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接琯江有正气 名扬合北荐奇才 连江龙塘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岛、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入海口。连江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古闽越先民即在此拓土生息,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建县,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为福建最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温麻县”。隋大业三年(607年)一度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重置温麻县,当年改名连江县并沿用至今。历史上均隶属福州府。因县域形似展翅凤凰,得名“凤城”,雅称“闽都金凤”,寓意吉祥。连江县四季温和,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如今,连江全县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168平方公里,境内有“三湾(罗源湾、黄岐湾、定海湾)、三口(可门口、闽江口、敖江口)、五条通道(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温福铁路、福州绕城高速公路和201省道)”,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琯头镇是闽东重镇,位于闽江口北岸,南临闽江与琅岐岛对峙,北靠覆釜山脉,西连亭江。塘头村为琯头镇下辖的一个村,古称龙塘堡,今号龙城。龙塘董氏宗祠就坐落在塘头村。
二、宗祠大观
龙塘董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世道曾予扩修,至董应举仕朝显名,予以修建,并改祠门为龙虎门。然经历史沧桑,“文革”期间曾遭破坏,牌匾楹联仪物散失殆尽,宗祠活动式微,乃至祠宇陈旧不堪。至1998年吉月,族中耆宿复议新之,居乡贤达竞献良策,海外乡亲闻风响应,慷慨解囊,族人共捐资200余万元,仿古而建。幸梁柱椽檩多保存明清故物,才保持了原来风格,呈古色古香。越三年竣成志典,阖族欢洽,一堂称庆,从此重兴祀典,再荐馨香。
龙塘董氏宗祠大门
董氏宗祠堂号“三策堂”,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东向西,雄踞芝山鹤峦,云光灿烂,恢宏壮观,揽怀九龙百洞灵气,规模远胜于畴昔。董氏宗祠曾被收入《中国名祠汇编》《中国祠堂大观》等辞书。2005年被列为连江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周环紫红火墙,飞檐翘角,上盖琉璃碧瓦,画栋雕梁,前后厅堂三进。祠堂大门与众不同,有龙虎门之分,各有一块“董氏宗祠”石匾,相传分别为邑人宰相叶向高、状元翁正春题写。进大门前有祠前埕、天井、回廊等200平方米,均为条石铺设且都是明代石料留存。
前院青石浮雕九龙照壁,高1.5米,宽12米,背面精刻二十四孝立体图并附文字说明。照壁后小花园中有半月形龙池,池内蛰伏着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雕潜龙,寓意始祖受姓典故。
进厅堂两侧是乡村活动中心。一侧是村阅览室,书架上存放着许多农业用书;另一侧是活动室,室内摆设着各种健身器材。
厅堂林立56株红漆木柱,配上20副黑底镂金覆竹对联,显得古香古色。香案上红烛高烧,炉烟缭绕,气氛肃穆庄严。祠堂建筑规制清楚,从祠堂楹联及大厅中“吏部侍郎”等7块执事牌,可知连江源自陇西一支董氏的发祥史。祠壁上镶嵌10幅高1.8米、宽1.4米的青石影雕,图文并茂,由始祖董父“西州劳绩豢龙封董氏”、董仲舒“上三策尊儒安天下”到董应举“弭寇患侍郎勤献策”等,详述10位董氏英杰历史功绩。
