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司马第 帝世豢龙家 长乐古槐江都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古槐江都董氏宗祠坐落于长乐区古槐镇龙田董厝村,亦称古县董氏祠堂。古槐是长乐南乡重镇,地控南乡与长乐区枢纽,曾为新宁县治所达137年之久。古槐地处长乐中南部,东连文武砂街道,西毗罗联乡,南接江田镇,北与鹤上镇接壤。古槐俗称古县,旧统善政乡十一都廉风、建兴二里和十二都敦素里、崇贤二里。唐武德六年(623年)立新宁县时,县治即选在敦素里(今古槐)。这里因易生槐树,故又称古槐。唐人应秋试每在八月,俗有“槐花黄,举子忙”语,谓槐树方花,乃学子赴举之时,以槐取名,或含此义。
唐上元元年(760年),防御使董玠因其地卑湿,将县治移至吴航头。沧海桑田,今非昔比,千年历史积淀,世代繁衍,古槐董氏族史必然非同一般。古槐董氏为新宁古县最早的姓氏,现董厝村紧靠新考证发现的新宁县衙故址——元明西境。另外,长期流传于当地的古地名“上董境”“下董境”“福船洋”分布在龙田大部分地区。二十年前,古槐群众重修石碧山寺庙时发掘出一块镌刻有“董玠”名字的残碑,后不知去处,可佐证当时董氏族群分布于古槐大部分地区。此外,据古槐董氏另一分支三溪董氏的记载:“三溪乡谚曰‘先有廖董,后有陈潘’。”三溪潘氏为今日名门望族,亦始迁于唐末,其也认定董姓先于潘姓,三溪有座古桥,原称廖厝桥或董厝桥,未改成潘厝桥,直至清代一次重修,仍尊董姓者担当缘首。董姓留名古碑,担当缘首者多处可见。可见,当时董家人丁兴旺,住地覆盖古槐及南部地域,确为“千年老董”。
古槐江都董氏宗祠内景
古槐董氏宗祠背倚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其南麓,面向东海,坐西向东。建祠时间不详,原祠址未见记载,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古槐董氏方迁移此地,此后选址卜筑宗祠。据谱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明清几度重修,故建祠至今逾千年,是古槐地区较早的一座祠宇。1958年祠堂曾被政府征用为粮食仓库,1980年经族人多方争取,方归还古槐董氏。因年久失修,祠况不佳、墙倾柱朽,唯恐倒塌,1997年古槐董氏族人多次发出倡议,成立宗祠重建理事会,由董桂官任理事长,主持重建工作。此项重建工作得到族人,包括海外宗亲,长乐前董、后董、金峰董朱宗亲的大力支持,宗祠于1998年11月修竣。在建祠过程中,海内外族人及兄弟宗亲共捐资逾百万元。
二、祠堂大观
古槐董氏宗祠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祠堂为硬山顶钢梁结构,前墙高16米,门前雄踞一对2米高的石狮。祠堂正大门上方保留原祠“江都董氏宗祠”石雕,左右仪门额“入孝”“出悌”。祠前两副门联分别为“江都司马第;帝世豢龙家”和“史才光晋承;理学著江都”。祠宇融古今建筑为一体,四周风火高墙,气势雄伟壮观。祠堂为二进,第一进为屏墙、戏台,戏台柱联“贬侫惩奸借青史诛邪扶正;褒忠敬孝勉世人守法奉公”。此联借史警今,训诫后人,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第二进后厅设有神主龛,龛上供奉开基始祖董玠等神主牌,壁挂历代先贤画像。龛前长案,高烛台、铁鼎一应俱全。厅堂上下,画栋雕梁,虽说不上华丽,但功能全面,实用大方。
三、家族繁衍
唐乾元元年(758年)董玠任福建防御史,驻节新宁县,县治为今古槐。董玠治政有方,因有德惠于民,民请留焉,遂留次子元礼居于福唐城。元礼玄孙董禹,禹生绍裘,裘生四子曰:璘、珙、琳、珉。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董珙由福唐城卜居于敦素里平川,即今古槐董厝,故董珙为古槐董氏始祖。珙三传至舜俞,迁二十四都鳌峰,分支衍成前董,前董又分支衍出金峰董厝(俗称董朱),而后董的始祖为董璘,后董又分支连江东岱董氏和福州鼓山远西董氏,故而这些董氏都是同宗同源。古槐董氏始由董玠繁衍至今已42世,达千年以上。据《古县董氏族谱》记载,2011年修谱时统计,居本村60余户260多人,迁国内各地223户860人,迁国外52户170人。
