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规制

一、基本规制

祠堂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寻文明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实物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其反映了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见证。祠堂建筑以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丰富多彩的形制风格,成为反映传统建筑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是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包括建筑与建筑间的组合形式和空间关系以及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在古代,祠堂的建筑是有规制的。明代祠堂大致分为皇帝的太庙、品官家庙和庶民祠堂三种。祠堂有明确的规定,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

祠堂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偏房、廊庑分布两侧,左右对称,纵观全祠,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规划统一,布局严谨。建筑规模多数在数间到数十间。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祠堂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祠堂建筑的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进、单路祠堂

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这类祠堂数量较少,是一种简式祠堂,例如沙县董氏宗祠。

(二)两进祠堂

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这是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进祠堂

由祠门、二门(也称仪门,其后部有时设有戏台)、享堂、寝堂(或后楼)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这也是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四进祠堂

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享堂、寢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此类祠堂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祠堂

中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以下专门对闽南祠堂的基本规制做一介绍。

闽南祠堂建筑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门厅、天井、拜堂(大厅、大殿)、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按进深分,闽南祠堂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或称“下落”“顶落”“后落”。两厢称“榉头”(“角头”),下落、顶落与榉头围成的天井,称“深井”。具体来讲,闽南祠堂有以下几类。

单落式 只有一进,正屋三间,正中为厅堂,一般用于小宗、支宗的祠堂。厅堂后部设神龛,前面就是祭拜的空间。正屋前有小院,正中设门墙或门楼。

双落式 前落是三间门厅,一般正中设有塌寿,有的还将两山墙伸出,形成三间塌的形式。也有的大型宗祠前落为五间,此时大门一般设于中柱柱缝之间,设有三道门。祠堂的大门屋顶一般用三川脊(三胎脊)形式。第二落是厅堂,大厅与大门之间左右围以榉头。大厅后部设雕琢华丽的公妈龛(神龛),或者设板壁,大厅正中的空间称“寿堂”,是主要的祭祀空间。大厅前设寮口,与榉头一起面向天井开敞。公妈龛后的空间称为“寿堂后”。

三落式 大型的祠堂可以再设后寝,以应“前堂后寝”的古礼。后寝存放祖先牌位,此时前厅一般开敞,祭祀时将牌位移至大厅,祭毕后奉回后寝安置。有的祠堂还可再增设护龙,作为辅助用房。

番仔楼式 这是受洋楼影响的祠堂形制,是将双落的前落或前后落改为二层楼房,在前落正面融入西洋的山头、拱券、柱式、栏杆等,构成中西合璧式的“五脚架”外廊。但在祠堂内部,依然常会设置精雕细琢的公妈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