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宝山前千古秀 翼燕堂中一家春 新罗岩山玉宝董氏宗祠

玉宝山前千古秀 翼燕堂中一家春 新罗岩山玉宝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龙岩新罗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地处龙岩中心城市,是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岩山镇地处龙岩中心城市的东北部。玉宝村位于新罗著名的红尖山脚下,地处岩山镇的东南方,东部和南部与漳平市永福镇接壤,西与铁山、曹溪毗邻,北与岩山镇莱山村相连。

玉宝村原名易婆村,“易婆”为地方方言,谐音“玉宝”,1949年后改名为玉宝村,距城区38公里,平均海拔960米。

玉宝村山多林密,终年云遮雾罩,犹如一位天生丽质的村姑,静静地伫立在红尖山的密林间。玉宝村是一个著名的老区革命基点村,是“新罗区十大魅力乡村”之一,有世外桃园区、原始森林区、观日出日落区、天然红豆杉林区等7个旅游景区,有“龙岩九寨谷”之美称。全村单姓董,有140多户人家。

“正谊明道”牌匾

二、宗祠大观

玉宝董氏先祖开基肇业,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围棚养鸭,以求生计。随着规模扩大,在积攒到一笔可观财富后,建造了“翼燕堂”。

翼燕堂始建于清代中叶,作为玉宝村的中轴线,左右诸峰环伺。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经1987年、2018年等多次重修,建筑完好,泥墙红瓦,大门石刻“山川毓秀”,一进一层,斗拱挑梁,燕尾脊。中轴线由大门、天井、厅堂组成。入大门即是天井,两侧由东西廊连接大厅,大厅由4排12根木柱组成不设门扇的敞口厅,正厅设神龛,供奉开基祖考。正厅中央悬挂“翼燕堂”牌匾。祠堂修葺告竣后,古朴庄严,堂构增辉,重现古祠风采。

祠堂前有一片半月池,池前竖立两根彰显功名的石桅杆,分别立于清道光年间和咸丰年间。

2018年11月17日,在细雨蒙蒙之中,福建省各地宗亲怀着虔诚的心情,拥簇着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赠送的“正谊明道”牌匾来到翼燕堂,表达了董氏宗亲尊宗敬祖、缅怀先人、敦亲睦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

玉宝董氏除了开基祖的翼燕堂外,还有四房厝、三房横洋厝、五世祖和祖达祖宗之下祖厝。此外,还有董氏万庆堂宫庙、玉宝董氏五显宫庙和玉宝董氏翰林院。现存共16座古民居、祠堂、书院、庙宇,其中明代建筑有5座。

三、家族繁衍

元代,董万一郎定居今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董邦村。董万一郎四子董万五郎留居,董万五郎三世董胜辉及后裔迁居浙江温州、台州地区,董胜荣迁居龙岩岩山镇玉宝村,董胜宗迁居江苏南京。四世董成惠迁居南靖梅林镇磜头村。五世董祖聪迁居雁石云坪,董祖善迁居岩山芹园,董祖禄迁居浙江杭州苦竹,董祖寿迁居铁山谢家邦。十二世董惟兴由云坪迁居永安小陶上湖口村。十五世董在祯迁居永安小陶镇中坂村,董逸田迁居三明市尤溪县。十八世董金华迁居永定区古竹乡水坑。还有后裔迁居马来西亚吉打州、新加坡等地,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追宗溯源,玉宝董氏肇基自明代,繁衍至今已达600多年。

四、家规内涵

为了宗族的和睦与发展,规范族人的礼仪和言行,董胜荣的后裔商议制定家规,经逐步完善,各房各脉达成共识,确立了董氏十条家规。

龙岩董氏家规

一、天伦父母务宜孝顺,不宜干犯;

二、兄弟叔侄务宜和协,不宜忤逆;

三、钱粮国课务宜早完,不宜拖欠;

四、和睦乡邻尊敬长上,不可简慢;