古槐董氏有史记载迁居此处已逾千年,前期族史记述因年代久远,动乱变迁而难以存留。据长乐后董及前董留存族谱记载,古槐董氏近现代曾有两次修谱。一次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乡进士董浚明主修,并存谱序;一次在民国初年,由清举人、民国福建省参议院代议长董子良主修。因旧谱遗失,数代人冀望修谱之梦难圆。迨至2010年,族人董福寿为继其父、原古槐董氏族长董谊财遗愿,第二度由加国返乡任“古县董氏重修族谱理事会”主任,并推举退休教师、长乐七中原校长董作钜为主编展开重修族谱工作。历经一年多艰辛努力,终于修成,《古县董氏族谱》付梓面世,现谱存古槐董氏宗祠理事会。
古槐董厝简明世系图如下:
古槐董氏郡望为“陇西”,前此曾用过“江都”为郡望。古槐董氏堂号有两房为“正谊堂”;有一房为“杏林房”,这可能与东汉时期“建安三神医”之一、“杏林始祖”董奉有渊源。据记载,汉董奉居住闽侯县董墘村,即今长乐区古槐董厝村附近。
四、祖训内涵
古槐董氏尊崇先祖董仲舒,以董仲舒“正谊明道”为祖训。
董仲舒曾为江都易王相。易王是汉武帝的兄长,《汉书》说他“素骄,好勇”。易王问事涉及征伐霸道,所以董公一本正经地答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就是仁人君子做事以“正其谊”为原则。“谊”即义,义即“事之宜”,即事情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便是“正其义”。至于结果有没有好处,用不着特别打算,因为大利就在大义之中,义外求利,不仅不是义,而且终究也无利可言。同样,做人以“明其道”为原则,道即人类该走的道路。做人该怎样便怎样,就是“明其道”。至于走下去有没有功效,也用不着特别计较,因为功效是其次,道义才是第一。符合道义的原则,一时也许看不出功效,最后还是有功效的,只是事前用不着特别计较。如果事前处处计较功效,便将妨害道义的原则,其结果往往是悖离道义,并且终究也无功效可言。俗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白白做小人”,就是这个道理。要知小人与君子的分别,就在于此:君子是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小人恰相反。例如做一个孝子,必是做子女的心中认为对父母应该孝顺,便孝顺父母。如果处处计较孝顺父母有什么功效,有多大功效,有功效或功效大的便做,否则不做,则此人必非孝子,且势必成为一个势利小人,哪还有人看得起他?
五、祠堂楹联
古槐董氏宗祠面墙有两副祠联。第一副为中联“江都司马第;帝世豢龙家”,此联董氏祠堂多数采用。上联典出江都相汉大儒董仲舒;下联典出董氏得姓始祖董父,董父善驯龙,舜帝喜之,赐姓豢龙氏。第二副为边联“史才光晋承;理学著江都”,上联泛指董家文风强盛,诗礼文章,世代传承;下联典出汉大儒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六、逸闻轶事
古槐董氏因旧谱遗失,许多历史传说与族人轶事无记载流传。但在历代口耳相传中,有“杏林始祖”董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千古传说与近现代二则族中轶事,值得一提。
(一)“杏林始祖”董奉其人及传奇
董奉,东汉年间与华佗、张仲景齐称“建安三神医”,于史料记载散见于《神仙传》及地方志。如《仙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长乐县志》载:“汉董奉炼丹处也,尝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获福,故又名福山,岩曰董岩,峰曰董峰,为一方巨镇。”明诗人方定《凤山丹灶》写道:“翠山巍巍注远眸,董仙曾向此中游。棋盘丹灶留遗迹,白鹤不来知几秋。”大多将董奉写为仙风道骨,非凡神圣。
董奉确为人间医圣,他行医布道,造福苍生,至今还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董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行医施药从来分文不取,只要求受医者痊愈后在后山种植杏树,轻患者种一株,重患者种五株,日久蔚然成林,故曰“杏林”。董奉每于杏熟时,便设一草仓贮之,以杏易谷,用于赈济贫困乡民,故今尚有人用杏核与粥同煮,称之“真君粥”,实为纪念董奉也。于今,在福州台江白马河畔尚建有“救生堂”奉祀董奉。