三、家族繁衍
唐贞观二年(628年),陇西董宁迁浙江兰溪,传至五世董念三、董四十由兰溪迁福州府。约在元末,董悦中由福州府迁闽县塘头堡(今琯头镇塘头村),悦中生3子:董喜(天房)、董嘉(地房)、董熹(人房)。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龙塘十一世孙董时用,字良桐,由琯头塘头村迁琅岐董安村。时用生文泰,文泰生4子:振纶、振纪、振綍、振级,衍分4房,今传15世,居村有30多户120多人;其后裔外迁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侨居美国、西欧等地的有1500多人。清代,董章由塘头移迁川石,今传12世,居村有120多户600多人;董章裔孙移迁筱埕官坞,今传10世,居村有40多户150多人。现居秦川村董姓有50余户150多人,居琯头街有20多户120多人,居壶江村有20多户130多人,居苔菉镇后湾村有200多户500多人。
龙塘董氏宗祠厅堂
龙塘董氏原谱纪字行次:
悦士彦文
惟汝克崇德 乘时展大章
行思绍祖志 亦用圣贤书
续修谱牒行次:
尧舜敦本原 武周善继述
隆朝开景远 家道启其昌
新修谱牒行次:
官高嘉品位 历代显中立
万世传基业 宗支裕泽长
四、祠堂楹联
龙塘董氏宗祠配有20副黑底镂金覆竹对联。联语内涵丰富,多述董氏发源、迁徙历史、名人乡贤等,如:
三友岩存记陪二相历侍郎芝巇长留胜迹;
千秋祠立生惠群黎慑权宦扮御共挹高风。
溯陇原分闽峤长流致远望族发祥孝弟遗风绳祖武;
枕莲岳襟琯江巨浸扬清名峦耸翠贤能得气蔚人文。
陇原受姓承宗泽;
闽峤分支荫国恩。
龙降于庭勤饲晨昏尊始祖;
舜赐之姓远蕃胤胄发华宗。
祠联宏博精巧,大多用镏金覆竹,如屏门联之一:
理明三策道贯天人树千秋哲范;
学宪六经师承孔孟为一代儒宗。
前门联:
学亭名士翰苑方家书画负坛谴盛誉;
礼部尚书宸枢宗衮袍簪推廊庙奇才。
胜概甲闽锁钥大江日过千帆征远海;
名枢称合北梯航诸路地三邑扼通衢。
屏门联之二:
读书陪二相仕侍郎绩留芝刹;
汴堠捍诸亲御倭寇名纪龙城。
大厅联:
际时褒诏殷颁虎帐有余荣终博建文优恤;
开国征旄广与蝥弧曾屡克不辜参将崇封。
朝堂上卧虎著称疆项蜚声桴鼓不鸣后汉;
山水余画龙素擅精心设色缣缃尤贵南唐。
贵州司布政名胄衍此蕙兰旷伐才钟左海;
永乐庆遴贤巍科掇如草芥亢宗名捷南宫。
名门竞擅丹青国粹传承旷代同宗三正轨;
华衮文章黼绂天骄翊赞举家两代五连枝。
恒郡弥氛边疆兵祸遇乱萌功晋开济臣执政;
流坑衍裔祠宇人文资景仰乐容联合国树望。
凿百洞名山供千人观光身离庙堂且消块垒;
开八闽景为东南越生色胸存丘壑兼福枍榆。
秉笔万钧直声长震宇书罪诛邪信千秋良史;
下帷三载绩学不窥园跻贤述圣称一代醇儒。
地号龙城赞当年跃马横戈听卑鼓亦思飞将;
海猖倭寇缅故里坚壁清野御刀兵曾筑高垣。
其中大厅一副祠联,史典丰富:“秉笔万钧直声长震宇书罪诛邪信千秋良史;下帷三载绩学不窥园跻贤述圣称一代醇儒。”上联典出史官董狐。董狐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孔子赞董狐为千秋良史。下联典出汉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性好学,垂帷苦读,曾三年目不窥园。
还有一副祠联亦激昂震荡,寓意深刻:“地号龙城赞当年跃马横戈听卑鼓亦思飞将;海猖倭寇缅故里坚壁清野御刀兵曾筑高垣。”上联典出汉“飞将军”李广。唐诗人王昌龄在《出塞》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唐代七绝压卷之作,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思念当年飞将军威定边塞之情景。下联描述塘头历史上勇敢抵御倭寇骚扰,筑高墙、清野坚壁,表达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龙塘董氏引以为傲的就是千古留名的爱国爱乡名臣董应举。当地与之相关的逸闻轶事、名胜古迹在“连江塘头董应举与董公祠”一节有详细叙述,在此不赘述。
福州琅岐董氏宗祠