五、远近坟墓务宜照顾,不可侵夺;

六、子侄务宜勤耕勤读,不可奢赌;

七、有事务宜投公理取,不可打架

八、为人务宜光明正大,不宜诡谲;

九、弱房务宜相辅相助,不可相欺;

十、无嗣务要本宗过继,不许混淆。

五、习俗传承

(一)粽子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都有的习俗,但玉宝村却给粽子赋予了别致的文化内涵。

玉宝村人包粽子用的粽叶是去深山中特殊的树上采摘的,包裹着云雾山坑的梯田里产出的特色糯米。

制作前将一种叫“柿子柴”的枝干烧成灰,再泡水过滤成灰水;做粽子时,要先将糯米浸泡在灰水中;包成粽子后,再放到杂木柴火烧开的水中猛煮。这样做成的粽子完全是纯天然的灰水碱粽子。除了灰水碱粽子外,玉宝村的粽子种类更是花样繁多。

粽子在这里除自食和相互赠送外,还有其他用途。

村边有个瀑布深潭,人们称之为“黑龙潭”。每年端午节,村民们会挑着粽子和“三牲”来到这里祭拜,然后把一些粽子投入潭中。若遇着旱年,还会在香烛祭拜后,把一铁犁片连同粽子一起投入潭中,以求风调雨顺。

其他一些习俗也离不开粽子。新娘回门后,从娘家再回夫家时,要带回一对娘家送的红绳捆绑的大粽子和一大堆扎上红绳的小粽子,分发给男方亲戚,寓意种子种孙、早生贵子、儿孙满堂。新娘怀有身孕,娘家人来探望时,还是送粽子。婴儿出生后,娘家送的还是粽子,表明已达目的,真的“种子”成功。

(二)迎神赛会

玉宝村民间信仰丰富多样,庙宇神坛散布村落的山间地头,有万庆堂、五显宫、翰林院、民主公王神坛、五谷神坛、盘古神坛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九日,这里都要进行迎神赛会,把周边的各路神明一起请来接受祭拜,保佑村庄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三)戏曲表演

玉宝村素有好戏之传统,村里有竹马戏、汉剧、采茶戏、山歌剧、革命现代剧和新编古装戏。如竹马戏《八骏马》,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日,由8个村民每人骑一竹马而组成“八骏马”,配以5~6人组成的锣鼓队,唢呐吹奏1人,到每家每户巡游叩拜,寓意吉祥如意,宏图大展,拜完后再演出竹马戏。

(四)当地童谣

月公公

月公公,月甸甸;跑晚路,过田塍。

田塍一窟水,水上真溜溜,女儿过漳州。

漳州一条鱼,鱼头请亲家,鱼尾请女婿。

六、祠堂楹联

玉宝村古建筑较多,每座都有楹联,内容丰富,蕴含深意。

红厝是按闽南建筑风格建造的,“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屋内一副对联“诗书世业实堪侍;孝友家风真可安”,彰显了主人清高的审美品位和孝道传家的家风。尚有一联可佐证主人儒学之风,即“仁义堂中无限乐;芝兰室内有余香”。

又如“内厝”有副对联:“高大门闾容驷马;光辉黼黻列千阿。”黼黻,原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借指爵禄或辅佐,也喻才华横溢,均暗示着主人的远大志向。

村中其他“厝”“堂”的几副典型楹联如下:

文章千古业;孝友一家春。

开春梅月白;歌枕竹风清。

几静云生砚;灵窗月映书。

门拱紫寰春富贵;

天开黄道日光华。

五伦之中有至教;

六经以外无奇书。

以上楹联无不昭示着主人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向往,表达了仁义之心、孝顺之心。耕读传家是这个村庄的一贯家风。