据记载,董奉一支系经广川迁陕西西安,后经浙江宁波到福建侯官(今福州长乐),后又到江西庐山。汉时福建侯官董墘村,即现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董厝村,是董奉青少年时期生活及行医活动区,而今古槐董氏有一房号为“杏林房”,其与世称“杏林始祖”的董奉有何渊源,仍待考究。
(二)近现代族中轶事
1.“饔口讨食”
古槐董氏“杏林房”第三十四世祖董述潭是位传奇人物。据传述潭少年时家贫,但志不疏,勤奋劳苦,成家立业。传说述潭公娶述潭嬷时“眠床八只脚”,就是说婚床是用两张长椅架一块床板而成,可见何等寒酸。述潭嬷做了一个梦,梦中人说“你要去饔口讨食”,醒来觉梦语是下下签,“饔口”有多大,能讨得食?后述潭公往闽中经商,将本地日杂、麻布、干海产等贩往山区,运回土纸、牛骨粉(可做田园肥料)、笋干等山区特产。一次述潭公雇船往闽江上游,行船至尤溪口雍口,见此处山场广大,人口密集,于是在此处停留,并开设“昌盛”商号。由于诚信经商,体恤民情,让当地山民赊账,日久月积山民便将山场、山林典当变卖给商号。10余年间述潭公便置办了方圆数百里的山场、山林,成了尤溪雍口一方名绅。此后,述潭公回乡盖房建坟、培养子孙。现今“述潭厝”乃是古槐四方八里最大的古民居,该屋为二进六扇五间,两边均有10间连排偏榭,建筑面积达1012平方米。述潭公非常看重子孙教育与培养,他育有五子一女,其中第五子国儒乡试中式为国子监生,其孙子才、子良均中举,故荫封为“皇清文林郎”。因“饔”与“雍”谐音,所以梦语成真,传为古今佳话。
2.“董厝祠做戏还钱”
古槐董厝自1998年祠堂修竣后,每年都有请各地戏班演数场戏,大多为族人还愿所请,但端午节必定是以祠堂名义献演,而戏资乃是由各房子弟捐献的。原来事出有因:董厝祠堂先前被征为粮食仓库,所以演戏的事也无从谈起;20世纪80年代虽经董家族人多方努力争取,讨回了祠堂,但祠堂破旧,旧戏台也拆了,所以要想演戏也是“天方夜谭”了。故有人断定董厝祠演不了戏,董厝人没办法做戏,有欠债耍赖的人更是说:“要我还钱可以,等董厝祠做戏的时候。”此语一时还很流行。听到此话,古槐董氏族人慷慨愤然,于1997年5月动工重建宗祠,1998年11月竣工,翌年端午节立马请戏班演戏,此后端午演戏亦成习俗。
七、古今名贤
古槐董氏后裔中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因旧谱毁荡无存,新修族谱仅能从部分方志记载中查找数位名贤人物。
(一)古代名贤
董梦麟,宋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
董士岳,宋进士。
董应宣,宋进士。
董时贡,明举人,初为楚王师,继为鲁王师。
董浚明,清同治乙丑(1865年)科进士,授文林郎,拣选知县。
(二)近现代名贤
董述潭,皇清文林郎。
董子才,光绪年间举贡,江苏溧阳候补知县。
董子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副贡,民国初年省参议院议员、代议长。工诗文,著有《弓园诗钞》。其中之一为:
坞尾江楼观竞渡
流光匆匆近端午,三日竞渡此风古。
谓投角黍吊屈原,惊走江鱼须击鼓。
后人谁复知此意,胜负只以力为赌。
金鼓未衰甲胄兵,丁壮欢腾父老苦。
况我年来爱读骚,众醉莫醒宁忍睹。
主人风雅觅新题,置酒招我来兹土。
楼高百尺俯台江,群龙出没难悉数。
耳边又闻爆竹声,争鸭夺标舟三五。
曷不努力事耕田,负有何伤胜何补。
八、名胜古迹
古槐因原为新宁县县治,加之“杏林始祖”董奉曾在该处悬壶济世,且古槐历来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所以名胜众多。
(一)董奉山
传说山上曾有神人散发炼丹,人见之必有福,故名福山。后因汉董奉在此行医布道,悬壶济世,而改称董奉山。乾隆《福州府志》注“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民国《福建通志·山经》中载:“福山在廉风里。”廉风里即今古槐。古籍称董奉山为长乐之东岳,可见地位显贵。董奉山以名山、名水、名人、名树、名果的原生态,享誉福州东南,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古槐董厝和古槐董氏宗祠就位于董奉山的南麓。
