镇乌石岭村);长子经丰公之曾孙君显公迁居平阳二十六都繁枝(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另一曾孙君助公移居温州玉环岛,繁枝、玉环董氏尊经丰公为始迁祖。君显公第十子国生公于乾隆癸未(1763年)举家迁居福鼎五都四斗(今福鼎市店下镇东岐村四斗),为四斗董氏肇基祖。君显公第五子国聘公及子文汉、文智不久也迁居福鼎二都龟岭小岙(今福鼎市前岐镇龟岭村)。文智公之孙世游后亦迁居至福鼎店下四斗村,与族亲团聚。如今,四斗董氏已传12世,居村50余户200多人。后裔播迁店下东岐、筼筜、石牌,沙埕南镇、后港、岙腰,嵛山芦竹,福鼎城关等地。

四斗董氏为浙江苍南乌石岭董氏祠下衍派,未单独纂修谱牒,历次修谱均依宗祠例修。据浙江苍南乌石岭董氏宗谱载,乌石岭董氏自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闽南南安迁居浙南平阳以来,凡400余年,共修谱牒10次。首修宗谱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谱为手写本,存温州玉环董氏宗祠;次修宗谱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首次铅字排版,正式印刷版本;其后分别于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958年、1969年、1981年、1996年、2007年,8次续修。除2007年宗谱为正十六开本,电脑排版印刷版本外,其余历次谱牒均为铅印排版刻本。谱牒纂修悉遵欧苏二公之法,支图世系五世一提,九世再提,雁行序次。宗谱由修谱首事名录、凡例、族规家训、谱序、记传、行第、各衍派世系等构成。谱载平阳乌石岭(今苍南县望里乌石岭)董氏一世祖七郎公、繁枝始迁祖经丰公、店下四斗肇基祖国生公等。总谱存乌石岭宗祠,房谱分存各房各派。

2007年版繁枝董氏宗谱载旧定行第如下。

名行:

明宗君国应,朝世有东南。

诚怀其邦良,奕思齐家昌。

克明学圣道,孝敬治宗祥。

字行:

心存士天文,正日成廷扬。

锡汝桂煌坦,熙尧锦浚林。

源椒煊培录,境铭济荣灯。

新颁行第:

南诚怀其,煌良奕庆。

新颁浙南闽东董氏统一行第(自“庆”字辈统一排行):

名行:

诗书经典(世),共举允升。

积善修信,立章传名。

融和崧睦,博爱素平。

刚毅致志,孝悌忠纯。

礼为教本,义依勇行。

才冠泰斗,道思子孟。

叔侄昆仲,智贤毕亲。

鸿图勃发,端启汉民。

川泽呈秀,辉胄同登。

时赐胜景,乐受进成。

字行:

照穆宏远,万系永昌。

瑞光(紫气)普照,禧象维祝(贺)。

恪勤朝夕,怀抱古今。

芬芳雅趣,琴瑟联英。

江山会合,门第辉明。

座扬金凤,堂满玉麟。

椿树盈碧,松鹤度龄。

敦厚廉洁,敬长有恒。

居安畅值,肃清求真。

千祥广集,百福惟增。

山水

三、宗祠大观

四斗董氏,自国生公迁鼎肇基以来,凡250余载未建宗祠。历代族人每逢春秋二祭,阖族跨闽山、越浙水,往返浙江苍南乌石岭宗祠拜祭宗祖,疲于奔波,非长久之计也。21世纪以来,四斗宗亲发扬董姓族人勤劳、勇敢、睿智、拼搏的宗族精神,凭借邻近福鼎龙安开发区的地域优势,农商工贸齐头并进,各行各业共同发展。通过多年艰辛拼搏,多数族人家业兴盛,事业有成。宗亲为报祖德,聚议倡建分祠。2013年正月,举族共推怀懋、怀英、怀新、其武、其会诸叔侄,组建四斗宗祠筹建小组,着手祠堂修造诸事。初时,欲谋与同处店下的店下街董氏、文侯山董氏合建宗祠,后因种种原因作罢。嗣后,四斗董氏自力更生,举全族之力,合力创建宗祠。此举得到乌石岭宗祠及其祠下宗亲的大力支持。旋即择定山兜鼻对面白垄塘祖地建祠。凡族中有水源木本之思者,俱量力捐资。新祠于2013年正月动工,是年12月主体落成;2019年夏,进行内外装修,新祠告竣;农历九月初九日巳时,举行晋祖仪式。建祠耗资420多万元。