七、逸闻轶事

(一)天葬地的传说

万五郎公是龙岩董邦开基祖万一郎公之四子,相传万五郎公葬于龙岩岩山坑源(今芹园村)田螺形天葬地;妻饶氏葬于玉宝村罗畲饭盂岭石枋,名美女抛梭形地。传万五郎公安葬之日,灵柩既驾,扶梓至芹园村仰天螺,忽然狂风大作,暴雨骤来,扶灵柩者舍柩而去避雨,一旋踵间,风雨停歇,人往视其柩,则被泥土封堆,不假人力,居然一坟穴矣,故后人称之为“天葬地”。

(二)驿道边红杜鹃的传说

明清时期,玉宝村是龙岩通往漳平、漳州的必经之路,设有驿站。驿道边开设了一家客栈,店主有个独生女儿,名叫玉芳。她不仅长得如花似玉,人见人爱,而且端庄大方,天生一副好歌喉。

有一天,玉芳上山采茶,边采边唱起山歌,甜美的山歌引来隔河对面打猎的后生董宝的回唱。二人因山歌对唱而生情。董宝是个勇敢的打猎能手,而且乐善好施,经常接济村里的孤寡老人,带头捐资给村里的红厝书院。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知、相恋,董宝一家请人到玉芳家提亲,两家选定吉日正式定亲。之后,两家还商定来年正月春暖花开时举办婚礼。

不料,附近狂徒啸聚成匪,觊觎玉芳的美貌和玉宝村的财富,便绑架了玉芳的父亲,劫掠了玉宝村庄。而后,由于没有达到匪徒的条件,玉芳父亲被杀害了。玉芳为了拯救乡亲、为父报仇,毅然决然前去与土匪谈判而深陷匪巢。董宝为了解救心上人而夜闯匪巢,最后两人为爱殉情。村人将他们俩安葬在一起,驿道旁红艳艳的杜鹃花似乎也因此开得格外绚丽,董宝、玉芳的故事也由一代代村人口耳相传。

八、名胜古迹

(一)石旗杆

玉宝村有一宝——石旗杆,又称石桅杆,它是宗族荣耀的证书,也是民俗风情的标杆。凡是考取功名者,族人习惯为其竖造石旗杆,用于表彰科举题榜,激励后人刻苦读书。这对崇文重教风气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原来村中有许多石旗杆,如今村内一座祠堂前还竖立着两根清代彰显功名的石旗杆。一根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高5米,杆刻蟠龙,顶部尖细,石杆刻有“吉道光十二年壬辰月贡生董金标竖”字样。另外一根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形制、高度与道光石旗杆相同,石杆上依稀可见“吉咸丰三年癸丑”字样。

(二)红豆杉林

玉宝村最有特色的是环绕村四周的3.19万亩的森林。其中距村1公里处有成片森林,约有500亩,最老的树龄有600多年,最大树径5.3米,需3个成年人才能环抱。而在村西北2公里的泮头坑,生长着一片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红豆杉,它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集观赏与药用于一身。这片红豆杉林约80亩,有3000~4000棵,最老的树龄有800年。

石旗杆

(三)红厝书院

玉宝村自北而南的小溪流的入口处,有一座精致古朴的两堂两横庭院式建筑,黄色的石砌外墙和青瓦白檐很是显眼,玉宝董家人称之为“红厝书院”。传说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侨的私塾,是玉宝村最早的私塾学堂。建于清代,距今260多年。书院大门两侧还各有一幅颇具书画功底的壁画。壁画已经有些年代,但还可以辨认出线条勾勒和运笔气韵,也可以辨读其配诗。

红厝书院

红厝书院大门两侧的壁画

(四)红色基点村

玉宝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是革命斗争的堡垒。由于地处深山老林,当年红军游击队曾在这里隐蔽、打游击。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村里80%的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游击队,成为地下交通员和革命接头户,全家被杀害或在与敌人战斗中牺牲的有几百人,房屋被烧毁的有40多座。福建省许多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深深的战斗足迹。

(五)龙漳桥

玉宝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变。从山这头到山那头,隔着一条水流湍急的赤榜溪。于是村里士绅出面,筹集资金,聘请工匠,造了石拱桥,即龙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