(二)董奉草堂
董奉草堂位于董奉山南麓,是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景区,为纪念“杏林始祖”董奉而修建的。草堂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汉代风格,四周遍植杏树,百草芬芳,韵味深远。董奉草堂现建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南雅堂、杏园等建筑群。同时,采用借山引景手法,先后建了杏林广场、太极广场、董奉雕像、杏坛论医、华佗亭、仲景亭、董奉亭和福山龙道等景点,可供游人登高览胜,纵观山石、田园、海域之美。
(三)玫瑰山庄
玫瑰山庄坐落在董奉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怪石嶙峋,整座山庄规模宏大,错落有致,是一处融宗教(天主教)、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山庄取名“玫瑰”,因为此花是纯洁至爱的象征,意在告诫人们应修身立善,普爱世人。
(四)古县董氏七星墓与祠堂墓
古县董氏七星墓位于距古槐约20公里的罗联乡马台大橹峰南麓,古墓地上部分已毁,仅余下遗址。据先前曾经到过此地扫墓的族中老者回忆,祖墓墓埕三重,规模宽敞,气势恢宏。南朝七峰为案,故号“七星墓”。墓前青石墓碑,碑前盖有“恩荣亭”配屏风式题刻,造工精巧。据传当年造墓花费6年时间,在闽安镇采得上等花岗石,水路运输,卸在长乐坑田码头,由民工抬石上山,每天只能一个来回,千辛万苦,可见一斑。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发万宝山,号召家家户户圈猪积肥,拆墓石砌猪圈,就这样七星墓一带地面墓石都拆光了。于是数百年古墓只留下供人回忆的遗址,实属遗憾。
现今仅存的古墓有:董奉草堂内第二十五世祖梦轩墓,第二十六世祖廷财墓,第二十六世祖杏林廷顺墓。这三座古墓如何能在董奉草堂这个中心景区内保存下来?事缘2000年长乐市委、市政府发掘长乐历史名人“杏林始祖”董奉,于是选择毗邻古槐董厝的董奉山南麓建造董奉草堂,迁走了草堂规划区内百来座坟墓。但市委、市政府办公会议决定:留下董家三座古墓,由政府出资维修其中一座,其余两座由董家出资维修。于是,这三座墓就成了古槐董氏仅存的“祠堂墓”。董氏后裔经常前往维修后的古墓祭扫瞻拜,古墓也成了草堂景区内的文物。
(五)古民居“述潭厝”
“述潭厝”又称“杏林房”,为古槐地区较有特色的古民居。述潭厝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是由古槐董氏“杏林房”第三十四世述潭公起盖的。坐南向北,大座六扇五间,前后两进,东两各有偏房10间(西边已倒塌)。全座宽22米,深46米,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现为古槐仅存的最大古厝。述潭厝选址讲究,它夹峙在两山之中,厝东面有一小岭,古驿道由此穿过,当年亦是车水马龙,挑工轿夫穿梭如织之地;房后有一排高大榕树(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烧炭被砍光),遮天蔽日,整座房子犹如座椅,稳稳当当。该厝为土木结构,四周风火高墙,前后天井,上下二进均有回廊相通,柴屏门槛,斗桁雀替,石阶柱础,一应俱全。而中天井砌盖两大水池,用于防火。遗憾的是,在1958年公社化运动时,曾被征用为古槐公社卫生院,1961年归还族人,但厅廊门扇等房屋结构均遭破坏,经多年维修方复原状。2009年述潭公后裔再次集资进行全面维修,力求修旧如旧,维持原状,使之具有文物保存价值。
述潭厝
(六)文昌祠(濠井书室)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都祭拜文昌帝君,而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称为文昌祠(或文昌阁)。古槐自唐武德六年(623年)设县治起,就学风兴盛,境内好几处建有文昌祠,其中有十二都董厝濠井书室。不久前,在龙田“蟒天府”墙边发掘一古碑(题名碑),碑文详尽记录董厝董家人捐建濠井书室的过程:溯自先曾祖秀岩公命,伯祖致远公肄业及伯祖游庠处祀文昌帝君而建祠之举,有志未逮焉。丁巳岁,子侄立文、光社议建祠。英因体先人遗意,出公帑壹千两正,共襄厥事。乃就濠井古迹,拓地开基饬工庀材,越三年而告竣。落成之日,喜后人之克承志也,因勒石以垂不朽云。以下为捐资者芳名,均为董氏先人,撰文者董钟英。此祠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湮灭倒塌,70年代初在其遗址(董厝祠堂后)尚有一堵残墙断壁。