祠宇砖木构架,辅以混凝土,左右厢房,前庭中院后重楼,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殿宇分东西轩房,四围垣墉,翼以两庑,绕以周垣,气势恢宏。前院飞檐,置青石双狮镇宅显威;后庭高耸,敬宗祖神位表其诚。置银銮,设神龛,尊奉神主,高古肃穆。祠立64柱,柱柱镌刻对联;建厢房8间,间间画扇为窗。刻山于节,画藻于棁,旁植秀木,甬道石阶,制度雄伟,规模广大。宗祠巍然参列,肃然整齐,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四斗董氏宗祠外景

四、祖训内涵

规禁小引

窃维齐家治国,其量殊,其理一。宗之有规犹国之有劝也;族之有禁犹国之有罚也。劝罚明而国以治,规禁饬而家以齐。朱子所由作家训欤?今纂谱告成,纠集族之长者,议立规禁若干条,俾子子孙孙世守之,循斯规也。上可以承祖训凛斯禁也,下可不坠家声。此固余等规禁之意,亦即余等规禁之望也夫。

宗规六则

敬祭祀 孝莫重于报本追远,庶民不能备礼,而春秋祭于其家。是子孙以其恍惚,与祖宗交而跛倚,以临神其吐之。愿我同族敬以将军,斯可矣。

整祠墓 祠为先灵所依,墓为祖骸所藏。入祠宇必内外清洁,扫墓茔必少长咸集,污秽坍坏神其安乎?愿我同族岁时修整,斯可矣。

孝父母 孝分大小,不分难易,要惟尽其诚心,以体亲心,各随分量而已。父母岂过求于子乎?愿我同族行孝为先,斯可矣。

宜兄弟 敦行苇彼葛藟难概期也,惟分财必均,劳逸不较,衣食不争,便是相宜之道,角弓反张可乎哉?愿我同族重念手足,斯可矣。

正继嗣 宗祧攸关,律有明条必昭穆,相当伦序不失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小功、缌麻,即择贤择爱,亦必会族公议,与律意相符方可承继。彼无子者以财靳,承嗣者以财争,最可恶也。愿我同族宗祧为重,斯可矣。

联亲族 派有远近,遇有穷通。譬如大木枝叶纷披,其中不无枯槁,而本根则一耳。以亲欺疏,以贵凌贱,是秦越相视也。愿我同族联为一体,斯可矣。

族禁六款

一、刑属三千,莫大于不孝不悌。如有梗顽教之,教之不率,合族攻之。

二、大宗小宗均置,祀产以备祭扫,或轮流或归众,不得妄起争端。如有盗卖者,合族攻之。

三、家贫非病,勤俭尽可养活。如有丧志甘为鼠窃鹰偷,发觉之日,合族攻之。

四、族中公事,如祖坟、祠宇、祭器、谱牒等项,难以枚举,各宜随众乐从。倘有梗顽、挡众、鄙吝、挠公,谱内除名不许入祠。

五、士农工商,各有本业。如有游手好闲,身充贱役,上愧祖宗,下误子孙,谱内削名麾出族外。

六、藏谱家必择诗文人存焉,毋许典当私押。或每年热暑候晒一二日封藏,尤恐风雨鼠伤,蠹虫所啮也。

五、祠堂楹联

整座祠宇立有64根柱子,柱柱镌刻含有董氏源流、发祥地、祖籍地及先祖嘉言懿行等内容的联语,用词言简意赅,以达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之目的。具体包括寻根溯源联、弘扬祖德联、训勉后昆联等。现选若干副,以飨读者。

神主牌龛大厅祠联(3对):

脉聚雁山,承宗祖栉风沐雨,

肇基创业,派衍乌石岭;

龙来太姥,保儿孙立地顶天,

济世扬帆,枝繁四斗洋。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

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

光前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

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

燕冀须发扬光大;

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

蝉联要继往开来。

天井楼道祠联(4对):

澄澄水映千江月;

淅淅风筛一岸蒲。

祖德流芳思木本;

宗功浩大想水源。

水源木本承先泽;

春露秋霜展孝思。

先代贻谋由德泽;

后人继述在书香。

祠宇正面柱联(3对):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

祥瑞上腾万丈焰;

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

彩练直涌百川雄。

千秋良史流芳远;

一代儒宗世泽长。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义,

自认数端,方可无惭宗祖;

诗书美矣,但农工商贾,

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六、碑记祠志

宗祠碑记

盖闻一族之大事,莫过于修建宗祠。祠者先人安魂之宸,后人祭祖之堂也。祠立则遗泽显,孝行彰,岂可不为?

吾村董氏,自肇祖国生公于清乾隆癸未(1763年)迁居以还,迄今二百五十六载矣。得地兴丁,瓜瓞绵延,所憾者,未立一祠,以妥亡灵,裔胄能无郝颜?

兹逢盛世昌期,休养生息之际,族人倡议建祠,精英崭然向前,宗亲哄然响应,推选怀懋宗亲为首事,怀英、怀新、其武、其会等宗亲为执事,筹谋盛举,旋即相度基址。公元2013年正月兴工起造,当年冬月主体落成,今春重整修饬,粗粝暂毕,历时七年,耗资肆佰贰拾万元人民币。己亥大利,择谷旦九月初九巳时举行晋祖典仪,闽浙比邻董氏宗亲及本村族人五百余众出席,袛奉明祀,必佑后昆。

本祠坐丙向壬加午子分金,背元宝之坵,倚灵龟之峦,面氍毹之畴,对笔架之峰,左扶太姥名山,右揽沙埕良港,可谓聚山川之精华,纳天地之浩气耳。其建筑风格古朴庄严,院埕敞阔,围墙回合,檐前两旁立青石双狮;阶台正中,置赤铜烘炉,三扇门户入堂奥,U形廊庑抱天井,拾级更上,主殿宏廊,大厅横摆祭奠几案,后壁陈列神主牌龛,俨俨然若圣庙焉。

铭曰:祠宇聿新,昭穆序分。虎踞龙蹯,祥绕瑞缠。宗祧一体,祖武克继。唯德世务,自享其福。人文蒸蔚,才俊荟萃。俎豆千秋,世泽悠悠。

修建祠堂,全族共襄。不论窭富,慷慨倾囊。量力所能,锱铢熠光。捐者勒石,族史流芳。

薛宗碧撰

四斗董氏宗祠志

祠者,祭也。祭先祖之神主,习宗族之规制,怀先人之恩德,勉阖族之苗裔。四斗董氏,予之族宗,同根同源,至亲至情。己亥金秋四斗新祠告竣,怀懋族叔嘱余记之。

吾族先祖五代自河南固始随王氏入闽,始居闽南继迁闽西。明季,始祖七郎公自汀州龙岩徙漳州南靖,裔孙移居泉州南安,再徙浙江温州平邑廿六都繁枝(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国生公肇基闽省鼎邑五都店下四斗(今福鼎市店下镇东岐村),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生齿日繁,瓜瓞延绵,世代其美矣。然自国生公肇基迄今凡二百五十六载,四斗丁口数百,未有建祠。历年春秋二祭,阖族跨闽山越浙水,往返浙南乌石岭宗祠拜祭宗祖,疲于奔波,非长久计也。

夫吾祖有百世不忘之德,我辈崇报之典当有百世不迁之庙。兹逢盛世,族旺丁兴,农商工贸,多有节余。为报祖德,族人倡建分祠,推怀懋叔为首事,怀英、怀新、其武、其会诸叔兄为执事,旋即相址度基,凡有水源木本之思者,俱欣欣然,量力捐金,征工鸠材,经营规度,计仗数,揣高低,虑材用,循序渐次,厥功就矣。新祠肇造于共和癸巳正月,是岁冬月主体落成,今夏重整修饬,耗资肆百贰拾万元有奇,历时七年,新祠告竣,邦人咸称庆焉。己亥大利,择谷旦九月初九日巳时,举行晋祖典仪,祗奉明祀,必佑后昆。

盖是祠也,坐丙向壬兼午子分金。取天地定位之卦,得河洛相生之数,清流潆洄,灵秀之气蓄聚。背倚官山,福脉绵延;面迎文笔,才俊辈出。左扶太姥名山,右揽沙埕良港,聚山川之精华,纳天地之浩气。殿宇双重,左右厢房,砖木构架,前庭中院后重楼,占地三亩有奇,建筑七百余平方米。翼以两庑,绕以周垣,东西轩房,四围垣墉,气势恢宏,堂堂皇皇者矣。前院飞檐,置青石双狮显其威。立六十四柱,柱柱镌联以对;建房八间,间间画扇为窗。刻山于节,画藻于棁,旁植秀木,甬道石阶,制度雄伟,规模广大。咸以金碧绘饰,光彩炫耀。巍然参列,肃然整齐,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后庭高耸,敬宗祖神位表其诚。高古肃穆,置银銮,设神龛,尊奉神主,于此明其昭穆,谨其节序,族人近斯,汩然而起孝心。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幼其幼,蔼然有恩,粲然有文,亲睦敦而风化善矣。于是,祖有所依,则扶舆磅礴,郁积淑气,贞元会合,祖之灵,然也。故春焉而告者在是,秋焉而报者在是,所以彰宗祖之令德,垂后裔之鸿伐,耿耿不磨,昭昭可见。

予乐祠之克成,不揣浅陋,铭曰:脉聚雁山,承宗祖栉风沐雨,肇基创业,派衍乌石岭;龙来太姥,保儿孙立地顶天,济世扬帆,枝繁四斗洋。

(福鼎董其勇、董帝雀供稿)

大白鹭村海边一景

霞浦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