(七)元明祠(新宁县治遗址)
在古县十二都有两境,祀土谷神,一曰元明东境(已圮),一曰元明西境,即古新宁县衙所在地。古槐自唐武德六年(623年)起设县治达137年,新发现考证的旧县衙遗址与董厝村及祠堂近在咫尺。
(八)新宁桥
新宁桥位于十二都敦素里平川,董厝村西南一里许,建于宋代。因敦素里平川曾是新宁县治,故此桥名“新宁桥”。桥长9.5米,桥宽2.8米,石构二墩,桥面铺10条石梁,每条石梁长5米、宽0.5米、厚0.45米。明弘治年间重修,清乾隆、嘉庆年间又两次重修。桥旁立有“新宁桥”石碑,曾断为三截,后经多方查访,始觅上、下两截复原立于桥右。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但依稀还能辨认:董厝先贤董永龙为“都缘首”(第一名),捐纹银20两,尚有董孝华、董孝大、董孝瑞、董孝芳等先贤芳名上列。目前此桥基本完好,1995年8月15日,经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宋苏才翁龙潭石刻
苏才翁龙潭石刻位于董厝西南半里许龙溪龙潭旁,镌于悬崖之上,分2行直书,每行3字,字径为35厘米。文为“苏老涧,濯缨石”,另刻款识一行,计15字,字径4厘米,文为“庆历八年戊子二月住持沙门文灯立”。《福建通志》载:“庆历中,闽观察使苏才翁游憩于此,临流濯缨,书‘苏老涧,濯缨石’于右。”其石刻之左,还有一幅大观庚寅年(1110年)题刻。1986年4月29日,经长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宗祠管理
在不同历史阶段,宗祠有着不同的管理形式,但一定要与当时社会体制相适应。古槐董氏宗祠的管理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的。
据村中老者的回忆,1949年前,祠堂里有公田即“祠堂田”。每年公田租金收入用于“摆暝”(宗族祭祖聚会),其中留置部分用于奖掖读书生员和公益事业。公田由三房头轮流,各房再自行安排轮值。此时宗祠管理是族长主持下的轮值制。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取消了公田,这些公田都分给了缺田的贫困宗亲,祠堂没有了固定收入,族长是名义上的,直至1958年,宗祠管理长期处于看管形式,一年也开不了几次大门。1958年,古槐董氏宗祠被国家征为粮库。1978年,热心家乡宗族事务的董依夏因身体原因由闽侯风机厂提前退休回家。他见整个家族没有祠堂。于是联合董谊财、董庆钊、董桂官、董依勤等乡亲多方奔波,努力争取。终于在1980年使宗祠归还董厝,并筹集资金补偿粮库和用于祠堂的维修。于是,祠堂门又可以重开了,直至1984年宗祠管理主要由董依夏负责,董谊财辅之。此时宗祠管理处于恢复阶段。1984年董依夏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此后宗祠管理主要由在乡族长董谊财负责。1997年古槐董氏宗祠因年久失修,处于风雨飘摇状态,重建宗祠迫在眉睫。于是,董谊财首倡重建宗祠,筹备成立重建古槐董氏宗祠理事会,董谊财因年事已高,担任名誉会长,推举廉能奉公的董桂官担任理事长,主持宗祠重建工作。重建工作得到海内外古槐董氏宗亲和前董、金峰董朱、后董兄弟宗亲的响应,前后筹集捐款逾百万元。宗祠于1997年5月重建动工,历经一年零六个月的施工,于1998年11月竣工。此后,宗祠理事会又新建了敬老院,铺设下水道和环村大道,修建公厕等公共设施,使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提高了乡亲生活幸福指数。这阶段宗祠管理是发展阶段。2012年,董桂官因年事已高,不便参加外出活动。目前,宗祠管理由族长董作炽主持,具体祠堂事务由董国添执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